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倉鎮現有耕地2.9×103hm2,糧食年產5.16×104t,土地流轉面積2.7×103hm2,土地流轉率達92%。在政府引導下農業服務主體蓬勃發展,培育了以濟寧大糧農業服務公司、雷沃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主體46家,國家、省、市級示范社、示范點19家,其中濟寧大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省十佳農業星級社會化服務組織。郭倉鎮以濟寧大糧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為試點,立足產前、 產中及產后環節,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和企業之間“精準搭橋”,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雙”模式,帶動郭倉鎮及周邊縣市農業機械化迅猛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必要性
(一)農業發展窘境
1.勞力短缺。郭倉鎮外出務工人數呈常年上升趨勢,歸鄉就業人數較少。農業效益不足以支撐農民生存發展,農民種糧積極性持續走低。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農村經濟建設缺乏人才支撐,農業發展缺乏必要勞動力,形成惡性循環。且剩余勞動力質量下滑,農村老齡化嚴重,剩余群體多為婦女、兒童、老人。
2.市場脫節。由于農村獲取信息條件與能力較差、農民文化水平較低等原因,農業生產很難跟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無法與市場有效掛鉤,導致農機作業困難、農技推廣困難、產品外銷困難、特色發展困難。
3.規模零散。2017年前土地流轉多為自發行為,政府參與、主導較少,流轉面積少、規模小、土地零散,難以進行大面積機械化生產,也對大型、新型機械引進推廣形成阻力。解決土地規模零散問題成為提高農業效益的瓶頸。
二、郭倉鎮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發展可行性
(一)科學引導土地流轉
郭倉鎮自2013年開始全面推進土地流轉工作以來,土地流轉面積到2017年增長了1.3×103hm2,漲幅99.41%。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到2021年為116戶。2021年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547.86萬元,相較于2017年的107.01萬元增收440.85萬元,經濟增長了411.97%。
(二)“三雙”模式創新
1.實施農戶、企業“雙訂單”。協調農戶生產條件,對接用糧企業生產需求,建立供求“雙訂單”。對14家合作社、23個大農戶、80余個小農戶提供農資供給、機械作業、生產管理等方面服務,分門別類建立“供給訂單” ,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進行“訂單種植”,并與正大集團、益海嘉里、宜瑞安等知名企業按照用糧企業實際需求建立“需求訂單”。 在糧食生產方與糧食加工方之間“精準搭橋”,解決了“誰來種”和“賣給誰”的問題,節省大量中間環節,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收益15%以上。
2.實行生產環節“雙選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或農戶有能力、有意愿承擔的生產種植環節,由主體或農戶負責,剩余作業強度大、難度高的環節由農業服務組織集中托管,圍繞耕、種、防、收、儲等農業生產環節提供多元化服務,構建“半托管”“全托管”共存、既分工又協作的雙層經營體制,實現農業生產分工專業化、經營優勢化。
3.實現生產收益“雙取向”。在農業生產開展之前,農業服務主體根據市場判斷和下游廠家、用糧企業需求,提前給出優質、專用品種訂單,并根據不同訂單制定不同種植方案,農戶按方案種植管理,由服務主體和農戶共同生產出優質的商品糧。商品糧生產后,由服務主體代存代儲,集中銷售。
(三)多樣化農業社會化服務
1.多環節生產托管。對有種地意愿的傳統農民進行多環節生產托管,把其零散地塊統籌規劃成方田,不改變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服務組織解決復雜、機械生產環節,提供生產托管服務,解決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問題。
2.全程訂單托管。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代外出務工沒人種、老弱病殘種不了、自己種不劃算等干不了、不愿意種地的農戶管理土地,以井為區域范圍組織起來,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做全程托管服務。
3.全程保底托管。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返鄉創業、有種地意愿的農戶開展統一培訓、基地實訓后,吸納為標準化農戶,依據各戶情況推行二次承包管理。農戶投入人工,大糧農業服務公司、雷沃農機合作社提供定制訂單、統一種植方案、生產資料采購、組織農機、回收銷售、統一大災保險、農業金融貸款等農業全產業鏈的全程服務,與農民合伙種糧。
三、幾點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需求,緊跟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機械化推進政策,并在財政上給予一定支持,為機械強農提供保障,為基層農業機械化發展創造沃土。當地財政部門要確保資金到位,做好農機購置補貼、貸款貼息等方面工作,激發農戶升級農業機械的積極性,解決農戶后顧之憂,推動農業機械化更新加速,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
(二)加強農機專業技能培訓
當地農機部門應加大整體培訓力度,提高培訓人員精度,定期開展培訓活動,完善培訓基礎設施,劃撥專項活動經費。借助 “線上+線下”的模式拓展各種農業前沿、科技發展等方面的培訓,提升農戶對現代農業的認知。有好機械,更要有好農機手,農業機械化生產需要農機手有過硬的機械使用能力,推進農技、農機部門協同開展實地宣傳、實地授課活動,建設各種農機使用示范點,以點帶面,充分發揮輻射作用,講解、普及常見的故障問題和解決措施,滿足農機設備管理、維護需求,切實幫助農民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問題。
(三)加強農業機械的科技創新
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智能化農業機械產品攻關,倡導由耕、種、收環節向植保、烘干、儲存、加工、秸稈處理全過程延伸,以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打通農業生產各環節,將農業機械設施與信息化設備結合,通過衛星三維定位劃分地界,進行集約化、精準化、高效化、信息化機械作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出率、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當前農機基礎全面開展機械升級、技術更新。
(四)加大新型農機與技術的推廣力度
農技、農機部門等農業部門要聯合組織各相關單位協同探索新機械、新技術,推廣機構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選擇合適的農機設備,以充分發揮農機設備優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作業質量。完善當地農技推廣機制,健全農田機械維修管理工作,切實做到對點對戶進行指導,科學高效地開展農機推廣工作,確保科技落地。
(五)重視農機服務工作
農機部門要與生產企業、農機合作社協同合作,建設農機化服務系統,設立了多個農機化服務中心。建立農機服務指導中心,做好維護保養服務。建立農機應急維修中心,提高設備維修效率,發揮農業機械化的防災減災能力,處理突發應急事故。建立農機資源協調中心,利用網絡平臺對農機設備進行監督管理、統籌調配,提供農機租賃服務,積極引導大型農機跨區作業。
(六)加強配套設施建設
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宜機化”改造等工作,完善機耕道路、農機具庫棚、水利設施等各項配套設施,通過進行土地規整、道路拓寬,改善農機作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