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老百姓的“菜籃子”工程。臨沭縣圍繞以白羽雞為主要品種的肉雞養殖全產業鏈條,目前建有規模以上飼料生產企業4家,白羽肉雞養殖標準化示范場15家、禽類屠宰企業4家、以養殖場糞污處理為主的有機肥料生產企業12家,年出欄白羽肉雞5000萬余只。臨沭縣作為“長三角農產品供應基地”之一,每年銷往長三角地區禽肉達4.5萬噸,向長三角提供新鮮、安全、高品質的雞肉制品的同時,促進了本地經濟的發展。
一、臨沭縣肉雞規模養殖機械化水平現狀
根據臨沭縣畜牧養殖機械化設備和社會化保障能力計算,2023年臨沭縣畜牧業綜合機械化率為73.7%,超過“十四五”規劃2025年預估值23%,重要的原因是臨沭縣肉雞養殖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程度高,拉高了縣域綜合機械化養殖水平。截至2022年底,臨沭縣45家規模肉雞養殖場出欄量5729萬只,根據45家規模肉雞養殖場在飼喂、糞污收集處理、環控方式和環控控制能力、消殺方式和消殺能力、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械化5個環節計算結果為:肉雞飼喂機械化率達到95.26%;糞污收集與處理機械化率90.57%;環境控制機械化率97%;消殺防疫機械化率68.33%;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械化率100%,規模養殖機械化作業水平、裝備和隊伍支撐能力和組織保障能力處于省市領先地位。
二、臨沭縣肉雞規模養殖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臨沭縣肉雞規模養殖機械化程度較高,表現在養殖機械保有量能達到養殖規模要求,但是技術支撐能力和組織保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一)養殖機械裝備配比不合理
2023年臨沭縣肉雞規模養殖場(年出欄3萬羽以上)養殖機械裝備動力8.63×104kW,縣域養殖機械動力總和為9.47×104kW,肉雞養殖機械動力比重達到總動力的91.12%,每千羽養殖機械平均動力1.65kW(2023年肉雞出欄量5220萬羽)。在養殖規模不能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較高的平均動力帶來養殖機械裝備利用率低下、生產作業效率低下的問題,具體到養殖環節造成部分機械設備的保有結構、使用周期存在不合理問題。
(二)養殖機械化技術路線不清晰、不規范
肉雞養殖標準化管理中機械化技術路線與養殖工藝融合度不高,指導性區域標準規范缺失。臨沭縣規模白羽雞養殖機械化技術路線和生產規范采用養殖場標準化管理中的機械作業技術流程,沒有針對性發布單獨的技術路線和生產規范,對于養殖機械的購置、使用、維護等沒有清晰界定,指導性不強。
(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
臨沭縣肉雞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糞污資源化利用環節上存在短板,縣域糞污資源化利用機械780臺套,全部分布在45家規模化肉雞養殖,小規模養殖場機械僅限于刮、沖、存、運等,中小養殖場集中區缺少實施社會化集中糞污處理中心。
(四)養殖機械推廣應用工作投入不足
臨沭縣農業機械技術推廣側重點在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機械化推廣從專業人員、經費保障、試驗示范、推廣和應用的力度不足。基層畜禽養殖機械化推廣體系還不完善,農業農機部門主要精力在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上,畜禽養殖業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一般由養殖場根據需要自行從機械生產企業引進或者現場定制加工,工藝標準和使用規范把握不準。
三、對策
(一)補短板弱項,提升養殖機械化綜合水平
盡管養殖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是無論是肉雞還是其他畜種的養殖中廢棄物和病菌收集處理、機械工程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機械化程度仍然是短板弱項。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區域發展的肉雞養殖工藝與機械化裝備集成配套技術規范,形成成熟的機械化技術路線;用好農機購置補貼,引導養殖戶通過補貼政策優化升級現有機械裝備,形成機械生產率和養殖規模相適應的高效作業模式;在糞污處理機械化、防疫、無害化處理環節推進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支持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等經營主體進入服務領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進行適度補貼的方式開展集中作業,兼顧規模化和中小養殖戶的機械化需求,降低養殖場投資運營成本的同時,提升養殖機械化綜合水平。
(二)職能部門融合發展,增強養殖機械化組織保障能力
基層畜禽養殖業機械化發展專業隊伍建設應在“大農業”頂層設計的政策下以農機畜牧部門為主,農經、農藝各部門密切配合,強化機械化與畜牧業發展目標任務銜接、整合資源、同向發力,各司其職又融合發展,分工明確又密切配合;農機部門提供養殖機械的技術支撐,畜牧部門負責管理和使用,農經農藝部門提供新型社會化服務等保障功能,職能管理部門形成協調一致、融合發展的工作機制,成為畜禽養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的主導力量。
(三)開展示范培訓,建設養殖機械化人才隊伍
結合高素質職業農民培訓、“四雁工程”鄉村人才振興計劃,分層次組織畜禽養殖戶參加系統學習培訓,加大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增智提智引智;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養殖機械化理論知識和智能化、信息化養殖技術培訓,提高職業素養和服務能力;在縣域建設推介一批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全程機械化示范養殖場作為示范案例,組織現場觀摩,示范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