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濤
靜樂縣赤泥窊鄉位于縣東南部,距離縣城35公里,平均海拔1550米,是典型的晉西北高寒土石山區。全鄉國土面積2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8.4萬畝、林地面積約11.2萬畝、草地面積13.3萬畝。全鄉轄16個行政村、28個自然村,戶籍人口3402戶9407人,常住人口1278戶2965人。
赤泥窊鄉主要以土豆、莜麥等傳統農作物種植和牛、羊養殖為主,是靜樂縣主要傳統產糧區、畜牧區及小雜糧優質產區。近年來,大部分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出現了地多人少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級集體經濟整體薄弱的問題,這成為制約赤泥窊鄉發展的瓶頸。
今年以來,按照省、市、縣決策部署,赤泥窊鄉黨委、政府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因村施策、分類指導,建立“一村一策”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庫,儲備了一批可操作性強的“十四五”強村項目。同時,持續發力找準突破口,通過組團發展打造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新引擎,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新活力。
赤泥窊鄉立足實際出發,牢記使命擔當,創新發展模式,通過“村+村+企”模式,村企合作壯大集體經濟,集中利用全鄉3200畝土地種植甜糯玉米,帶動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發展。
赤泥窊鄉地處高寒山區,地廣人稀,氣候濕潤,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種植的甜糯玉米甜度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遠銷省內外。經過調查推廣實施,全鄉甜糯玉米種植面積已接近1萬畝。在廣泛調研論證和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赤泥窊鄉黨委、政府統籌發展特色種植,今年在16個行政村利用集體土地和租賃個戶土地發展甜糯玉米種植,打造高寒山區甜糯玉米品牌。
赤泥窊鄉針對村集體經濟小、散、弱等特征,切實轉變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傳統思維,探索抱團發展模式,“村村抱團”強化輻射帶動,推動村集體經濟實現規模化生產、產品化經營,切實增強產業競爭力。16個行政村按照“組織融合、資源融合、發展融合”的總體思路,實行“村+村”集中連片發展甜糯玉米種植3200畝,以規模化種植破解基礎弱、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的短板。
“村企聯合”發展,集聚發展動能。借助優質企業人才、技術、資金、項目等方面的優勢,構建“村企共建、以企代村”的格局,以資源、資金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企共贏。赤泥窊鄉黨委、政府整合下馬城、范家洼、家條嶺、巖頭4個村的鄉村振興資金每村90萬元,并引入山西農耕部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方各出資360萬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產權清晰、收益歸村”的原則合作建設玉米加工廠1座,加工廠內設冷庫、消毒室、化驗室、加工車間廠房、鍋爐房,并購置玉米扒皮機、玉米清洗機、玉米蒸煮機、真空包裝機,配置甜糯玉米加工生產線1條,從根本上解決了甜糯玉米采收期短的瓶頸。真空包裝不添加任何添加劑,常溫保存12個月,可延長銷售期,大大提高種植收益。
赤泥窊鄉采取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標準、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五統一”方式,著力擴大產業規模,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形成產業鏈閉環,不斷提高抗風險能力,有效地凝聚了發展合力。建設玉米加工廠的4個村每村每年保底分紅6萬元,16個行政村種植玉米每年集體經濟可增收6萬元。
赤泥窊鄉以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特色富農的思想引領,通過種植、生產、加工甜糯玉米,極大地解決了部分勞動力就地就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上了快車道。今后,赤泥窊鄉領導干部將繼續凝心聚力、真抓實干、篤行不怠、踔厲奮發,讓農民捧著鮮食玉米邁向致富路,綠色產業帶動農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