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揚山谷位于喀布爾西北的興都庫什山脈,曾是聯通中亞、西亞和南亞的重要樞紐,東西方宗教文化在此交匯,擁有大量具有很高佛教藝術價值的石窟和壁畫,因此被稱為“眾神之谷”。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就坐落于此。大佛共兩尊,東西相隔約400米,西側的一尊名為“塞爾薩爾”,俗稱“西大佛”,高55米;東側的一尊名為“沙瑪瑪”,俗稱“東大佛”,高37米,主體由砂巖雕刻而成。2004年和2009年,考古學家通過碳14檢測,確定東大佛建造于公元544~595年,西大佛建造于公元591~644年。
歷史上,“滅佛”與“救佛”力量的斗爭從未停止。早在莫臥兒王朝、波斯王國時期,巴米揚大佛就曾被毀壞。最近也最慘烈的破壞就是2001年3月12日,巴米揚大佛在戰火中散落為200多噸的砂石碎片,近80%的壁畫被毀。
包括中國、日本在內的多國專家、專業機構積極致力于保存被炸后的大佛殘片并研究修復辦法。2003年,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和瀕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相較于用全新材料重新建造大佛,學界更傾向于對遺址進行保護。因為按照被損毀程度,幾乎不可能以大佛原始碎片為主體復原大佛,倘若以新材料重建,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將無法保留。
中國積極參與巴米揚大佛保護修復的國際合作,從亞洲文明高度全方位予以支持。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提出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國際倡議,獲得積極響應。之后,隨著“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召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青年大使”計劃啟動,一連串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交流項目得以實施。通過設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中國為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聯合考古、展示利用等提供了直接支持。
此外,中國還實施了一系列專題項目定向支持巴米揚大佛的保護修復。2022年11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啟動“巴米揚守護人”公益項目,與阿富汗當地團隊合作,著重加強當地文化遺產保護的青年人才培養。2022年3月,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聯合有關方面發起“守護阿富汗世界文化遺產行動”,定期進行巡視和記錄,對阿富汗文博機構工作者予以人道援助。2015年6月,中國的張昕宇、梁紅團隊利用先進的建筑投影技術,成功對西大佛進行了光影還原,受到熱烈歡迎。

日本政府同樣重視參與巴米揚大佛的保護修復,建立了“官民一體”的機制,由文化廳和外務省牽頭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這一機制下,日本文化遺產研究所承擔秘書處職能;國際交流基金會負責國內外專家派遣;東京藝術大學負責專業人才培養;國立博物館則就博物館運營提供指導和建議。日本認為,巴米揚大佛受東西方文化交流影響,加強保護對日本本國文化研究亦具有重要價值。2002年,日本外務省與文化廳分別向阿富汗派遣文化遺產調查組。此外,外務省還捐款181.6萬美元以支持巴米揚文化遺產的保護修復。
近年來,我國穩步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得到項目所在國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有力推動了人文交流和民心相親。2021年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顯示,中國目前已與17個“一帶一路”共建國開展33個文化遺產援助項目。在此背景下,中日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前景廣闊,意義重大。
一是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再現文化遺產,加強公眾宣傳教育。通過高清數據采集,形成具有詳細信息、隨時可用的數據庫,全面及時掌握文化遺產動態信息;通過數字模擬、3D重建等方式,為文化遺產研究和文物修復提供更直觀參考;通過數字化展示,使文物特別是石窟、塑像等不可動文物被更多人觸及,化解文物保護與公開利用的矛盾。中日在這一領域已有不少合作的成功經驗。東京藝術大學擁有先進的“文化遺產克隆技術”,能使用模擬技術高精度復制文化遺產。敦煌研究院與日方合作,已將這一技術運用在了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修復中。2021年,雙方合作舉辦展覽,利用京都大學上世紀70年代在巴米揚遺址采集的數據資料,等比復原了巴米揚東大佛的天井壁畫,使其在展覽中生動再現。
二是充分發揮雙方優勢,加強文化遺產合作研究。中日兩國在石窟保護、管理、研究等方面積累的大量成功合作經驗,可以成為兩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重要參照。2022年3月1日,大足石刻研究院、復旦大學、日本奈良文化遺產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兩國專家學者將在石窟環境監測、修復保護材料研究、人才培養與交流等方面開展廣泛合作。曾積極參與中日考古合作的小島康譽表示,在雙方合作開展考古活動時,首先通過多次協商確認考察內容、費用、流程、文物及研究成果所有權等細節,以此確保合作順利開展,這些都是兩國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有益經驗。
三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對外援助合作,共同應對這一國際課題。中國曾受益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合作,如今已成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積極力量。1998年起,中國在吳哥古跡展開了為期十年的周薩神廟保護修復項目和為期八年的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日本文部科學省和外務省也出臺了《推進海外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基本方針》,明確以亞洲地區為中心,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中日兩國在第三國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合作取得積極成果,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未來兩國相關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中日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不僅能匯聚兩國力量共同應對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有力促進亞洲文明的保護和傳承,還有助于在具體合作項目中促進中日交流互鑒、凝聚共識,開拓兩國人文交流、友好合作的新局面。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