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林
在“雙減”政策和新課標背景下,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梅溪小學基于“深度學習”,著眼處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積極開展“情境·問題·探究·評價”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力求從新的視角重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設計。
“情境·問題·探究·評價”小學課堂教學實踐的意義,一是“雙減”政策引領教學改革必須走向深化。扎實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與學”關系,促進課堂教學走向深化。二是“現實課堂”呼喚學習方式必須走向優化。重塑“教與學”的關系,建構真實的教學場景,優化學習方式、學習結果反饋,通過生長性的學習過程,建構學生對世界的整體認知。三是“深度學習”是落實“新課標”核心素養培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改變教學方式,形成“情境·問題·探究·評價”的課堂教學新樣態,從關注“教”轉變為關注“學”,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差異合作探究,實現學生對學習的專注、知識的建構和遷移運用,是核心素養培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我們通過“六維度”的“情境·問題·探究·評價”課堂,建構有意義的知識,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發展核心素養。
維度一:樹立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激發學習動力。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讓目標清晰且可達成,保證學習進度正常推進。
維度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內驅力。學習情境是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重現,或學生面對未來世界的預設。教學中要基于生活和學生實際,通過創設具體、形象、易感知和可探究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積極思維、學習內驅力,使學生思維深度參與課堂學習,在解決學習情境系列問題中,感受學習的價值,學會知識遷移運用的方式,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維度三:以問題鏈為引領,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讓深度理解真發生。問題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觸發器”。通過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激發其非智力因素,改變學生的行為方式。
問題鏈指彼此關聯而有序的主問題串。在做整體教學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問題鏈。比如先問“現象”,再問“現象中的本質”,最后問“揭示本質后如何拓展與應用”。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逐步深入。
維度四:巧搭學習支架,明晰學習進階路徑,探究實踐育人。在數學學習中,教師可通過搭建學材支架、情感支架、學法支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不斷明晰學習進階路徑,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走向探究實踐,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學習支架”的呈現方式要簡潔直觀,聚焦核心問題,思維圖、學習單、圖表、學習工具、視頻等,都可以成為思維發生發展的鋪墊、聯結、引橋、延伸、統合的“學習支架”。
維度五:鼓勵元認知,重視自我學習反思評價,實現由量變到質變。元認知指學生評價自我學習的能力。學生是否能夠獨立識別自己的優劣勢,進行自我評價是實現課程學習目標的關鍵。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指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從學生目前所處的學習階段開始,與學生一起設定目標,對目標有意識地進行反思。
維度六:凸顯作業評價的重要性,實現教學評有機融合。課程標準要求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習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從學習目標出發,設計有梯度、有選擇、有挑戰的作業主題,將作業評價融入教與學全過程,實現學習目標、習題作業、教學流程三者有機融合,實現深度、有意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