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然 司增綽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2022年校級項目《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22XKT0792)
摘 要:以滬深A股上市醫藥行業企業為研究對象,選取2018—2022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通過實證分析,探究醫藥行業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及股權激勵對兩者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顯示,提高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績效水平,高管股權激勵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有負向調節作用。
關鍵詞:醫藥行業;研發投入;企業績效;股權激勵
一、引言
長期以來,醫藥一直是公眾十分關心的話題,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令人翹首以盼。醫藥屬于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研發創新是其核心所在,也是保持持續發展的關鍵。對大多數藥企而言,有效藥物和專利的研發是企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研發活動則是其中的主要貢獻者。因此,與其他行業相比,醫藥行業的研發活動更密集。據相關數據顯示,2018—2022年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逐年增加,2022年醫藥行業的研發總投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026.17億元,同比增長14.66%。研發投入是決定研發產出的主要因素,研發水平極大程度上決定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但是研發過程需要的高技術型人才、先進的儀器設備、基礎消耗品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考慮到該行業的研發周期長,研發收益和研發風險雙高的特點,企業必須控制研發投入與收益平衡性,因此研究醫藥行業的研發投入具有重要意義。
高管的持股比例會影響企業的研發活動,雖然高管并不像研發人員一樣直接參與企業的研發活動,但企業的日常經營和持續發展離不開管理層的決策,其想法和決策貫穿整個研發活動。現有的企業制度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加之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往往會導致管理層與股東之間的矛盾,管理層很有可能利用企業資源為自身攫取利益,從而損害股東權益。為了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緩解兩者之間的矛盾,股東會對管理層實行股權激勵,將管理層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交織在一起。雖然高管股權激勵可以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但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不會改變,因此道德風險會一直存在。此外,考慮到醫藥行業的研發周期漫長,投入與產出時間上并不對等,股權激勵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本文主要研究醫藥行業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關注高管股權激勵在其中的調節作用,為現有研究做一定補充。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1.文獻綜述
(1) 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當前,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此國內許多學者研究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大部分學者認為,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績效。仇云杰和魏煒(2016)研究發現,存在研發投入的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利潤率水平比沒有研發的企業高約3個百分點。吳沁子和朱輝(2020)研究滬深A股上市公司發現,企業的研發投資能夠顯著提升企業績效,研發投資對企業績效有重要推動作用。何明欽等(2019)選擇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樣本,同樣得出增加研發投入有利于提高企業績效的結論。劉云等(2020)通過對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的積累效應進行分析,發現企業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盈利能力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隨時間推移而影響作用增強。但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不同觀點。劉雪瑤和張敏(2017)選取我國2014—2018年創業板250家上市公司相關數據作為研究樣本,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負影響。邱玉興等(2017)以國有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發投入強度對國有上市公司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并不明顯。
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具有滯后性。李正彪和劉洪穎(2022)研究發現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存在滯后作用,但只存在于特定行業。陳燕寧(2017)以2011—2014年中小板高新技術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榮鳳芝和鐘旭娟(2020)以2016—2018年創業板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樣本,都研究得出,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影響具有滯后性。
(2) 高管股權激勵的調節效應
現有文獻對高管股權激勵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是否存在調節效應的觀點并不統一,喬葉桐(2021)基于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相關數據,研究發現高管持股正向調節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林常青和賈悅(2020)通過研究指出,非國有企業的正向調節作用要顯著優于國有企業。但也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李春瑜(2020)認為國有企業的高管股權激勵負向調節研發投入和企業績效的關系。李懷建和耿曉晗(2021)選擇我國2015—2019年的1620家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高管股權激勵在研發投入強度與企業績效關系中存在抑制作用。而尹美群等(2018)以2009—2015 年滬深兩市 A 股主板存在研發投入的企業為樣本,通過分行業研究發現,股權激勵對企業績效不存在顯著調節作用。王秋菲等(2020)通過研究也認為,高管長期持股比例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不存在調節作用。
通過對文獻梳理可知,由于不同學者所選取的行業、數據、指標、模型不同等原因,目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和高管股權激勵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存在分歧;關于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大部分觀點集中于研發投入能夠促進企業績效,但也有部分學者持不同觀點;關于高管股權激勵對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影響的調節作用,主要有三種觀點,具有正向調節作用、負向調節作用以及無明顯調節作用。
2.研究假設
技術創新理論和核心競爭力理論表明,創新是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新包括產品開發和技術進步,這要求企業增加研發投資,這些投資最直接的效果是改進原有技術和獲得新技術,對生產工藝的改進可以完善現有產品,而引進新技術則可以創造未來產品。一旦該種技術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就會成為企業的核心力量,從而形成特定的競爭優勢。醫藥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研發活動,目的在于產出有效藥物、專利、技術等高壁壘創新型資源,并且通過研發活動,企業可以自主改進技術,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促進企業績效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假設1:提高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績效水平。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因為自身利益不同,不僅會對經營決策目標產生差異,而且管理層很有可能利用企業資源為自身攫取利益,從而損害股東權益,增加代理成本。因此,對高管進行股權激勵,將其個人利益與企業長遠發展捆綁,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短視行為,利于企業長遠發展。股權激勵雖然面向未來的企業績效,但是藥企的研發活動周期漫長,很難在當期甚至未來幾期給企業帶來產出。高管個人利益通常與在任期間的企業績效水平掛鉤,擁有股權的高管為了降低在任時的經營風險,可以坐收股權分紅而不作為,抑或是減少研發投入規避風險。此外,我國的股權激勵的政策尚不完善,高管可以借助股權套現,這些都不利于企業提高績效水平。基于醫藥行業研發活動的特點,本文提出假設2:
假設2:高管股權激勵對研發投入促進企業績效有負向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以申萬行業分類(2021)為依據,選擇醫藥生物行業中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觀測樣本,觀測的時間范圍為2018—2022年,為了使觀測的數據更加合理做出以下篩選:(1) 剔除帶ST和ST*的企業;(2) 剔除金融企業;(3) 剔除醫藥商業、醫療器械、醫療服務企業,僅保留化學制藥、中藥Ⅱ、生物制品企業;(4) 剔除披露數據不全的企業;通過對數據進行一定的篩選,最終得到234家上市公司,相關的數據來源于CSMAR 數據庫。
2.變量設計
本文參照徐玉德和張斯靚(2022)的研究,選取以下參數作為變量,對于各變量的定義如表1所示。
3.模型構建
根據假設1和假設2,在借鑒李春瑜(2020)的研究方法后,本文構建以下模型:
ROAit=α+β1RDit+∑βControlsit+Year+Industry+ε(1)
ROAit=α+β1RDit+β2RDit×SMit+∑βControlsit+Year+
Industry+ε(2)
模型(1) 中i代表企業,t代表年份(即2018,2019,2020,2021,2022),ROAit代表i企業在t年的企業績效;RDit為i企業在t年的研發投入,Controls為表1中的控制變量,Year為年度固定效應,Industry為行業固定效應,ε為殘差。除此之外,股權制衡度作為調節變量并構建了模型(2),其中SMit表示高管持股比例,RDit×SMit為研發投入與高管持股比例的交互項,其他變量釋義和模型(1) 相同。
四、實證分析
1.描述性統計
如表2數據顯示:企業之間總資產凈利率的水平差距較大,最高的可以達到45.10%,最低的為-66.20%,這說明藥企的績效水平差距較大;從研發投入來看,藥企的研發投入均值在3.83%,但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差了28.49%,行業內部的研發投入差距十分明顯;少數樣本存在高管持股比例為0,但也有樣本企業高管持股比例超過100%(非流通股的數量大于流通股),高科技企業管理層持股比例通常大于10%,但樣本說明了醫藥行業企業在股權激勵機制的運用方面存在天壤之別;從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總資產周轉率、、股權集中度、公司成立年限來看,選取的醫藥上市公司的樣本個體差異較大。
2.相關性分析
本文采用了Pearson相關系數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表3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變量之間具有相關性,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相關系數為0.1070,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有顯著正相關關系,但高管股權激勵是否具有調節作用,還需進一步分析,企業規模、總資產周轉率、股權集中度和企業成立年限,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3.回歸分析
本文采用stata17.0對模型(1) 和模型(2) 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由模型(1) 可知,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回歸系數為0.3026,且在1%的水平上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對企業績效有正向的促進作用,提高企業的研發投入可以提高企業的績效水平,即假設1得到驗證。由(2) 可知,研發投入的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但研發投入和高管股權激勵的交互項(RD×SM)系數為-0.6338,且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了高管持股比例高,反而削弱了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積極影響。適當的股權激勵可以加強高管工作的積極性,但比例過高,會導致高管和股東的立場趨于一致,研發活動風險程度較高,高管做決策更加保守,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不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因此假設2得到驗證。
4.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替代變量法來檢驗回歸模型的穩定性,用凈資產收益率(ROE)代替總資產收益率(ROA)作為衡量企業績效的指標,結果如表5所示,表5的數據顯示檢驗的回歸結果和前文的結論基本吻合。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18—2022年234家滬深A股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分析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探討了高管股權激勵對于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研究結果表明:(1) 增加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績效水平;(2) 高管股權激勵負向調節醫藥行業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關系,高管持股比例過高一定程度上會抑制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積極作用。
為了促進醫藥行業企業的優質發展,結合上文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1) 為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創新和技術開發水平,醫藥行業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擴大藥品自主研發能力,力求打破國外技術和藥品的壟斷,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醫藥產品。(2) 完善股權激勵機制,高管持股比例要適當;醫藥行業企業的個體差異較大,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實施股權激勵。(3) 在維護行業發展的同時,需要改善市場環境,要確保醫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遏制負面的市場行為,保證行業穩定發展,企業必須綜合考慮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自身利益、消費者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促進健康、系統的市場環境形成。
參考文獻:
[1]仇云杰,魏煒.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法的研究[J].當代財經,2016(3):96-106.
[2]吳沁子,朱輝.企業R&D活動、高管特征與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J].中國商論,2020(3):145-148.
[3]何明欽,王張禹,王正賢,等.研發投入、技術獲取方式和企業績效——基于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9,40(1):108-115.
[4]劉云,馬志云,張孟亞,等.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實證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20(12):67-75+85.
[5]劉雪瑤,張敏.R&D投入與企業績效——以創業板上市公司為例[J].商業會計,2017(9):70-73.
[6]邱玉興,于溪洋,姚玉瑩.管理層激勵、R&D投入與企業績效——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會計之友, 2017(12):85-89.
[7]李正彪,劉洪穎.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Meta分析方法的研究[J].商學研究,2022,29(4):57-67.
[8]陳燕寧.融資約束、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研究[J].經濟論壇,2017(5):95-99+112.
[9]榮鳳芝,鐘旭娟.政府補助、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相關性的實證檢驗[J].統計與決策,2020,36(5):161-165.
[10]喬葉桐.高管持股比例調節下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上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經驗數據[J].商場現代化,2021(9):72-74.
[11]林常青,賈悅.研發投入、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績效研究——基于A股上市企業的實證分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6):17-25.
[12]李春瑜.股權激勵計劃對研發活動的影響和調節作用——國有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企業經濟,2020,39(9): 22-30.
[13]李懷建,耿曉晗.研發投入、高管激勵與企業績效——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36-48.
[14]尹美群,盛磊,李文博.高管激勵、創新投入與公司績效——基于內生性視角的分行業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8,21(1):109-117.
[15]王秋菲,徐昕,秦爽.高管激勵、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基于軟件與信息技術行業的數據[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2):178-188.
[16]徐玉德,張斯靚.法治環境、融資約束和企業研發投入[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7(5):85-98.
作者簡介:王雪然(1999— ),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司增綽(1972— ),男,江蘇徐州人,博士,江蘇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東南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