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社會化服務已成為現代農業常態條件下的主要服務形式,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用顯著,然而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對現代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時有發生,破壞作用不可小覷,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建立有力有序有效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應急機制,努力減輕災害影響和損失,縣級農業農機部門應發揮重要作用。
一、建立縣級農機應急體系的必要性
(一)農機裝備在作物品種和作業環節上有短板
農機有效作業時間集中、變短。各地因地理、氣候、水土、種植習慣等多種因素,已經形成了區域特色明顯的種植制度和種植模式,并與此相應構建了農機裝備配置方案。但農機手和新型經營主體在添置農機裝備時多以通用性強、經濟效益明顯的機具為主,對應急型、救災類的機具很少考慮,如抗旱排澇、烘干等環節的機具,其配備數量滿足不了用時需求。 隨著近年來農業農村的發展,承包大戶越來越多,承包面積越來越大,農機作業面臨新變化,特別是小麥水稻收割環節,承包大戶為了減少作物晾曬,不到十分成熟都不愿意收割,原先農戶24小時都作業,現在是晚上基本就不作業了,有效作業時間變短,從而進一步加劇裝備不足的矛盾。
(二)機手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技術水平有限,長期沒有再提升再培訓
農機操作人員有部分退出農機行業,剩下都是些老機手,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農機行業。農機合作社組織起來進行培訓提升難度大,機手操作農機的水平不高,對農機的維修甚至是空白,有些就是操作或調整的問題,機手不會等待三包耽誤有效作業時間。
(三)農機作業需要全系列協作配合
農機作業除要做好適用機械、作業人員、作業規范外,重點是做好農機作業開放系統的協調,如作業需要的肥料、種子、農藥、燃油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搶排抗旱的水務服務、作業機械道路轉移的交通服務事項;以及開展配件供應、機械維修的技術服務等,這些服務的及時性和有效度,對于農機應急體系的正常運行關系密切。
二、建立縣級有效農機作業應急體系的措施
(一)建立完備的組織指揮體系
成立農機應急作業指揮體系:縣農業農村、交通、氣象、市場監督、公安、財政、民政、鄉鎮分管領導參加的組織體系,農機部門、農機銷售企業、維修企業,石油供應、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為成員的組織體系。堅持市場運作,政府支持。在堅持市場化建設和運行基礎上,充分發揮政府統籌協調和政策引導作用,加強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和組織調度,確保服務隊可持續發展和常態化發揮作用;完善農機作業應急預案建立,定期做好預案的演練。
(二)探索應急作業機具保障機制
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與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溝通協作,掌握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應急作業機具儲備情況,探索建立應急儲備設施裝備共享共用機制;加強與農機產銷企業主體聯系,與相關農機產銷企業簽訂應急作業機具保障合作協議,探索建立應急作業裝備動態儲備機制;加強區域內統籌和區域間協同,緊密聯系相鄰設區市、縣(市、區),探索建立農機應急救災機具供給和作業隊區域間支援協作機制。
(三)強化農機作業隊伍的教育培訓
搞清本地機手的組成情況、技術水準,實際操作農機時長等,做好人員儲備。吸收素質好、技能精、講奉獻的機手作為農機維修的儲備人才。堅持為民服務,高效精干。配件供應網的設置,引導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以服務農戶、農民群眾為導向,統籌兼顧不同生產主體需求,發揮服務隊組織優勢、裝備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提高應急作業服務效率質量。
(四)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配備專項購置農機資金、建設適度的農事服務中心基地、配備農機裝備
農機以農業經營主體為主,加大合作社農機購置補貼的優先購置補貼。購置功能先進,可進行復式高效作業的新型農機具實行累加補貼。建立農事服務中心、烘干中心、農資供應、糧食收儲、石油供應、農機配件供應等部門。堅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分環節補齊應急作業服務能力短板弱項,加強區域協作,推動相關機具和設施在一定范圍內共享共用,努力擴大應急服務覆蓋面,不斷提高使用效率。
(五)做好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的協調工作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與其他省市縣區的農機部門做好協調統籌、避開農業作物生長緯度的時間差,有效解決短時間機械短缺的問題。運用市場手段和作業時間差引進其他地區的農機進行農機作業。
三、縣級應急響應需注意的事項
(一)農機應急響應要科學、精準
農業農村部門要指定熟悉業務的人員擔任聯絡員,加強與同級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公安、氣象、宣傳等部門的信息交流與共享,通過多種途徑對農機應急作業服務場景開展監測,提高重大風險早期精準識別、風險評估和綜合研判能力,及時向相關部門、單位或區域發布預警提示。
(二)農機應急響應要及時、高效
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統籌防災減災、中央農業生產發展、省級農業專項等相關項目資金,積極爭取地方政策、資金、項目等協同加力。應急作業服務隊的成員和機具平時可以自主開展作業服務,鼓勵將作業服務收益優先用于應急作業服務隊建設。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支持,對在作業中發生的額外損失損耗應給予一定補償。建立區域合作機制,根據需要組織應急作業服務隊跨區支援,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作業費用順利結算。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跨區支援的應急作業服務隊給予一定補助。明確專人監測應急作業和維護需求,每半年動態調整一次服務隊名單和機具等相關信息。
(三)農機應急響應后做好總結、修正
農機應急作業服務任務完成后,要認真總結應急力量組織調度機具、作物的選型配套等經驗,及時固化成果,并向各地推廣,提高農機在糧食生產中的防災減災能力。同時及時向社會發布相關事件信息和報道,提升農機化工作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