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邊”。羅大佑老師一首經(jīng)典老歌,唱出了無數(shù)60后美好的童年回憶。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60后們最美好的童年時代。每年除了兩個學(xué)期上課學(xué)習(xí)之外,還有很長時間的寒暑假期,這段時間正是孩子們最放松的時刻。完成了老師留的作業(yè)后,就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各種游戲,來豐富假期生活。當時游戲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跳皮筋、扇三角、打尜兒、抽漢奸、蕩秋千、老鷹捉小雞,等等。這其中,最適合男孩子們玩兒的就是打尜兒。
打尜兒,是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民間兒童游戲。因?qū)龅丨h(huán)境要求不高,也沒有太嚴格的技術(shù)要求,因此,深受孩子們喜愛。打尜兒方式多種多樣,場地大多設(shè)在比較開闊的場院或路口。每當冬春兩季的周六日,或者寒假期間,做完作業(yè)的幾個小伙伴閑來無事,不約而同聚集在一起,有人還特意帶來一根木板子和兩個尜兒。
選擇好一塊比較平坦開闊的場地,雙手緊握住木板子,用力在地面上劃出一個家的圖案。家的功能類似足球守門員守護的球門。其前方視野要比較開闊,盡量不選擇有坑塘、柴草垛、樹林等場所。圖案多種多樣,最簡單的,在地上劃出一道長度約一米的橫線,線中間部位的里側(cè),還要特意標出一個鴨蛋大小的半圓圈兒,用來放尜兒。用這種圖案的玩法兒叫作護家,也有的地方叫作看家。
小伙伴們面對面站成一個圓圈兒,有人起頭兒喊一聲:“搭霉兒倒霉!”第一個霉字要帶個兒化音,倒字要拉個長音。為的是稍微思考一下,自己打算出手心,還是手背。隨著喊聲,大家紛紛伸出自己的右手,指尖對指尖平放在一起,如果出現(xiàn)手掌全部朝上的現(xiàn)象,還要重新再來一次。三個人手背朝上,一個人手心朝下,這個人就被確定為頭家兒,也就是第一個出場打尜兒的。選出第二個人之后,其余兩個人,就要用猜丁殼的方式來確定出第三、四個出場人。猜丁殼,也叫錘子(石頭)剪子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猜拳游戲。其規(guī)則是:拳頭代表是錘子,食指與中指代表剪子,五指放開代表布。錘子可以克剪子,剪子克布,布可以克錘子。兩個人面對面站好,嘴里喊著:“猜頭家!”當一人手伸出錘子,另一人出剪子,這就是常說的錘子克剪子。錘子一方獲勝,成為第三個出場人,剪子一方為最后一個出場人。
按照規(guī)定,第一個出場人為防守一方,站在橫線左側(cè),拿著一根木棍做成的尜兒。柳樹、楊樹是北方最常見的樹種,其生長生長速度比較快,木質(zhì)較軟,最適合做尜兒。用木鋸把一根直徑三厘米左右的木棍,斷成八九厘米長。放在自家門檻上,用菜刀砍兩端,很快就砍出來一只兩頭尖尖,中間粗的標準尜兒。放在手里,仔細端詳,就像一個放大了的棗核兒。
右手握著一根木板子,其長度既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了,打尜兒時,單手揮舞起來感覺很笨重,不容易打中。太短了,彎腰的角度就會增大,不光比較費力,還容易將尜兒打在手上。以半米長,寬度為五六厘米為最佳。這樣大小的木板子,揮舞起來十分好用。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木板子,隨便找一根半米來長,雞蛋粗細的木棍也可以代替。
右手里的木板子朝尜兒尖兒輕輕一磕,由于尜兒尖兒與地面之間有很大空間,所以,這里的技巧很有講究,既不能用力過猛,也不能太輕。用力太猛了,尜兒就會騰空起來向前超速旋轉(zhuǎn),飛出去很遠,打尜兒人根本就追不上,俗稱山驢駒子。用力小了,尜兒只是微微向前一翹尾巴,翻不過身來。只有用力適當,尜兒才會騰空飛起來半米來高,打尜兒人眼疾手快,右手里的木板子迅速瞄準,奮力一擊,隨著“啪”一聲,尜兒被打出去十幾米遠。
作為攻方的一個人,站在遠處正前方,眼睛緊盯著飛來的尜兒,伸出雙手向前快速接在手里。按照規(guī)定,接住尜兒就是攻方獲勝,防守一方下臺。獲勝的攻方變成防守一方,上場打尜兒,再由第三個人上場,擔當攻方。就這樣,大家輪換交替,十分公平合理,誰也沒有怨言。如果用手沒接住,尜兒落在地上,攻方就要彎腰拾起尜兒,用力朝防守一方腳下的橫線投擲,這就是常說的攻尜兒。防守一方,兩眼緊緊盯住飛來的尜兒,右手里的木板子揮起來,用力一擊,將尜兒打回去,就算防守成功。還要追到尜兒跟前,將尜兒再次打出去很遠。攻方追過去將尜兒拾起,再次投擲回來,俗稱罰尜兒。當守方防守失敗,沒有攔住,攻方將尜兒投擲在橫線里側(cè),就是獲勝。
第二種圖案,在地上劃出一個大約半米見方的田字,上方加上一個類似大檐帽的圖案。四個小方塊里分別標注出阿拉伯數(shù)字1,2,3,4,用來表示每次打尜兒的次數(shù)。大檐帽框里標注出大板兩個字,代表著尜兒要是落在這里,就要用大板兒方式打尜兒。所謂大板兒,是用左手捏著尜兒,輕輕朝上拋起一尺來高,右手的大板子奮力一擊,就會把尜兒打出去更遠。
起步階段,防守一方把尜兒朝前,放在田字下方豎線與橫線結(jié)合部,微微彎下腰,用右手里的木板子輕輕敲擊一下尜兒尖。大家都瞪大眼睛盯住看,當尜兒落在阿拉伯字母1的框里,就代表用一只胳膊的方式來打。右手手心握著木板子,五指夾住尜兒,輕輕朝上將尜兒拋起來,奮力將其打出去。這種打法難度比較大,弄不好就會打空。當尜兒落在地上,按照規(guī)定,就是失敗。守方就要下臺,改由攻方上臺打尜兒。尜兒落在2的框里,按照規(guī)定,就要連續(xù)打兩次。當尜兒落在線上,就是常說的壓線了,就要將木板子加在食指與中指之間來打尜兒。如果攻方將尜兒投擲在圖案外側(cè)線上,守方就要來個騎馬蹲襠式,右手握木板子,從右腿后側(cè)輕輕敲擊尜兒尖,其騰空飛起來時,眼疾手快,回過手來一板子將尜兒打出很遠,這種打法叫作騎驢。只有攻方將尜兒準確投擲到圖案里,才算成功。
不論是哪一種玩兒法,當攻守雙方長時間沒有出現(xiàn)替換現(xiàn)象,也就是攻方運氣不佳,守方?jīng)]有出現(xiàn)失誤。這時候,攻方由于心情煩躁,容易沖動的孩子脾氣就會爆發(fā)出來。輕者會將尜兒朝地上一扔,大喊一聲“不玩兒了!”轉(zhuǎn)身就走。重者還會說上幾句粗話,兩個人會扭打在一起。幾天之后,孩子脾氣過去之后,兩個人又像沒事一樣在一起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