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實驗小學 嚴勝有
2020 年8 月31 日,國務院通過《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強調深化具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教融合提倡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整合原體育系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建設“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
學校是集教育、技術、衛生、體育于一體的人類文明傳播場所,在文化傳承和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羅村是詠春宗師葉問故鄉,武術詠春是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的本土特色文化,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詠春在強身健體、錘煉意志、塑造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校園武術詠春對于我校而言是實現武術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措施。
為了提高學生對詠春拳的認識和興趣,我校結合詠春基本動作、基礎知識及學校實際情況出發,編寫了《詠春九式》健身操《詠春拳法》詠春技法課程,在體育課中每星期每班上一次,認真把武術校園貫徹到實處,更開設《走進詠春》幸福主題班會課,提升學生愛國情感。學生也在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學習過程中,通過詠春拳術,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提升自信、勇敢。
在系統了解羅村詠春文化后,我校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等優點,結合詠春拳的基本套路,依據體操的編排特點,自編了《詠春九式》,作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詠春健身操,其理論和心法注重中線、埋踭,對詠春的認識起到基礎性和認知性的作用。在詠春特有防中有攻、連消帶打、剛柔并濟的特點下,配以體育老師標準動作示范,學生興趣盎然,百學不厭。
詠春健身操實行分階推廣,先在武術隊早晚訓練時間進行強化,講解招式、運用寸勁表現動作特點,然后把標準學生動作拍成視頻,組織所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進行循序漸進的學習,最后把完整的詠春健身操配上音樂,推廣到學校課間操中,每天課間操時間師生一起在葉問電影原聲音樂的伴奏下練好每一個動作。實用簡單有趣的動作,慢慢培養了學生對詠春的熱愛,為詠春拳的校園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有關精神,充分利用佛山豐富的地方課程資源,經廣泛調研和反復論證,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以佛山主要拳種詠春拳為主要線索,以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典型人物及其故事和拳種基本套路為主要內容,編寫了具有濃厚嶺南地方特色的校本教程——《詠春拳法》。該書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可讀性和活動性強。對于同學們了解佛山詠春拳武術名人的典型事跡,自覺認識和把握佛山武術的地位、作用、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觀;對于構建佛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展現佛山優秀傳統文化地獨特魅力,繼承和弘揚佛山優秀文化,推動佛山文化傳承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均具有非常重要地作用。
我校在開發《詠春九式》健身操、《詠春拳法》教程的基礎上,探索出一套將詠春拳融入學校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有效模式——“詠春律動”,以遞進方式開展“詠春拳”活動:運用每周一節的校本體育課學習“詠春拳”;利用課間操時間全員練習“詠春拳”;借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強化“詠春拳”;以“班級分組賽——年級班際賽——學校統一賽”等。《詠春拳法》在小學1-3 年、4-6 年級使用,每學年從體育健康課時中安排16 課時。
結合學校第二課堂專項活動,開展詠春拳的拓展學習,竭力打造特色的詠春功夫小子武術隊。武術隊本著傳遞詠春文化的宗旨,意在為學生營造傳承及發揚詠春文化的氛圍。從詠春小念頭簡單的動作學習,到練習詠春尋橋、標指、木人樁套路、兩人互相沖拳、兩人互相黐手等套路。過去十五年中,詠春拳作為學校的特色教育發展達到一定的高度,離不開學校功夫小子武術隊早晚一個半小時的基本功和主項詠春高級套路訓練。學校以詠春拳作為特色,聲譽傳遍周邊地區,不少家長慕名而來選擇我校就讀。
多種形式的訓練為我校推廣傳承詠春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每位學生在雙休日把“詠春拳”帶到家庭與社區,掀起“親子詠春”的熱潮,實現了傳統文化傳承與兒童發展規律特征的有效整合,推進學校“幸福教育”的開展。武術是中華文明一顆璀璨的明珠,代表著一種勇猛向前、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以詠春為支點,傳承中華武術傳統,弘揚武術精粹,不僅讓孩子的體魄得到強壯,也讓孩子的精氣神得到涵養,為孩子的終身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教育與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關系,直接影響到學生日后的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不要僅僅停留于學習成績分數高低上,還應該關注學生的運動技能及情感態度的和諧發展。
為了發揮武術詠春評價的引領作用,采用過程性評價與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武術詠春教育落地生根,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正功能。系統收集學生課內體育學習態度與表現、課外武術詠春鍛煉情況與成效、健康行為等信息,通過多樣化的學習評價,促進學生達成課程目標,發展核心素養。
以學生為評價主體。學生在每周武術詠春情況記錄表中對自己本周參與武術詠春練習的時長、參與學習的項目、練習中的表現、掌握的武術詠春技能等情況進行評價。在每月評價表中,學生自己和同伴在評價過程中明確改進方向,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武術詠春能力,改正不足。
以家長評價為參考。家長需要每周、每月對學生所做的武術詠春練習態度進行評價,并對學生在武術詠春運動能力的發展、健康行為的形成、體育品德的養成等進行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以教師為評價主導。教師在學生記錄、家長評價的基礎上進行收集、匯總、分析、總結、歸納和評價,將評價結果作為進一步進行武術詠春的參考,且給予學生實際反饋,指導學生更好的練習武術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