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合作社為泰安市新型農機服務合作組織建設的主體和最佳組織形式,全市農機合作社發展已逐步走向專業化分工、社會化生產、市場化運作、產業化服務、合作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動能。為進一步加快農機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助力基層基礎建設和鄉村振興,通過調查研究,摸透了實情,找到了短板,明確了改進措施,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出臺實施,增強了農民投資購置農機具的能力,農業機械數量規模快速增長。市場利益機制驅動專業分工,農業機械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市涌現出大批專業農機合作社。主要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發展步伐快速化
2006年10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后,在農機部門的積極引導下,農機合作社發展迅速。2007年,全市工商注冊僅45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注冊農機合作社數量達到719家,11年時間發展數量增加了近15倍。
(二)創辦形式規范化
充分尊重農民群眾意愿,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機大戶、種糧大戶、鎮街農機站和工商業主創建農機合作社,目前主要有農機大戶聯合型、村集體領辦型、鄉鎮農機部門領辦型、農機企業領辦型等4種創辦類型。此外,合作社成員有以機具或技術入股的農機手,有以承包土地入股的農戶,以及帶資金入股的企業家,農機合作社創辦形式逐漸呈現出投資多元化的特點。
(三)服務模式多樣化
農機合作社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農機作業服務型。通過訂單作業、跨區作業等形式為農業生產提供機械化耕播作業服務。二是土地托管服務型。與本村、本鎮的農戶簽訂農機作業托管協議,農戶把土地的“管理權”委托給農機合作社,合作社收取一定管理費用。三是土地經營型。通過承包、租賃、股份等形式流轉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開展土地規模化經營。四是混合兼顧型。在開展農機作業服務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條,經營范圍向糧食作物產前的農資經營、農機銷售,產后的糧食烘干、粗精深加工延伸。
(四)受益主體多元化
農機合作社具備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先天優勢,可在農、工、商各業釋放綜合效益。一是促進農民增收。村民以機具、技術、土地、資金等入股的方式加入農機合作社,年終可享受到合理的收益分配。二是加快村集體發展。村集體整合村里的土地、設備、房屋等資源入股當地農機合作社或領辦農機合作社,享受合作社股份分紅。三是帶動關聯產業發展。農機合作社帶動了農機生產、銷售、維修企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一)管理運行不夠規范,存在“增量不增效”的問題
一是標準化程度不高。多數農機合作社規模偏小,基礎設施差,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健全完善,與省級規范化建設標準存在較大差距。甚至有的合作社因為管理經營不善,淪為“空心社”。二是產業化融合不好。多數合作社業務范圍僅局限于耕、播、收等簡單機械化作業服務,對于產前農資供應、產中作物管理、產后加工銷售等方面涉及少。三是專業化人才不多。多數社員文化程度低、年齡大,此次調研走訪的20家合作社理事長,平均年齡51歲,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人;懂財務、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少。
(二)集體增收不夠明顯,存在“富民不富集體”的問題
一方面,當前全市農機合作社組建類型主要是農機大戶領辦型。合作社成立后,得益于較高的作業效率、優質的作業服務,入社村民收入明顯增加。而作為增加村集體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村集體領辦型農機合作社,全市僅有100多家,只占總數的五分之一,數量少、規模小,促增收的作用不明顯。另一方面,現有的村集體領辦型農機合作社內部管理運行不規范,村級組織與合作社理事會職能劃分不清,集體與合作社產權不清,財務核算管理不獨立,有時合作社甚至代替村集體行使了服務職能。
(三)政策支持不夠全面,存在“要素掣肘規范化發展”的問題
在用地供應方面,原國土資源部和農業農村部制定出臺過支持設施農業用地的政策,對農機庫棚建設用地也有明確的要求,但是建設農機庫棚和場地牽涉到自然資源、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諸多審批部門,實施起來難度特別大。
三、改進措施
面對當前農機合作社發展的新特點、新任務、新問題,必須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培育壯大功能齊全、管理運營規范、服務對象固定、作業收益穩定的新型農機合作社,助推鄉村組織、產業、人才等全面振興。
(一)抓管理,促規范發展
開展“規范提升專項活動”,促進全市農機合作社全面促規范、整體上水平。一是嚴格標準,建立臺賬。強化對農機合作社的服務、指導和管理,對照合作社“五有”建設標準,進一步細化指標,為全市合作社全部建立臺賬,對不規范、不標準的合作社進行重點管理,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市縣農機部門加強督導檢查,嚴格整治“空心社”“掛牌社”。二是健全制度,歸檔管理。著力增強農機合作社規范辦社意識,加強內部規范管理運行,建立健全民主決策、財務管理、生產管理、收益分配、教育培訓五項制度;推進機具存放、維修保養、指揮調度、作業質量、油料供應、收費標準、核算效益實行統一管理。
(二)抓經營,促效益提升
開展“服務拓展活動”,實現農機合作社經營效益和產業規模雙提升。一是拓展服務范圍,向規模經營要效益。引導扶持農機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訂單作業、托管服務、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在此基礎上,探索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推廣“合作社+公司+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運作模式,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水平。二是拉長服務鏈條,向產業融合要效益。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農機合作社把服務鏈條由產中耕、種、收、植保,向產前農資供應、種子加工和產后機械干燥、農產品加工延伸。
(三)抓培育,促品牌創建
開展“品牌培樹活動”,著力打造一批國家和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一是突出示范創建。按照“分類分批、梯次培養”的原則,加快農機合作社示范創建。通過示范創建,樹立起可學可比的標桿和樣板,在作業服務、土地規模經營、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平安農機創建、農機維修網點建設等方面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二是開展商標認定。通過政策引導和項目資金傾斜,鼓勵和支持農機合作社注冊商標,擴大品牌效應,增強綜合競爭實力。三是注重平臺搭建。指導農機合作社建立個性化網站和合作社管理服務APP,擴大對外宣傳,推進產品在線銷售,不斷擴大知名度,提升服務能力和層次。
(四)抓調研,促政策落實
在政策扶持上,引導縣市區爭取當地政府出臺政策,設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有服務能力的合作社發展壯大。同時,在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深松整地作業補助等政策上繼續優先向農機合作社傾斜,優先支持農機合作社增添機械裝備,特別是現代大型、智能、環保農機裝備,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