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慶典到來時,照亮夜空的璀璨煙花、聲如霹靂的爆竹,都讓節(jié)慶氣氛更加熱烈?!皳涞亓鞴庾哂裢?,垂天列炬成燭龍”的詩句,讓人遙想千百年前辭舊迎新的場景。近年來,出于人身安全和防治污染的需要,各地都加強了對煙花爆竹燃放的規(guī)范管理。煙花爆竹是何時誕生的?古人在年節(jié)時看到的夜空,又是什么模樣?
說到過年放煙花,不少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年獸”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代,“年”是一只兇猛的怪獸,平時生活在海底,每到年終歲末便爬上岸吃人,嚇得人們只能逃進深山躲避,因此有了“過年”一詞。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年獸”怕響聲、怕紅色,便在過春節(jié)時放爆竹煙花、掛燈籠、貼春聯(lián),嚇得年獸再也不敢來了,這些習俗從此流傳下來。
這個故事看似歷史悠久,但在古籍里卻不見只言片語的記載。事實上,“年獸”傳說可能在近代才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的一篇報紙短文里,作者介紹了自己家鄉(xiāng)的一類年畫主題,畫中有一只像獅子的怪獸,叫“年”,被紫微星鎖在柱子上,象征全家平安無災(zāi)。可見,“年獸”故事原本的傳播范圍應(yīng)該很小。后來這個傳說被不斷補充細節(jié),又在現(xiàn)代媒介的作用下廣為傳播,就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樣子了。
“年”既然不是怪獸,它的本來含義是什么呢?甲骨文中的“年”是一個人背負著禾穗的形象,指的是莊稼成熟。因為在中原地區(qū),糧食每年一熟,先民就用谷物播種、成熟、儲藏的周期作為時間單位。早在數(shù)千年前,古人已經(jīng)固定了舊歲新年更替時慶祝豐收、祭祀先祖等一系列儀式。所以,“過年”真正的本質(zhì)是歡慶,而不是“逃難\"。不過,古代雖然沒有“年獸”,但也有在除夕驅(qū)逐“惡鬼”的儀式,這就輪到爆竹登場了。
爆竹出現(xiàn)的歷史比煙花要早。在火藥發(fā)明之前,它可謂名副其實——直接點燃竹子。由于竹節(jié)中空,燃燒時里面的空氣受熱膨脹,發(fā)出爆裂聲。大年初一這一天,古人在庭院中點燃竹子,目的是用它的響聲趕走鬼怪,也是一項很受歡迎的新春活動。唐詩里描述,孩子們在過年時“亂騎殘爆竹,爭唾小旋風”,說明當時的爆竹是整根燃燒的,沒燒完的竹竿還可以當竹馬騎著玩兒。因為古人將平地旋風視為鬼魂經(jīng)過的征兆,覺得它們被爆竹嚇后還沒走遠,需要用唾沫驅(qū)除邪祟,孩子們便爭先恐后地唾了起來。
約在唐末到五代時期,火藥被發(fā)明出來,但主要用于作戰(zhàn),還沒有在民間普及。直到宋代,用紙卷火藥制成的爆竹才出現(xiàn),由于點燃后的響聲遠遠超過燃燒竹子,當時人稱這種紙做的爆竹叫“爆仗”,形容它的巨響驚人。宋時制作紙爆竹的工藝還不夠完善,民間過年仍然盛行點燃竹子,并將燒剩的竹頭放在床下辟邪,詩中寫道:“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余威可驅(qū)癘?!泵髑鍟r期,紙爆竹就全面普及開了。《紅樓夢》里生動地形容:“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火樹銀花”現(xiàn)在常常用來形容煙花的絢麗,其實它出自唐詩,原本用來形容元宵節(jié)時多彩的花燈,因為那時還沒有發(fā)明出可以燃放的煙花。煙花中,除了有和爆竹一樣的火藥成分,還有各種金屬粉末,它們在高溫下發(fā)生焰色反應(yīng),造就了五光十色的視覺效果。在紙筒里將火藥和金屬粉末有規(guī)律地排列,點燃后就能噴出環(huán)形、花形等圖案。
南宋時,燃放煙花已經(jīng)很普遍。相傳宋理宗時,有一年過元宵,太后正在欣賞煙花,一個點燃后在火藥的推動力下能夠滿地轉(zhuǎn)圈的“地老鼠”忽然直沖太后的座位,嚇得她不顧形象地跳了起來。市井街頭則有“架子煙花”,它是將許多小煙花安置在架子上,共用一根引線,點燃后,如同百花齊放,讓人目不暇接。
明清時,煙花爆竹更為精巧,許多品種已經(jīng)和今天的非常接近了,既有最簡單的“鉆天猴”“火流星”,也有復(fù)雜的大煙花。有一種煙花燃燒后,能夠噴射出樓臺人物,讓當時的人們驚訝不已,以為是什么法術(shù)。其實,它只不過是工藝較為復(fù)雜,工匠將紙做的造型刷一層礬水后再染色,讓它不容易燒著,折疊后放入煙花紙筒中,燃放時就會噴射出來。到了清代,甚至能用煙花來“演戲”,將各部分煙花串聯(lián)起來,能夠按順序放出幾組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戲劇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