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
“20后”童年。時間過得真快,當被提及““20后””這一名詞的時候,我已經在幼教崗位工作將近30個年頭了,也因此見證了這以10年為一階段的若干個具有不同特點的童年,在這一過程中,其實自己也經歷著從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成長為“高級教師”的人生蛻變。這些可愛的孩子因為時代腳步擁有著獨自風采的童年,也從另一方面反映出社會變化與教育教學領域的逐步迭代,其中有思考、有探索,更有每一時代幼兒的責任。針對“20后”幼兒的童年,由于他們的年齡特性,所以由我代言,從一位旁觀者、教育者、參與者的綜合視角,希望為他們記錄下這屬于“20后”的童年。
當時光的腳步進入2020年,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或許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曾經說教式的教育經過逐步反思與探索的過程,被“生活即教育”的模式所取代。所以,“20后”孩子在幼兒園所接受的往往會是一種“氛圍教育”,這樣的教育是融入到幼兒生活點滴之處的,不生硬卻是潤物細無聲的。在這樣一種教育環境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情感的健康建立。
大付,一個性格靦腆的男孩子,記得剛進班時吃飯挑食的現象很嚴重,不吃米飯只吃饅頭,不接受多種蔬菜一起炒的形式,只選擇單一品種,不這個、不那個……其實孩子從家庭走入幼兒園,從一個習慣接受另一個習慣,這樣的變化過程確實不算“舒適”,而且挑食的問題并非單一存在。于是,在“氛圍教育”的環境下,我們教師并非對于生活習慣的簡單干擾,而是通過班里孩子們的互相影響、針對吃飯環節的活動設計、討論交流等情感建設,慢慢糾正孩子的生活不健康習慣。如今大付不單吃飯挑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性格也逐漸開朗起來,這與環境氛圍對孩子們的整體引導是分不開的。
“20后”孩子們是經歷創新、體驗創新、實踐創新的一代人。諾諾在班里活潑開朗,而且知識量非常豐富,在她與我的交流中,我也發現了新一代幼兒所擁有著一種充滿體驗感的童年。例如曾經屬于我們這代人的中國少年兒童活動中心近幾年發生了不小的改變,諾諾這樣只有幾歲的小朋友,也有了屬于他們的樂園——老牛兒童探索館。
這家探索館融入了多方面社會資源,而且將國際先進兒童博物館教育理念和運作模式引入其中,尤其是面對“低幼”兒童的專門區域,充滿體驗和參與模式的設計,無疑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諾諾對我講,她之所以喜歡這里,是因為這里有不少可以動手操作的區域,就連家里的小廚房都被搬了進來。而且爸爸媽媽和她一起參與的活動,也成為了明顯的特色,在這里與諾諾年齡相仿的孩子可以放開手腳去觸摸實物、認知世界、體驗感悟。其實從教育角度講,這也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幸福健康人格的目標。
除了老牛探索館,諾諾還跟我分享了不少屬于她們的童年快樂,例如在自然博物館中和北京動物園中,你可以通過木棧道走進“非洲大草原”,看斑馬奔跑和長頸鹿吃樹上的葉子,還可以到狗熊的“家”做客,親身感受一頭真正的大狗熊比自己的個子高多少?再如宋慶齡科技館里的啟空間與蒙空間,那里宛若一個大自然教室,小朋友們既可以動手參與,也可以做游戲搞活動甚至表演,大人們稱之為森林早教樂園。
可以針對“20后”幼兒的體驗場所的層出不窮,也正代表了他們的童年特色,曾經電視里的動畫偶像如今可以和它們一起手拉手游戲,過去教室內的單純教學,被現代科技、環境營造等技術支持,拓展了教育空間,為教育手段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可能。
“安靜書”當我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也是從班里的孩子果果口中,這位性格里總會給別人帶來快樂的小女孩與我分享了她的童年樂趣。她講,這是一本神奇的書,你可以自己為可愛的公主設計她的房間,讓小熊的森林變得更漂亮,當自己動手制作它時,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而且還可以學到很多知識。
于是通過查閱資料,我發現這樣一本被稱為“安靜書”的東西,是針對“20后”低幼兒童設計的啟蒙產品,通過操作過程可以鍛煉幼兒手腦協調能力,提高手部精細動作與認知啟蒙。這其實又是“20后”童年生活的最明顯標志之一,他們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孩子,會接受更多的心靈教育。正如最近所推出的“表征與傾聽”教育理念,這樣一種注重心理健康創設的理念,勢必會對新一代兒童的未來之路帶來有益影響。
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戴維·伯姆曾經提出,一切問題都是溝通的問題。他解釋,過去幾十年來,現代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廣播、電視與飛機、衛星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連通全球,使得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幾乎可以在瞬間彼此相連,然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人與人之間感覺日漸隔閡,彼此間的溝通以空前的速度變得每況愈下。
正是在這樣一種社會問題背景下,“表征與傾聽”教育理念應運而生,教師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表征、講述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閱讀圖畫書、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孩子的想法和體驗,這樣可以達到更好的解讀兒童的內心世界。“20后”孩子們童年世界的心理健康培養,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環境下逐步推進的。
其實,對于“20后”童年的標志還有很多,例如低幼APP的出現也是一個明顯的標志,然而以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應該對家長提出冷靜的思考建議。在不少家庭中,因為父母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所以會選擇電子產品對孩子進行陪伴,或者因為一些宣傳、廣告、信息等,希望依托現代科技手段對低幼兒童進行輔助教育。
值得重視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些低幼類APP無疑會對幼兒教育帶來輔助效果,但“20后”幼兒由于身心特點,從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處于重要的發展階段,所以過多使用電子設備會對他們的視力、運動訓練、自主探索等造成不同程度影響,確切地說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更需要充分的戶外運動與交往溝通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其實生活才是更重要的課堂,家園共育才是教育效果推進的重要保障,簡單依托某一單一手段或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因為時代的腳步,“20后”的童年會充滿著更多的可能,因為教育理念的創新與發展,“20后”的童年勢必會經歷更多的關愛與培養。僅以小文為剛剛可以認識、領悟童年意義的“20后”們見證這充滿未來的人生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