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州市連州鎮半嶺小學 熊粵嬋
小學生對勞動概念缺乏認識,勞動能力較為有限。教師可以利用班級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勞動模范故事,也可以利用班級宣傳欄引導學生走近生活,通過身邊的故事以情動人,激發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情感,將勞動精神滲透到學習與生活中,讓學生懂得勞動的重要性,提升教育的趣味性。
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勞動不只是單純的“干活”,而是一種習慣、一種修養和一種態度,讓勞動教育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必修課”。教師可以把勞動與教育相融合,如“勞動+課外實踐”,讓勞動有體驗;“勞動+文化”,讓勞動有氛圍;“勞動+思政課”,探索行之有效的“以勞立人”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勞動擔當。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十一課《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和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入手,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動”起來、“活”起來,在勞動實踐中,了解家鄉民間藝術,對本土的民族文化、傳統藝術產生熱愛之情。學生通過勞動,不僅增長勞動知識,學習勞動技能,而且也使書本知識在活動中得到了延伸,既能提升學習效果,也能培養藝術情操。與此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增強了學生的自豪感,增進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
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如中年級開展“冬至包餃子,勞動滋味長”主題實踐活動,結合冬至的時令特點,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洗菠菜、包餃子。同時爭取家長配合,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合作,感受勞動的滋味。開展這樣的主題活動,既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樂趣,還讓學生體會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成就感,錘煉了學生的勞動品性,提高了學生的勞動技能。
在勞動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本地的節日文化內容,不僅要傳承優秀的文化,還需要通過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升華勞動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可以把節日與勞動相聯系,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文化與勞動的價值。例如,“重陽節”期間,先是追溯重陽文化,了解重陽節的來歷;再是品味重陽,從重陽糕入手,讓學生體驗制作重陽糕;然后介紹重陽節習俗,讓孩子感受重陽節的文化底蘊;最后落于實踐,讓學生從尊敬身邊的老人做起,做到知行統一。
學校開展勞動教育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開展家校協同的勞動教育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勞動能力,安排難易程度不同的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與習慣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例如鼓勵高年級的學生走進廚房,幫助父母洗菜,在父母的指導下做飯。這些勞動雖然難度低但是可操作性強,讓孩子們知道看似簡單的勞動,也需要努力才能完成,體會父母的辛勞和不易,讓學生在勞動中體驗,在勞動中感悟,在勞動中成長,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也使學生收獲了勞動的快樂。
“離開勞動,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發人深省。勞動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因此我們應該盡早地開展勞動教育,教會學生勞動,讓學生掌握生存的技能、領悟其中的奧秘,體會勞動的快樂和勞動帶來的踏實感和幸福感,我們的勞動教育才能走實走深,實現以勞樹德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