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在夏糧豐產豐收的鏈條中,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近兩年,陽谷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服務中心把小麥機收減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通過宣傳推廣、機手培訓、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減少了小麥在機械化收獲環節的損失,為陽谷縣夏糧豐產豐收提供了農機保障。
一、基本情況
陽谷縣位于山東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黃河之北,屬黃河沖積平原,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半濕潤氣候。全縣下轄15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人口83萬,農業人口68萬,耕地面積6.67×104hm2,小麥種植面積5.46×104hm2,機收率100%,使用的收割機型號主要有雷沃谷神、谷王、東方紅、沃得銳龍、沃得皓龍等自走式小麥聯合收割機。2023年,陽谷縣在區域內隨機選擇了18個地塊,9種小麥聯合收割機機型,進行了小麥機收損失監測,損失率最大的達到1.9%,損失率最小為0.42%,機收平均損失率為0.93%。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確保“三夏”期間小麥機收減損工作抓緊、抓好、抓出實效,陽谷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服務中心高度重視,成立了機收減損工作領導小組,由局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技術推廣人員和各鄉鎮(辦事處)農機站站長任成員,具體抓好“三夏”期間小麥機收減損工作。制定了小麥機械化收獲減損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工作重點,細化了責任分工,有效推動了陽谷縣小麥機收減損工作的開展。
(二)廣泛宣傳推廣
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充分發揮部門職責,引導農民群眾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的意識,通過懸掛橫幅、張貼宣傳標語、流動宣傳車等方式廣泛宣傳小麥機收減損技術,使農民群眾認識到實施小麥機收減損的意義和小麥機收減損技術帶來的好處,為推廣小麥機收減損技術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三)強化機手培訓
縣農業農村局農機服務中心成立小麥機收減損技術服務隊,深入鄉鎮合作社開展小麥機收減損技術培訓,講解小麥機收減損技術要點。集中培訓了作業前機具準備、小麥收獲時間標準、收獲機械安裝調試、操作駕駛、維護保養、收獲作業質量標準等技術,培訓采用課程講解和實地操駕訓練相結合的方式,使機手既能掌握理論知識,也能在實際操作中熟練掌握技術,有效提高了農機手的理論水平和實操能力。
(四)搞好技術指導
“三夏”期間,組織技術服務隊深入麥收一線,積極開展技術指導,實時掌握小麥機收減損情況。技術人員對小麥成熟度、作業速度、割幅寬度、機械行走的直線度、留茬高度進行了現場調整指導,提高了作業機手的技術水平,降低小麥機收損失,為夏糧豐產豐收貢獻了農機力量。
三、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地塊小,小麥成熟度偏高
目前,陽谷縣小麥種植以一家一戶種植為主,有的小麥地塊小,機收作業時轉彎頻繁,造成小麥聯合收割機作業效率低,小麥機收損失增加。另外,麥收期間,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部分農戶常等到小麥完熟后再收割,此時植株含水量會明顯降低,并出現易脆、易斷等現象,實際收割環節,撥禾輪會對穗頭產生敲擊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麥粒掉落數量,最終造成機收損失。
(二)機械性能不一、機手操作技術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小麥聯合收割機性能也在不斷提高,機手新購買的高性能小麥聯合收割機收獲小麥時損失率較低,而使用時間長、保養調試不到位、機器老化的機械收割小麥的損失率就比較高。
(三)農民群眾的減損增產意識不強
一是“三夏”麥收周期比較短,經常會遇到陰雨天氣,因此,“三夏”麥收一般都處于“搶收”狀態,農民群眾只想趕緊把糧食收回家,入囤為安,很少注意小麥機收損失的問題。二是盡管經過農機技術推廣人員的宣傳,大部分農民對小麥機收減損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受多種原因影響,加上對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農民群眾對小麥機收減損技術的熱度不高。三是雖然在小麥機收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損失,但是對于農民群眾收獲的糧食來說,占比很小,不能引起農民群眾的重視。
(四)技術推廣人員較少、專業性不強
農機技術推廣人員缺乏長期系統的培訓學習,對小麥機收減損技術理論知識掌握不深;農機技術推廣人員年齡偏大,技術理論水平跟不上現代智能化機械的發展步伐;中心技術推廣人員到齡退休后,多年沒有新鮮血液加入,導致現在從事農機專業技術人員較少,不能滿足現代農機技術推廣工作需求。
四、對策與建議
(一)推進土地流轉,合理選擇小麥機械收獲時間
一是加快推進土地流轉進程,把小地塊、零散地塊整合起來,使地塊連片成方,減少聯合收獲機的往返頻率、轉彎次數,從而提高作業效率,減少機收損失。二是根據天氣及小麥長勢情況,合理選擇小麥機械收獲時間。小麥機收宜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進行機械收獲,對于過熟狀態小麥要在上午11點前或下午2點以后進行機械收獲,盡量減少麥粒損失。如遇雨季迫近,或急需搶種下茬作物,或品種易落粒、折稈、折穗、穗上發芽等情況,應適當提前收獲時間。
(二)未雨綢繆,充分做好作業前的準備工作
一是做好機具的維修保養及調試。作業前,對聯合收割機進行一次全面的檢查與保養,認真檢查行走、轉向、收割、輸送、脫粒、清選、卸糧等各個系統的運轉、傳動、操作、間隙等情況。二是作業前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試割。根據作物、田塊的條件確定適合的收割速度,對照作業質量標準仔細檢查損失、破碎、含雜等情況。
(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思想認識
農機部門應將小麥機收減損作為糧食生產機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通過廣播、電視、短視頻、微信群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渠道,大力宣傳機收減損的重大意義,常態化組織開展機收減損技能培訓,培育樹立機收減損技術能手,在全社會、全行業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努力營造減損增收的濃厚氛圍。
(四)拓展培訓方式,提高機手職業素養
一是持續開展針對技術推廣人員系統性、專業性培訓學習,切實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理論水平與實踐水平。二是把小麥減損技術培訓作為駕駛員培訓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制定培訓計劃,明確培訓要點,切實抓好機手減損增收操作技能和職業素養培訓,確保機手掌握作物成熟程度、收割地形等方面的農藝知識,掌握收割機的正確使用、維護保養、機具調試、收割標準等作業知識。三是加強對機手的職業素養培訓,提高機手的思想認識,引導機手由重“利益”向重“減損”轉變,切實做好割麥子這個良心買賣。
(五)發揮農機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持續推進機具裝備優化升級
全面落實農機報廢更新政策,優先支持聯合收割機等糧食生產機械報廢更新,推動淘汰老舊機械,促進農機裝備升級換代。持續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引導廣大機手擇優購置高性能、智能化、損失率低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鼓勵應用機收損失監測智能化技術,促進收獲機械產品提檔升級,進一步優化割臺、脫粒、分離、清選能力,切實提升聯合收割機的機收減損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