時偉平
宋代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吟誦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彼钦驹诿鑼戯L景的角度來寫西湖之美的。如果站在寫作的角度呢?其實也“相宜”。所謂“濃抹”就是作文的詳寫部分,而所謂“淡妝”就是作文的略寫部分。而很多同學認為,記敘的內容越全面、越詳細,人物的性格就越突出,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究其原因,第一,在篇幅上不允許。如果所有的素材都詳寫,考場的作文格子如何能夠放得下呢?第二,在閱讀上不允許。如果作文過于冗長,閱卷者很容易產生閱讀疲勞,所以,換句話來講,記敘文不是越詳細越好。但要是文中的素材都是蜻蜓點水,又會顯得作文中人和事不具可讀性。所以,新課標專門提出:“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寫作時,要對作文的材料進行有效的梳理,厘清詳略之間的關系,與主旨有關的詳寫,與主旨無關的略寫,文章才能中心突出,才能更符合高分作文的要求。本文探討詳略得當的技巧,希望能夠帶給廣大考生一點啟示。
一、以寫事、寫人、寫景、狀物四種類型的作文為例談詳略的安排
在歷年的中考中,對文體其實并沒有過多的指定,“文體不限”的要求成為中考語文的“標配”,而在真實的考場中,以寫事、寫人、寫景、狀物四種類型為內容的作文基本定型。
(一)以寫人為主的作文,可“詳寫人,略寫事”
在以寫人為主的作文中,人物就是作文的主要元素,誠然人物跟事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但寫作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在于刻畫人物形象。是表現人物思想品格等方面的材料,如人物的語言、動作、肖像、心理等,應詳寫;而關于其事件的記述,就要略寫。換句話來說,敘事通常只是片段式的。如何做到寫人詳細呢?筆者認為,詳寫的內容要在“細”字上下功夫。寫外貌,要細致入微;寫動作,要真實描畫;寫心理,要細膩逼真……這一點在經典的文章《背影》一文中就已經有明確的呈現。
“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痹诓坏桨僮值亩温淅锩妫髡呔秃唵蔚亟榻B了奔喪、失業、典賣、借錢、謀事、回京這六件事。但對父親幫“我”買橘子這件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尤其是對人物的外貌(“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樸素的穿著體現了父親生活的艱辛)、動作(“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滑稽的動作體現了父親買橘子的不易)、語言(“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簡單的話語卻體現了深厚的父愛之情,因為他還是關注了兒子的心理)這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落魄但是偉大的父親形象,讓人印象深刻。
又比方說,在魯迅的《故鄉》中,全文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寫了與閏土、鄉鄰會面的事情,而人物形象的刻畫如閏土、楊二嫂是其中的重點,就是通過這兩個人物形象來深刻揭露農村破敗之后給農村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煎熬,給讀者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二)以敘事為主的作文,可“詳寫事,略寫人”
前文談及,寫人的同時,其實也在記事,但如果文章的中心設定是通過事情來感染人、感動人,那么,其中的重點應該放在事情的記述上,人物則處于從屬的位置,也就是說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給一一介紹清楚,人物的品質會很自然地融入到事情的記述當中,當然也可以加入人物描寫的手法,但人物描寫不必刻意呈現。例如在《木蘭詩》中,詩歌中詳寫花木蘭參軍前的準備與回家后與家人團聚的歡樂,而刻意略寫木蘭的軍旅生活,這樣做的目的是表現花木蘭勇于擔當、孝敬父母的美好品質,而有意弱化殘酷的戰爭生涯,隱含著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彭荊風的文章《驛路梨花》中,作者圍繞“誰是小木屋”的主人巧設了三個懸念、兩次誤會,在揭開“小木屋主人”的過程中運用了插敘、倒敘的敘述方式,讓故事的內容更加豐富、可信,而且故事情節也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構成了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和回環遞進的結構形式,哈尼族小姑娘善良、樸實的個性特征和當地樸實的民風也在故事中得到很好的呈現,最終上升到對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的贊揚,讓人讀后感動萬分。由此說來,在記事作文中,人物只能服從于事件或依附于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文章的著眼點應該在事情記述的過程上,不著力去刻畫人物,將人物融入事件的敘述過程中,也能產生令人驚艷的藝術效果。
(三)以寫景、狀物為主的作文,可“詳寫特色,略寫情感、共性”
在以景物描寫為主的作文中,應情景交融,但寫景是基礎,是重點,應詳寫,而抒情、議論是升華,點到為止即可,不妨略寫。寫景的文章一般是抓住景物中最集中的部分來寫,也就是景物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性,在此過程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景物的特點(比喻、擬人)。如朱自清的《春》中關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寫就是充分運用了修辭手法,將春天的景物特點描繪了出來。又比方說在《昆明的雨》中,最能體現昆明“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的雨季特點,作者精選了“昆明的菌子”“緬桂花”以及“雨下的小聚”作為昆明雨季之美的重點材料,而“仙人掌”“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作為次要材料,因為前者最具昆明的特色,也最能道明昆明雨季的特點。而在情感方面,作者采用了蜻蜓點水的方式,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簡樸而精簡,表達了作者對昆明雨季的贊美和懷念。
狀物類的作文應該詳寫事物的本質特征和主要作用,尤其要詳寫該事物與眾不同的地方,畢竟這是與一般事物的區分點,而該事物的一般特征則要略寫。比方說描寫名勝古跡,一般會描寫其地理位置、歷史沿襲、建筑風格、內部設計、對當地的影響等,其中名勝古跡的“建筑風格”“內部設計”肯定作為詳細描寫的部分,尤其當中的最具特色的一個設計。比方說本地有名的孔廟,它四根柱子并不直接接觸孔廟的頂部,而是將重力分解,此所謂孔廟的“四柱不頂”,這是孔廟的最具特色的地方,應該詳細來描寫,而其他的“地理位置”和“對當地的影響”則選擇略寫,畢竟“對當地的影響”無非就是文化、經濟的影響,這些都是名勝古跡的共性所在。這樣的寫作設計才能突出重點、主次分明,更能夠突出文章的中心。
總的來說,不管是寫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作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的需要來確定的,那些與中心關系密切且能突出中心的是重點材料,要詳寫;次要材料要略寫。正如宋代詩人陸游所說:“天機云錦用在我,裁剪妙處非刀尺。”這個作文材料的“裁縫”(處理者)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我們在寫作時要做到該濃墨重彩的就要不惜筆墨,該言簡意賅的就要惜墨如金——此所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二、結語
在現實當中,同學們在處理材料的詳略時,容易犯這樣的毛?。涸谟浭鲆患碌臅r候,從頭到尾,平鋪直敘,波瀾不興;而在刻畫一個人物的時候,又平平淡淡,缺乏個性;又在描繪一處景(一個事物)的時候,主次不清,特色不顯……推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學們對材料的選擇方面缺乏合理性的取舍,好的、不好的、應該詳細寫、應該略寫的全都寫到作文當中,最終的結果導致詳略不當,以致最終寫出來的文章形同一部流水賬,主題被淡化、人物毫無個性。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一篇作文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材料的恰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