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茂名市電白區實驗中學 車宇梅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這要求學校、教師和學生對傳統學習方法做出適應性調整。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學生可能會遇到認知上的困惑、情感的波動、學習習慣的不適應等多方面心理障礙。這些障礙如不及時處理,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和心理健康。因此,研究并實施有效策略以克服這些心理障礙顯得尤為重要。
(一)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能力提出的新挑戰。隨著課程改革標準的提高,學生需要掌握更多知識,并且對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都有更高要求。部分學生難以適應這些變化,從而產生學習挫敗感和逃避心理,這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學業壓力、家庭關系、社交壓力、自我認知等。筆者根據不完全統計,造成初中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因素有家庭關系、同齡壓力、手機影響和學業壓力等。
(二)過渡期教學模式與學習方法的不匹配。由于部分學校和教師在教學理念和方法上仍在由傳統向現代過渡,導致教學模式與新課程標準尚不完全匹配,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困惑因而增加。如七年級學生,小升初過渡期,這一時期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因為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不匹配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利于學生發展的情況。比如,如果小學階段的教學模式側重于傳統的背誦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更多地進行思維性的學習和獨立思考,學生可能會感到困惑和壓力較大。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無法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習興趣減弱,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另外,如果教師在過渡期沒有調整教學方式,仍然沿用小學階段的教學模式,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初中階段面臨適應困難,學業壓力增大,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
(三)個體差異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初中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由于個體差異,他們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各不相同。
(一)建立多元評價機制,降低學生心理壓力。學校應建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從而減少應試教育帶來的壓力。譬如:1.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了傳統的筆試和口試,可以加入項目報告、小組討論、實踐操作等形式的考核,讓學生在不同領域展現自己的能力,減少對單一方式的依賴和心理壓力。2.可選題目和任務,在項目或作業安排中,提供一些可選的題目或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擅長選擇,減少對于必須完成特定任務的焦慮和壓力。3.反饋和指導機制,建立定期的反饋和指導機制,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得到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以減輕因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心理壓力。4.綜合能力評價,除了學術成績,還可以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如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等。
(二)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模式更新。教師是改革的關鍵執行者,需要不斷的專業發展,加強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掌握。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們開展跨學科的合作、教學經驗的交流和分享,鼓勵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并參與教學成果的分享與評選。例如利用信息技術開展跨學科教學、跨年級教學合作項目等。這些實踐項目有助于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豐富了他們的教學經驗。還可以通過采用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并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教師自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多讀書,向專業化發展。
(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和心理輔導。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學校和教師應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輔導。如:學生李君昊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不會做語文閱讀題。教師采用個性化輔導的方法,安排了一名語文老師對他進行一對一的輔導。老師根據他的學習特點和問題進行分析,制定了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示范操作,由淺入深幫助他逐步理解文章內容并學會答題。此外,還為他提供了心理輔導服務,安排心理輔導員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的心理狀態和壓力源,通過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幫助學生緩解焦慮和壓力,重拾學習的信心。同時,建立完善的學生心理輔導體系,包括定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及時解決學生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