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楠



“生命的奇跡”,如果不是認識馬子輝先生,聽他親口述說自己的經歷,很難去相信“奇跡”這兩個字,尤其是在“癌癥”面前。
我在深圳茶博會展會現場見到馬子輝先生時,他剛繞會展中心騎共享單車半個小時。“哎呀,這個會展入口可真難找,我這圍著會展一直轉圈。”他有點氣喘地笑著和我說,坐定喝杯茶,我們就聊了起來。騎行半個小時,這再正常普通不過的事,對于和癌癥抗爭20年的馬子輝先生來說,是生命的勝利贊歌。
和馬子輝先生一起喝茶聊天,輕松且快樂。他陽光爽朗,連說話聲都覺渾厚有力量,絲毫不見和癌癥抗爭的蛛絲馬跡,只覺得是一位經歷豐厚、謙和的長者,傳達出來的是昂揚的生命力,積極且澎湃。
人物名片
馬子輝,云南玉溪人,1992屆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生,現任職于玉溪師范學院,34歲患癌,抗癌20年。
壹
戛然而止“1992年畢業后留京任教,前后在京生活了9年,期間不會喝茶專喝飲料,吃了太多飼料激素雞魚、農藥化肥蔬果,2004年確診患惡性淋巴癌。”馬子輝先生主動講起自己的故事。“大學時候我壯得像頭牛,生活上也并沒有不良嗜好,連抽煙喝酒也都是在極正常的狀態下。正值盛年的34歲,不要說對癌,對生病都覺得是遙遠的事。”
“你知道化療意味著什么嗎?”馬子輝先生問,“如果不知道,就希望你永遠不要知道。化療被作為癌癥治療的最常規手段的化療,是‘損敵八百,自傷一千。剛發現生病,就聽從醫生安排開始化療。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化療意味著什么。原來還正常的我,化療后就上吐下瀉,整個身體沒有一處覺得是正常的了。化療不到半年,人老了十幾歲不止,30多歲的人看起來像50好幾。”
在講述最初的治療經歷時,馬子輝先生有些許凝重。化療并沒有讓馬子輝先生有任何好轉,相反地卻摧毀了他原本尚算平衡的身體狀態。這之后的治療過程一波三折,馬子輝先生身體狀況比預想的惡化更快。病情每況愈下,癌細胞在全身多臟器擴散轉移,先后轉移到骨、肺、胸膜、舌、腦、腰肌等部位,尤其是骨轉移全身多發,此伏彼起,長期徘徊于死亡邊緣。
“從2004年確診患癌以來,我曾經兩次立下遺囑并挖好墳墓。第一次是2009年4月,第二次是2016年12月,原因都是因為病情已經非常危重,醫生表示已經無力救治、無藥可救了。遵循伊斯蘭教教規,亡人要在24小時內速葬,醫生知道我是回族,所以通知我的父母要早做準備,先挖好墳墓,以免耽誤下葬時間。”面前的馬子輝先生,喝著茶平靜地說著。
病痛降臨是百分百的不幸。我們無法阻止不幸的發生,卻可以決定面對不幸的態度。在病魔面前,是什么讓馬子輝先生如此頑強?“是父母、妻兒陪伴的真愛,給予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勇氣、信心和力量!我的媽媽和妻子,是我盡其一生都難以報答的人。”馬子輝先生的回答肯定有力,讓人動容。
馬子輝先生和大多數的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對“孝順”的理解更看重的是“順”,順從父母的感受。當年他不聽人勸、毅然放棄北京戶口和工作,甚至到云南后拒絕了云南大學的邀請回到玉溪,就是為了可以每日陪伴父母。“我非常贊同一句話:陪伴是最長情的表白!”
貳
絕處逢生
從2004年確診到2012年之前,馬子輝先生一直接受西醫治療。從一家醫院到一家醫院,從一張病床到另一張病床,他幾乎嘗試過能承受得起的所有治療手法,但病情卻一直是時好時壞。
這些年,馬子輝先生先后做過三次手術、23次化療、125次放療。放化療的累計劑量超出正常人可承受劑量的兩倍以上。“現在我看起來是好好的,但身體的各種檢查指標沒有一項是合格的。我,就是典型的過度治療案例。”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文淵閣影印本《欽定四庫全書-格致鏡原》是有據可考的關于茶為良藥的最早記載。
我們講“琴棋書畫詩酒茶”,講“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一直是中國人生活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茶為國飲”,“喝茶養生”,是全體中國人的共識,但迄今為止,專業學者都很難拿出極有說服力的科研和臨床報告來證實茶可抗癌的功效。
2012年得云南中醫朋友指點迷津,馬子輝先生放棄西醫放療化療,以茶代藥排毒抗癌。但是最初所飲之茶良莠不分效果不佳,病情再度于2016年復發轉移。
2016年那次病危后,有茶人朋友告訴我,茶葉市場水很深。“市場上的大部分茶葉難于符合‘古樹純料無拼配、化肥農藥零使用的真正有機古樹茶要求。想要買到符合上述要求的純料有機古樹茶很難,即便買得到,其價格也是我們工薪階層不能承受的。”因此建議我到古樹茶最優產地——北回歸線附近瀾滄江畔海拔1500米至1800米左右的原始茶山,去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古樹茶,然后租下來自種自采自制,以確保茶療效果”。病痛是冰冷無情的,但生命與生命的相遇卻是溫暖的。
叁
生機盎然
進山找茶,于別人可能是生意和愛好,于馬子輝先生而言是在找醫治自己的解藥。2018年,當馬子輝先生走進云南大山開始尋茶時,他探索出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開始繪制自己的茶香人生畫卷。
為了找尋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好茶,2018年,馬子輝先生認識了康澤龍、董明仙這對拉祜族夫婦,并最終選擇了他們老家云南勐庫大葉種古樹茶作為保健抗癌的定點茶料,每天品飲。至今已近六年,病情未再復發并逐漸好轉。
“從和小康他們認識,喝茶他們就沒收過錢。他說我喝他們家的對我有幫助,就算是他們的福報。”正在茶桌前泡茶的康澤龍,羞澀地笑著。
康澤龍、董明仙夫婦有健康的日曬膚色,笑容燦爛里透露著樸實和善良。深圳茶博會上,康澤龍、董明仙夫婦的展位在展廳最不起眼的邊角位置,展位在實用功能之外,布置樸實,用逛展人的話說,一看他們就像來賣茶的茶農。
馬子輝先生和康澤龍、董明仙夫婦本著為人的最大善良互相幫助。馬子輝先生說康澤龍、董明仙夫婦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康澤龍、董明仙夫婦家里茶自產自銷,馬子輝先生以身試茶,檢驗出這茶的功效,也就順理成章地推薦給身邊的朋友們。馬子輝先生在自己的同學和朋友圈里,盡力地幫小康總做宣傳。這次來深圳茶博會,也是為了召集在深圳地區的校友和朋友,為茶做宣傳推廣。
回頭看患病以來的這些年,馬子輝先生最感慨的是:無欲則剛、放下則強、知足則樂!未來,馬子輝先生的愿景是:返樸歸真!不但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返樸歸真。
“支撐我一路走來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一、發自內心自我否定之否定的信仰;二、來自家庭、單位及社會各層面的關愛;三、以飲用云南古樹普洱茶為代表的有機生活方式。”如今,除了在玉溪師范學院教書授課外,馬子輝先生工作和生活最大的重點就是建茶廠、做好茶,讓更多人喝上健康的茶,健康喝茶。平時,他在朋友國會分享喝茶的日常,寫下“平生只以茶為友,無日不為普洱樂”。
“耕耘今生,如永活不死;準備后世,如明日即亡。”馬子輝先生的微信簽名如是。他擁抱生命的態度,值得被看到。
責任編輯/張楠 美術編輯/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