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2024年我已年介八旬,回憶起少年往事,還是歷歷在目,如同昨日。
大院里捉迷藏
我生在南鑼鼓巷的一座老四合院里,住著八家。幾乎每天晚飯后,同院的小伙伴們就玩起了捉迷藏。院子還分前后院,幾家的孩子加起來有十二個。大家就自己找地方藏起來。接著就叫起名字,在院里跑著亂找。天越來越黑,每個人藏的地方都動起小心眼,找起來可難了。只聽見你叫我,我叫他,想找到誰都很難。心里越急就更不好找了,當你發現了他,或她發現了你時,可高興了。
坐在水缸邊畫畫
小時候家里有個水缸,半米高。每逢寒暑假寫完作業,閑下來就會拿個小盤,放些墨汁,用毛筆畫畫。我用張報紙放在地上當墊子,坐在缸邊,用盤子里的墨水加點水,手握毛筆,開始畫。圍著缸,還得隨畫把缸轉動。畫面自己覺得很生動。畫著山與水,還高興得加點飛鳥。不知不覺轉著水缸就把畫畫滿了。有時院里的小朋友也在身邊看著,還出主意:你再畫上兩個青蛙吧,或上面天空再加幾只小燕子多好。我也就加上幾筆,燕子就飛來了。這樣很快缸外周就畫滿了,隨著拿濕布一擦,缸又呈現原樣,接著再畫。
爺爺帶我去看戲
我出生在東城區的安定門大街的方家胡同。1950年代馬路西開了家戲園子。記得一個周末的晚飯后,當教師的爺爺對我說,咱們到那家戲園子看戲去。我高興地跟爺爺走出院門,那是我第一次聽說“京劇”。在劇場門口爺爺買了票。我們找了座位,這時臺上燈光開了。爺爺告訴我:“咱們看的戲是京劇,戲名《法門寺》。”爺爺給我講了劇情,還在看戲時給我講,這個戴胡子的是老生,這個臉上畫了彩的是花臉行當,你看他在臺上多威風。我也知道了臺上伴奏的樂器是京胡,這是我第一次看戲,臺上演員賣力氣,看戲的人不時地叫起好來。
登景山
1950年代的北京景山公園首次開放,我看晚報得知這一好消息。第二天清早我約了老街坊,和我同樣大的小伙伴一大早就出了家門。景山公園第一天開園,我們就各帶著小弟弟,順著臺階一步步往上走,終于到了景山上中間最大的亭子。在這里能看到京城的全景,美極了!往北能看到鐘鼓樓,這可是看京城景色最佳的位置,我們高興地跳了起來。
感恩祖母
北京城里人稱呼自己的祖母叫奶奶,我的童年是與奶奶住在一個屋。不同季節更換衣服,早起上學都是奶奶操心,尤其是我上學的時候,中午下課如果遇上刮大風,下課時就會看到奶奶已來到學校大門。在提著的包里拿出了飯盒交到我手里,奶奶說拿到教室吃吧,我說謝謝。今天我已年過八旬,每當想起上小學時奶奶給送來飯盒的情景,心里還是激動得很,她趕來送飯的情景實在難以忘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