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寧
“微機”課上神秘多
對于90后的孩子來說,電腦進入了小學生們的主課課表中,網絡信息豐富了大家的課業生活,拓寬了孩子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本世紀初,計算機課程成為了我所在班級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必上的科技課,那時候我們也叫它“微機課(即為微型計算機的簡稱)”。與北京現在家家戶戶隨時都能使用各種型號品牌的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不同,90后對于微機課的記憶,都結緣在專門的電腦教室里。電腦在那時候屬于高科技設備,電腦教室也屬于專業教室,每所小學也僅有一兩間,平時不上課的時候都緊鎖大門,給學生們以極大的神秘感,而且每次從電腦教室門口路過都能聞到一股輕微電子元件散發出來的味道,讓我們的心也跟著癢癢的。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入專業教室是在2002年,我當時是個一二年級的小學生,電腦教室的地板都比一般教室明顯高出來一大截,上課前學生們需要在教室門口排好路隊等待,眼巴巴望著40臺正方形的Windows 98 臺式機展示在眼前,心急的孩子們就要魚貫而入,老師要求學生必須帶上鞋套才能進教室,更不允許在電腦教室里吃東西和喝水。那是因為本世紀初的機房通常鋪設防靜電地板,穿鞋套既可以防灰塵,又可以防止靜電損壞電腦,而食物殘渣和灑出來的水滴更是損壞電腦設備的“元兇”。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每學期開學前兩周放學后,胡同里的裁縫鋪子都被預約來給學生們做鞋套的家長擠滿了。而微機課的鞋套也是五花八門,有各式顏色碎布料彩搭而成的,也有樸實的深藍色粗布呢子鞋套,更有學生別出心裁,直接把兩個大塑料袋子套在腳上,在電腦教室走起路來呼啦啦一陣響聲,成為了同學們永久的回憶。
要想熟練掌握電腦,學生們需要先苦練基本功,就是在下課前五分鐘用“金山打字通”比賽打字,看誰在一分鐘內打得又快又準。而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們來說,一開始打字往往是“一指禪”,就是用一根手指在鍵盤上尋找拼音摁鍵。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打字能力,熟悉鍵盤上的基本操作,老師還給學生介紹了幾款打字游戲,讓孩子們在玩兒中學習拼音知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地鼠”和“警察抓小偷”這兩款游戲,雙擊打開“打地鼠”的游戲界面,電腦屏幕上立即出現了一大片青草坪,一只憨態可掬的小老鼠就出現在草坪的樹洞里,老鼠背上還背著一個大寫字母,這時候,只需要在鍵盤上找到老鼠背上對應的字母鍵按下去,老鼠立即就被一把小錘子打了下去,格外有趣。“警察抓小偷”更是一款電腦益智游戲,電腦屏幕上的“小偷”身上也帶有一枚字母,學生們火急火燎地在鍵盤上尋找著,找到后就急忙按下去,就是為了幫助“警察叔叔”將“小偷”繩之以法。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電腦游戲設計得很簡單,卻也培養了學生們積極動手的好習慣。
當我升入初中,電子產品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每個年級每間教室里都配備了電腦,學生們幾乎更是人手一臺手機,背包里也開始出現了輕便快捷的筆記本便攜式電腦,再也不用去專業機房的門口排隊“摸電腦”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現如今不少小學生們的課表中都添加了編程課程,甚至象征著人工智能的AI課程也出現在課本里。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現代計算機設備對于灰塵和靜電的防護能力已經大大增強, “穿鞋套上微機課”也成了歷史名詞,但90后的“微機”記憶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水火箭”里童趣深
要說起90后童年的課余生活,上各種課外興趣班一定是我們這一代人經典的難忘記憶。每天下午3點放學后的一個半小時,學生們大多會報名各自愛好的項目,比如舞蹈培訓課,繪畫美術班,思維拓展班,語言訓練班等等,而男生們大都喜歡上每周三科技拓展課。在科技拓展課上,同學們有機會實踐在校內科學課上來不及完成的小實驗,親手用廢棄塑料片制作飛機模型、用硬紙殼粘貼航母模型,甚至手工制作可以實驗發射的水火箭模型。
水火箭模型是一款簡易的兒童手工類科技玩具,火箭的彈頭是由一枚廢舊氣球制作的,火箭箭身則是塑料的三級火箭模型,后方的排氣口連接著一根管子。正式上課前一天晚上,科學課老師還有些故作神秘地叮囑學生們攜帶一個廢棄的1.5升飲料瓶來學校。周三一下課,同學們立馬爭先恐后地跑到學校二樓的科學教室里,書包里如至寶般揣著各種可樂、雪碧乃至大號礦泉水的廢舊瓶子。每個同學都會領到一份塑料的火箭模型,同學們先把火箭模型的幾個組件組裝在一起,把氣球彈頭裹在最前方,特別是要把火箭發射端口用膠布緊緊纏上幾圈,以防漏水漏氣。不一會兒,一架活靈活現、可以飛行的火箭就出現在學生們眼前,火箭的機翼部分在組裝時需要格外小心,因為它控制著火箭飛行的角度和穩定性,由于機翼側邊的塑料片較薄,一旦用力過猛,機翼就會被掰斷。
當同學們展開水火箭尾部的管道時,瞬間就明白了科學老師讓攜帶飲料瓶的用意,原來管道的端口可以擰開,然后連接上飲料瓶的另一端。等到學生們組裝完畢后,科技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上,兩個人為一個小組,對水火箭的發射進行實地實驗。我們先把水火箭模型放在地上,然后在飲料瓶中灌滿水,側躺著放在地上。一名同學在前方握住水火箭的發射裝置,另一名同學用一只腳猛踩灌滿水的飲料瓶,水的推力會瞬間把火箭模型的彈頭飛出,隨著水花四濺,彈頭常常能飛出十幾米遠而引發同學們的陣陣驚嘆。每年東城區的科技節上,手工制作水火箭的比賽項目都是最吸引孩子們眼球的,而同學們臉上的汗珠和濕透一身的水花,成為了孩子們熱愛科學的最好印證。
90后一代人的童年是無比幸福的,老一輩人說,我們是在蜜罐子里長大的,因為我們的童年時光享受著富足的物質生活。而我們也在感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學習著科學帶給孩子們的人文精神。比如,當我們在團隊組裝水火箭時,需要仔細檢查每一個端口的密封性,漸漸懂得了“千里長堤,潰于蟻穴”的做人道理,養成了做事細心,一絲不茍的好習慣。學生們也積極學習其中的物理原理,更要不斷探索創新,將課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在孩童時就養成團結互助,遇到困難不推卸責任,勇于承擔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