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付淼
審題是高考作文的關鍵一環。只有審題得當,才能為接下來的立意、構思、素材引路,才能構建一篇完整意義上的作文。隨著新課標的推行,高考作文出現了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題目,這兩種題目被稱為新型作文,因為其難度更高,思辨性更強,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審題能力,考生難以在作文中占據優勢。因此,對于這兩種新型的作文,我們要有全局的把握,從審題入手,學會審題技巧,讓我們的寫作一帆風順,事半功倍。
一、概念理解
(一)關于話題作文
所謂“話題”,就是指談話的中心。話題作文即針對題目中所給的話題為中心,并圍繞此中心內容而進行選材、作文創作。它與命題作文的最終區別在于:第一,內容的緊扣性。話題作文要求所寫的內容與題目相關即可,而命題作文要求緊扣標題,這樣內容方面就更為靈活且“偏離題旨”的傾向更小。第二,題目的靈活性。對于話題作文,學生可以自擬文題,而命題作文學生不能另命文題。
(二)關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就是題目提供一則材料或者圖文資料作為導語性文字,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其中的材料和圖畫,根據自己的認知、感悟、理解來進行立意、構思;而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來源,不能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來寫作。一般來說,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兩部分組成,材料可以是記敘性材料(故事、新聞、寓言等)、引語式材料(名人名言、俗語)和圖畫式材料,我們可以根據材料所揭示的中心進行文體選擇和標題擬寫,它寫作的形式和內容比話題作文更為靈活。
二、新型作文的審題要領
(一)話題作文審題要領
話題作文只是給出一個“引子”,學生需要在所寫的內容中寫與此有關的內容。例如在廣東省2023年語文模擬考試中題目為: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文。
生活中,人們總想到遠方去旅行。遠方對我們的誘惑不僅僅是風光美景、人文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夢幻,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里涌動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現實,遠的才是詩。所以遠方總像一簇圣火,在人們心頭燃燒。于是我們總是期盼著遠方……
請以“遠方”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第一,理解話題的含義。話題作文要求所寫的內容必須與話題有關,如果讀不懂話題的意思,就難以確定作文中心,因此理解話題的含義非常重要。于是,在實際的審題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對題目中的導語、提示語、關鍵詞的解讀,挖掘出其與作文話題的關聯,從關聯中理解題目,這樣才能緊扣話題進行選材和構思。
以上面的題目為例,“遠方”即遙遠的地方,學生可以這樣理解。實寫的角度。學生可以寫到遠方某個地方旅行,也可以寫遠方誘人的風光美景、人文歷史;如果選擇這個角度,其文體只能是記敘文,寫學生一次出行的所見所想。
然而,這不是命題者明確的指向,因為材料里面有“不僅僅……更多的是……”的遞進關系復句。所以,它也更多指向虛寫的角度。題目中的“一種夢幻,一種精神的歸宿,一種看不見的靈魂里涌動的向往”別具深意,當中的“夢幻”“精神的歸宿”這些對象都是虛寫的,也就是說題目中的“遠方”應可以理解為“人生中的某個理想、目標或者某種理想的境界(自由、和平、安適……)”,其實質都指向了精神、信仰等層面,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一個地方。
只有這樣才算把握作文的命題指向,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在話題作文中,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詞語開展分析,甚至咬文嚼字,捕捉好關鍵信息。于是,學生的立意就可以是“立足當前,追求夢想的遠方”,又或者是“向著理想的遠方奔跑”等。
第二,擬好作文的題目。對于話題作文的擬題,可以嘗試以下兩種。其一,填充法。類似于半命題題目,在中心話題的前后進行補充式填寫。比方說,上文的題目,我們可以寫“遠方有愛”,其作文的中心內容就是關于“愛”;也可以擬寫成“涉足遠方”,中心內容引申為追求理想,等等。其二,比喻法。如上文的話題作文“遠方”,比方說“遠方有燈,照亮前行”,將理想或者目標比作“燈”,這樣的標題會顯得更有深意;也可以化用詩句,比方說“到詩的遠方走一趟”,這樣的擬題方式顯得新鮮且獨特,能夠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更能吸引閱卷老師的青睞。
(二)材料作文審題要領
站在審題的角度來看,話題作文強調的作文的內容和材料“有關”即可,而材料作文則要求作文的主旨與材料相吻合。于是,在材料作文中,審題的要領也有所不同。
第一,抓住關鍵,讀懂材料。在作文題目信息中,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段材料,我們要做的首先就要讀懂材料的內涵。其一,要全面把握,抓住關鍵信息。讀材料信息最忌諱的就是片面閱讀,或者有選擇性地閱讀,這樣審題會有偏離題旨的風險。因此,抓住材料的關鍵,正確理解材料的中心內容,為接下來的立意奠定一個較好的審題基礎,避免斷章取義。例如2023年全國新課標I卷的作文中,題目提供了一個材料:
好的故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表達和溝通,可以觸動心靈,啟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展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要求學生圍繞材料寫出自己的聯想和思考。
這則材料雖然十分簡短,但并不意味著內涵簡約。我們要認真思考“好故事”這個載體中蘊含的事實、形象、道理和情感,回歸“故事有力量”的中心上。從我們熟知的家國情懷故事中選取寫作的素材,凸顯故事的力量。其二,要抓住關鍵句。材料作文中的關鍵句往往就是題目的“文眼”,它蘊含著材料的中心,它可以作為材料作文立意的突破口,抓住它就能領悟材料的中心。
第二,理清內容,提煉中心。有的材料作文不單單一個材料,而采用多個非連續性的材料,這樣的題目思辨性更強。這就需要在全局上把握好材料內容,從這些材料中提煉出一個中心來,例如2023年全國乙卷中,題目如下:
材料一: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
材料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比绻澜缟现挥幸环N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
以上兩則材料出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請據此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這兩則材料雖然出自不同的文本,但指向了國際關系和文明互鑒,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材料一可以用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于人與人的相處。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說明部分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兩則材料都可以大到指向不同文化之間的借鑒共享、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小到個人之間的交往。于是,通過對材料的閱讀,我們很自然就能厘清它們之間的共性關系,概括其中心,從而確定作文的主題(中心內容)——合作共贏、天下大同、求同存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把握題目共性要求
所謂“共性要求”就是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這兩種新型題目中的一些作文的基本要求。細細說來,這些要求包括且不限于:第一,明確文體。這一點無須贅言,就是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文體。隨著課程改革,文體基本上已經不再做具體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題目一旦確定了,就要選擇合適的文體來進行寫作,若文體選擇不當,則會出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現實弊端。第二,明確字數限制。這個也無須贅言,一篇高考作文字數要不少于800字。若達不到字數要求,分值會做出相應扣減。第三,內容豐富、有深度。不管是話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豐富、有深度的內容是高分作文的關鍵。
三、結語
近年來,隨著“創新思維”的概念的提出,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也成為高考作文的“座上客”,如果沒有掌握好作文的審題方式,我們在作文這個板塊就會浪費很多時間,這樣無疑是“致命”的。因此,面對新型的作文題目,我們要腳踏實地學習把握題干的方法和技巧,學會立意、構思,成就好文章。唯如此,才能在考場有限的時間里寫出讓自己、讓閱卷老師都滿意的作文,最終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