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育種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中國豆種看山東,山東豆種看嘉祥”。據統計,嘉祥縣年銷售大豆良種達1.5億斤,占全國大豆種子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一、黃淮海流域的70%以上,是黃淮海區域最大的大豆良種繁育加工、銷售集散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而在嘉祥,相當一部分“豆種子”就攥在華亞農業領頭人錢振亞手里。1986年出生的錢振亞現任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農藝師、山東省大豆單產提升專家。
錢振亞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種二代”,在父親的洗禮下,他大學一畢業就步入了大豆育種行業。對于大豆種業未來發展,錢振亞有著自己獨立而又深刻的思考,“當前,我國大豆行業主要面臨四個問題:一是產量低、含油量低;二是生物育種技術匱乏;三是技術人才匱乏;四是種質資源創新率不高。”他用“三多三少”來形容中國大豆種業的“短板”:拿來的多,自育的少;育種的多,創新的少;品種多,有突破性的少。
如何破解困境,在錢振亞看來,“必須堅持良種配良法,一方面,要持續加強科研創新,不斷提升品種質量;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農機農藝水平,推廣科學種植管理方法。”在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理論實踐后,錢振亞創建了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山東到山西、陜西,從黃淮海大豆產區到長江中下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與身影。科研工作是辛苦的、寂寞的,尤其大豆育種更是一件細致、復雜又累人的活兒。錢振亞和同事從選地塊到播種、病蟲防治到收割,從不放過一個細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南北穿梭育種,山東華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育成了一批穩定的早熟、抗倒、抗病、耐密育種新品種,接連取得了一系列不俗的成績,自育大豆品種山東省審定2個,國審1個,2018年新參試品系35個,自有大豆穩定品系500多份,每年配制大豆雜交新組合350多份,擁有大豆種質資源1萬多份。
13萬畝良種繁育基地、11個省的銷售市場,快速擴張的業務與市場沒有讓他迷失,“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著國人的糧食安全,對于農業現代化更是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錢振亞將公司50%的利潤投入科研,親自擔任科研總監,帶領研發團隊與中國農科院等單位展開合作,建設了嘉祥大豆種業產業研究院、山東瑞華生物、嘉祥華亞大豆育種聯合創新研究院等科研平臺,配備各類科研實驗室、低溫種質資源庫、現代化氣候室、種子庫等基礎設施,并引進了國際先進的HALDRUP小區播種機、收割機等現代化育種設備,基本實現了大豆育種規模化、現代化、信息化和全程機械化。
在多年的南繁加代、早代測產、多點穿梭育種等技術措施加持下,自育品種迎來了厚積薄發后的“豐收的喜悅”,公司自育品種“鄆豆1號”在農業農村部2022年全國大豆高產競賽“夏播凈作”組中,產量居全國第2位、山東省第1位,獲“金豆王”獎勵。
在加快推進新品種研發及新技術應用的同時,錢振亞不忘“讓利于民,民佑之”的道理。為進一步調動豆農的積極性,他提出了“周邊困難戶優先到工廠打工”“作物種子免費提供”“地租全包、收獲分成”等系列措施,同時,增加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將繼續加強科研投入,重點開展功能性食用加工型大豆品種研發,布局訂單化種植、功能性食品加工等市場領域,以全產業鏈條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立得住、叫得響、經得起考驗的‘華亞力量’。”面對未來,錢振亞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