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晟 李梟劍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一季度我國實際GDP同比增長5.3%,高于市場普遍預期的4.9%,亦好于去年四季度的5.2%。其中,1~3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4.5%,按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增長1.5%。
從主要經濟指標的表現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了“開門紅”,考慮到去年二季度的低基數,全年實現“5%”增長目標的壓力明顯減輕。而在整體表現超預期的背后,當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特征同樣凸顯。
從生產端來看,一季度工業的表現好于服務業,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有所增強。從當季實際同比來看,一季度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分別增長3.3%、6.0%、5.0%,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表現領先于其他產業,且第二產業對于我國GDP當季同比的貢獻率也提升至41.6%,創下2021年二季度以來新高。
從需求端來看,投資呈現出加速上行的趨勢。2023年全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為3.0%,而今年1~2月、1~3月增速分別為4.2%、4.5%。開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了回升的跡象。考慮到今年以來PPI同比的小幅下行(前三個月PPI累計同比分別為-2.5%、-2.6%、-2.7%),實際的投資增長情況可能相對更強。
投資內部的分化現象仍在加劇,制造業、基建投資走強的同時地產投資繼續探底。近兩年來,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不同投資類型之間的分化成為了我國經濟的重要特征,且開年以來這一現象仍在延續。
今年1~3月,我國制造業、基建(不含電力)、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9.9%、6.5%、-9.5%,分別較1~2月上升0.2、上升0.5、下降0.5個百分點,三者之間的增速差繼續擴大。展望后續,在新一輪設備更新改造政策和財政發力的支持下,制造業和基建投資表現或保持強勢,但房地產市場能否企穩回升,尚有不確定性。
消費表現相對平穩。去年3月消費大幅回暖,2023年3月當月社零增速提升7.1個百分點至10.6%,這也導致今年3月社零增速出現了明顯的回落,由1~2月的5.5%降至3月的3.1%。出口隨外需緩慢復蘇。按美元計價,今年1~3月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5%,增速好于2023年全年的-4.7%,3月新出口訂單指數也時隔一年再度回到榮枯線以上。
但在整體經濟復蘇的過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和短板值得關注:
一是,房地產市場尚在磨底過程中。當前,房地產施工鏈條的各個環節都處于低谷之中,且3月地產市場的“小陽春”也并沒有如期出現。1~3月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房屋施工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和房屋竣工面積同比分別下滑9.5%、11.1%、27.8%、20.7%,多數低于2023年1~12月水平。銷售方面,1~3月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滑19.4%,較去年1~12月8.5%的跌幅進一步擴大。而這也對房價施加了向下的壓力:3月70個大中城市新房、二手房價格指數同比分別下降2.7%、5.9%,跌幅均較2月擴大。
二是,實體經濟融資意愿相對較低。3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下滑8.7%,創下有統計以來新低,M2、人民幣貸款增速也處于有統計以來低位。雖然在4月18日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央行表示“一季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與今年的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特別是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8.7%左右的增長,實際上是不低的”,但從社融、信貸的結構來看,較為寬松的信貸環境并沒有帶動實體部門融資意愿大幅回暖。
三是,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一季度我國制造業產能利用率環比下降2.2個百分點至73.8%,為有統計以來次低值,僅高于2020年一季度。分行業來看,開年以來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技術含量相對較高行業,產能利用率下滑幅度靠前。
四是,物價水平還在相對低位。相比于實際增長,名義增長與企業盈利和居民感受的關聯度更高。3月當月,我國CPI、PPI同比增速分別為0.1%、-2.8%,分別較2月下滑0.6、0.1個百分點,當前我國物價下行的壓力并沒有明顯緩解,而這也導致實際增長與名義增長之間持續存在差距。
從一系列宏觀數據來看,開年以來我國經濟回升的態勢有所加強。但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同樣存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政策層面仍然有一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