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坪山區龍田小學 安琦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指出,課程內容結構要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優化組織內容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項目式學習以彌合當前小學教學中出現的學科之間跨度較大的問題,將學科知識融合進項目式課程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總結出一個能夠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一)項目式學習。在教育語境下,項目式學習有著多種叫法,如“基于項目的學習”“項目式學習”等。該教學模式起源于教育學家杜威的做中學、體驗式學習等理論。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學習定義為“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它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二)TSP 教學模式。TSP 教學模式即本研究項目提出的一種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模式,TSP 分別為theory、simulation、practice 的首字母縮寫。即“理論學習——模擬探究——實踐探究”的學習模式。此課程以常規科學課程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在信息技術課上應用思維導圖軟件及器官模擬軟件輔助學生理解概念及建構思維導圖,最后在體育課上根據自身特點進行體育鍛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即該模式從理論、模擬到實踐多維度進行學習探究,提升科學素養,在活動中學習體驗。
(三)核心素養。2005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在報告中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最關鍵、最核心地位的素養。近年來,我國也十分重視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培養確立了方向,而項目式教學突出的特點就是實踐性和綜合性,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與方向。
(一)教學模式設計。美國巴克(Buck)教育研究所把項目式學習描述為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即對復雜、真實的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結合該實施概念,筆者規劃設計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項目式學習TSP 教學模式。在該模式下,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自主探究的過程,從理論——模擬——實踐完成學習閉環,提升核心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們通過教師指導和自主閱讀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將模擬結果應用到實踐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教學案例應用。筆者以我校校本課程《科學動起來》為例,說明面向核心素養培養的項目式學習的TSP 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1.理論學習 構建理論知識框架。依據TSP 教學模式,本課先由科學教師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而講授的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書本,科學老師和體育老師根據課本內容共同開發教材,深入挖掘,編制了四個單元的課程,分別為《人體八大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夠更加科學地開展運動訓練。2.模擬探究 信息技術輔助學習。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后,同學們將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來完成對知識點的梳理以及模擬。首先,通過“億圖圖示”軟件繪制每個單元的電子版思維導圖,梳理相關知識點,保證學習效果,提升學習質量。3.實踐探究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后,學生們將使用“天天跳繩”APP 輸入自己的身體數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根據已學到的知識,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完成運動訓練,提升身體素質。
(一)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實的、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代入相關角色時,好奇心會促使他們投入其中,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此條件下,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場景,且問題的提出需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為后續的探究學習打好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信息化的工具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以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發展奠基。
(二)探索實踐 提升探究學習能力。在課程探究環節,學生通過信息化手段自主探究并設計模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問題連接在一起,嘗試自己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實踐中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加強了理論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