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到2030年,我國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產業綠色發展層級整體躍升,產業結構和布局明顯優化;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碳排放總量實現達峰;新興產業綠色增長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規模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產業比重顯著提高,綠色融合新業態不斷涌現;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成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基礎。
到203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穩步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綠色低碳競爭優勢凸顯,綠色發展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普遍形態。
在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優化重構方面,《意見》提出,加快傳統產業產品結構、用能結構、原料結構優化調整和工藝流程再造,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動產品向高端、智能、綠色、融合方向升級換代,推動形成品種更加豐富、品質更加穩定、品牌更具影響力的供給體系。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能源消費結構,實施煤炭分質分級清潔高效利用行動,有序推進重點用能行業煤炭減量替代;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提升綠色電力消納比例。推進綠氫、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再生資源、工業固廢等原料替代,增強天然氣、乙烷、丙烷等原料供應能力,提高綠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廣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紡織、機械等行業短流程工藝技術。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
聚焦制約新興產業綠色發展的瓶頸環節,《意見》提出,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解決新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后顧之憂。具體來看,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引導數據中心擴大綠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動低功耗芯片等技術產品應用,探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算力應用體系。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廢舊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善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體系,推動規范化回收、分級資源化利用。在高端裝備領域,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無損檢測和拆解等關鍵再制造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裝備開展再制造。在環保裝備領域,針對新污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航空航天領域,積極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等。
同時,《意見》指出,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提高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業占比。推動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謀劃布局氫能、儲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未來能源和未來制造產業發展。
《意見》強調,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如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勢,建立回收利用環節溯源系統,推廣“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新模式;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軟件化封裝,支持開發綠色低碳領域的專用軟件、大數據模型、工業APP等。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到2025 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200 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重點制定基礎通用、溫室氣體核算、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標準,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協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評價類標準,實現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標準全覆蓋,支撐工業領域碳排放全面達峰,標準化工作重點逐步向碳中和目標轉變。
工業領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的重點對象?!吨改稀诽岢隽斯I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框架,規劃了重點標準的研制方向。具體包括基礎通用、核算與核查、技術與裝備、監測、管理與評價等五大類標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制定重點領域,包括基礎通用標準、核算與核查標準、技術與裝備標準、監測標準、管理與評價標準。
《指南》提出,鼓勵工業領域的低碳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將低碳新技術新工藝融入相關標準,加快低碳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圍繞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低碳領域的應用創新,加快相關標準研制,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綠色化,培育壯大低碳發展新動能。
《指南》要求,加強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強化產業鏈上中下游標準之間的有效銜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之間的協調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