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2024 年春節聯歡晚會公布主題——“龍行( ),欣欣家國”,“ ”立刻脫穎而出,火遍大街小巷。宋本《玉篇》中記載:“ ,龍行也。”三龍交舞,讓人聯想到眾龍騰飛的好彩頭,非常符合龍年特定的喜慶氣氛。
隨后,前程( )、事業( ) 等別致的祝福語也刷屏朋友圈。當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巧妙結合,躺在故紙堆中的生僻字在現代社會重生。生僻字出圈后,我們更應該關注什么呢?
當下,生僻字最出圈的路徑即成為網絡流行語。簡單梳理一下, 并非第一個“復活”的生僻字。早已在甲骨文中出現的“ ”字堪稱初代生僻字網紅。囧,原義為光明,因為獨特的形態,它被賦予了尷尬、悲傷、無奈等情緒,廣泛傳播。此外還有( )字,本為“梅”的異體字,因由兩個呆組成,在網絡語言中形容人“很傻很天真”,一度躍升為2008 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從出現以來,它經歷了由繁到簡等適者生存式的發展,所以生僻字的產生及埋沒是漢字的自然選擇。
而今,歷史的陳跡重返當代生活,構成網絡時代的新景象。生僻字作為表達情感和交流的工具,通過表情包、流行語等形式進入大眾視野,滿足了網民求新求異的心理。
然而,現實中一些生僻字面臨的挑戰依舊存在。前不久,“因姓氏太罕見全村集體改姓鴨”的消息登上熱搜。一支以鳥為圖騰的家族姓“ ”,當前電腦系統無法輸入和顯示這個生僻字,給村民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大家只能被迫改姓“鴨”。根據后續報道,全國有6000 萬人的姓名中包含生僻字,他們在購票、辦理銀行業務時會遇到不少麻煩。
紙質時代不會產生的問題,卻在現代社會遭遇重重困難,深刻反映出生僻字走進數字世界的難點,催生了新的數字鴻溝。語言是用出來的。如果因為難識別、難讀、難寫而棄用,生僻字只能被遺忘在字典中,生生切斷了傳承。
讓人慶幸的是,生僻字熱作為近幾年的文化現象,呈現形式越發多樣。《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火爆,讓人領略了漢字之美。像“ ”這樣在歷史中幾乎沒有實際用過的詞匯,被現代人從卷帙浩繁的典籍中打撈出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這一過程,正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創新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式。
生僻字走出故紙堆,最終走向并非替代常用字,更不止步于成為網絡流行語。這就要求我們理性看待這種文化現象。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王立軍教授表示:“不太贊成過度炒作生僻字,常用字的學習和使用更為重要。”從字本身出發,它無法進入通用字的層面,只能作為一種文化象征符號存在。符合時代價值與大眾審美需求的生僻字,值得挖掘。但也有生僻字被粗俗解讀,偏離了本義。
生僻字實際應用或許有限,但其更大的意義在于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面對生僻字,許多人不僅局限于讀其音、認其形,他們在探索欲的驅使下,溯其源、解其根,知道了《說文解字》《玉篇》等歷史典籍,從而帶動傳統文化學習熱。當生僻字拂去灰塵,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便早已超越了一個字本身的含義。
(摘自2024 年2 月21 日《大眾日報》,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