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甘肅蘭州 730070)
左宗棠不僅是收復新疆的功臣,也是西北邊疆治理的開拓者。在主政西北期間,左宗棠在率軍收復了被沙俄和阿古柏分裂勢力侵占的新疆領土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推動生態環境建設,為西北邊疆多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同治初年,新疆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斗爭,清政府失去了對南疆的控制。烏茲別克穆罕默德·阿古柏打著“助中國討賊、報效朝廷”的旗號,大舉入侵新疆,占領了南疆各地。沙俄也趁火打劫,1871年7月,沙俄以“代為收復,權宜派兵駐守”[1]2為名,強占伊犁。
同治十二年(1873),陜甘回民反清斗爭平定后,清政府著手收復新疆,令金順率軍出關,屯兵于巴里坤。次年九月,朝廷任命景廉督辦新疆軍務,陜甘總督左宗棠督辦糧餉轉運。
正當清政府陸續派兵出關,準備收復新疆之際,日本侵犯臺灣,東南沿海防務吃緊,清政府內部出現了“塞防”與“海防”之爭。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主張放棄塞防(也就是放棄新疆),專辦東南沿海防御。李鴻章認為:“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心腹之大患。”[2]19主張把收復新疆的軍費用于海防。陜甘總督左宗棠主張海防塞防并重,認為當務之急則是收復新疆。在左宗棠的極力主張下,清廷最終決定,由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
在收復新疆的戰略部署上,清政府在同治十三年(1874),提出對天山南北同時發起進攻的三路并進的方案。光緒元年(1875)春,清廷又發出“張曜,宋慶兩軍,或北至古城(今奇臺),合兵進取,或由南路進攻吐魯番”[3]68的諭示。左宗棠受命之后根據敵情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后南”的務實方針。左宗棠認為,新疆地處西北邊陲,交通不便,“戶口凋敝,田地荒蕪”,糧食短缺。收復新疆,必須在充分做好兵員的調集,軍餉的籌措,糧食的采辦、轉運、屯集和軍火的購置等工作后,速戰速決,避免曠日持久。為此,左宗棠進行了充分的戰前準備。
一是籌集糧餉。收復新疆的第一個難題是軍費困難。清廷撥付的主要是原陜甘軍費中的各省關協餉。顯然,這些軍費是遠遠不夠的。左宗棠受命后,通過舉外債、借商款的辦法,籌集了進軍新疆的軍餉。從光緒元年(1875)四月到光緒六年(1881)五月,左宗棠先后向匯豐等3 個洋行借款1375萬兩,解決了進軍新疆的軍費問題。
與此同時,左宗棠開展了周密的軍糧采運工作。他采用南北兩路分進的辦法,籌集運送軍糧。南路主要在甘州、涼州、肅州等府州收購糧食,分別于肅州、安西、哈密各建存糧2 萬石的倉庫,組織馬車和駱駝運往新疆;北路從呼和浩特市、包頭、寧夏一帶征集糧食,以駱駝運輸為主,經外蒙古南部商道運送到巴里坤和古城等地。至光緒二年(1876)夏季,運存于安西、哈密、巴里坤、古城等處的軍糧達2000 余萬斤。這些糧食,主要是供給清軍開進和戰爭初期的需要。清軍進入新疆后,軍糧主要靠軍屯等方式就地取給。
二是整肅軍隊、改善裝備。左宗棠認為,自古關塞用兵,在精不在多。要迅速收復新疆,必須實行精兵戰略。因此,左宗棠到任后,對準備進疆的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編裁撤。經過精簡裁撤,進疆部隊由180 多個營減少到141 個營,大大提高了進疆部隊的戰斗力。同時,每年可節省餉銀200多萬兩。
為提高進疆軍隊裝備水平,與此同時,左宗棠在西安、蘭州創設制造局,制造了大批新式武器。并在上海等地設立機構,采購先進武器裝備,極大地提高進疆部隊的裝備水平。
正是得益于左宗棠“緩進急戰”進疆方針和精心備戰,光緒六年(1880),左宗棠指揮三路大軍進軍新疆,大敗阿古柏分裂勢力,收復了大部分新疆領土。光緒七年(1881)初,又率大軍進逼伊犁,迫使沙俄簽訂《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至此,新疆全部收復。
乾隆時期,在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政府于1762 年設置了伊犁將軍府,總攬新疆事務。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實行了三種不同的管理體制:一是在天山北路東部、烏魯木齊等地區推行了府縣制度;二是在天山北部原準格爾地區推行了札薩克制;三是在天山南部維吾爾族地區實行了伯克制。第一種體制與內地的郡縣制管理體制基本一致。第二種和第三種制度,則是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來管理地方事務。此后,新疆地區多次發生大規模的反叛。建立長治久安的管理體制,成為新疆治理的一個迫切問題。魏源在《海國圖志》最早提出了在新疆實行統一管理模式的建議。龔自珍也在1829 年提出了新疆設置行省構想。左宗棠受魏源和龔自珍思想的啟發,認為保障新疆地區的長治久安的最好選擇就是在新疆建省。于是,左宗棠五次上書,力主新疆建省。
第一次: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第一次提出了新疆建省、實行郡縣體制的主張。他在《遵旨統籌全局折》奏折中全面闡述了新疆建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到朝廷認可。清朝廷于8 月17 日發出上諭,要求左宗棠提出“改行省郡縣”的具體方案。“左宗棠所陳統籌新疆全局,自為一勞永逸之計。南路地多饒沃,將來全境肅清,經理得宜,軍食自可就地取資。惟目前軍餉支絀,近雖借用洋款五百萬兩,亦是萬不得已之舉。可一而不可再。若南路一日不平,則曠日持久,餉匱兵饑,亦殊可慮。該大臣所稱地不可棄,兵不可停,非速復腴疆無從著手等語,不為無見。著即督將士戮力同心,克期進剿,并揆時度勢,將如何省費節勞為新疆計久遠之處,與擬改行省郡縣一并通盤籌畫。”[4]77
第二次:1878年2月7日,左宗棠第二次上書,建議朝廷在新疆設立行省。左宗棠在奏折中再一次陳述了新疆建省的重要意義。但清廷對新疆建省仍有疑慮,命令左宗棠提出一個既可行又有退路的方案。同年11月16日,左宗棠詳細地陳述了新疆建省的幾點理由:一是從新疆社會已經安定,生產秩序基本恢復,建省條件已經具備。二是新疆建省有利于穩定西北邊疆。三是新疆建省有利于國家政令上通下達。1878 年l2 月2 日,清廷決定伊犁收復后籌劃建省。
第三次:1880 年5 月26 日,左宗棠第三次上書,提出了新疆設省城設置與郡縣設置方案。建議新疆省城設在烏魯木齊,全省設五道、四府、五州、二十一縣。
第四次:1881 年初,沙俄歸還伊犁地區后,左宗棠再次上書新疆建省。這次,左宗棠為新疆建省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將甘肅、新疆的協餉進行了劃分,等于新疆在財政上獲得了獨立,為新疆建省奠定了經濟基礎。
第五次:1882 年10 月18 日,左宗棠再次上奏陳述新疆設省的五點理由,指出新疆建省已經時機成熟,否則,內憂外患會卷土重來。
在左宗棠等大臣的再三努力下,清政府最終做出了新疆建省的決定,但對左宗棠的建省方案進行了調整。主要是采納了當時主政新疆的劉錦棠的建議,將省名定成了“甘肅新疆省”,意在先行過度,逐步獨立。1884 年11 月,清政府發布上諭設立甘肅新疆省。任命劉錦棠為甘肅新疆巡撫。巡撫駐烏魯木齊,受陜甘總督節制。
新疆建省,是西北邊疆治理體系的一次重大變革,對新疆的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左宗棠作為新疆建省的倡導者推動者、設計者和奠基者,其歷史功績將彪炳史冊。
早在籌劃收復新疆時,左宗棠就提出了軍屯、民屯并舉,保障軍糧供給的策略。新疆收復后,左宗棠在甘肅和新疆地區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屯墾活動。一方面,命令部隊利用休戰的空閑時間開荒種地,屯田自給。另一方面,召集流民,獎勵墾荒。左宗棠招徠大批流民,發給賑災糧食和籽種、耕牛、農具,讓他們耕種。
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區,水利是發展農業的關鍵。“水利所以養民,先務之急,以此為最。”[5]104為此,左宗棠采取了三種舉措大興水利。一是軍費出資,兵丁出工出力,修建水利工程;二是兵丁和民夫共同修建水利設施;三是官府撥款,發動農民出勞力興建水利工程。在左宗棠的大力推動下,西北地區掀起了水利建設熱潮。有文獻記載,左宗棠治理期間,在張掖開渠七道,在秦州新開了陳家渠、毛緱家渠、張家渠、河邊渠等四條渠,在酒泉臨水河修建了7 座大壩。這些水利設施,大幅增加了甘肅的農田灌溉面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左宗棠還倡導發展棉花產業和畜牧業。他曾組織刊印《種棉十要》《棉書》,分發給農戶,指導農民種植棉花。命令各地官府組織調運羊種,發放給農民,支持發展畜牧業。在左宗棠的大力倡導下,新疆與河西地區的棉花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把經世致用的思想付諸于西北經略實踐,是左宗棠有別有其他洋務運動代表人物的顯著特點。在主政西北期間,左宗棠創辦了近代西北地區第一個軍事工業企業和第一個與民用工業企業,是西北地區近代工業的主要推動者和創始人。
同治八年(1869),左宗棠創辦了西北第一個兵工廠“西安機器局”。辦廠經費除向清政府申請撥款30 萬兩外,主要從英國等外國政府貸款500萬。并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招募了一批技術工人。西安機器局建成后,為進疆軍隊生產了一批火炮和子彈。
1872 年,為就近生產,就近裝備進疆軍隊,左宗棠把西安機器局的設備帶到了蘭州,建成了蘭州制造局,用來生產新式槍炮。當時的蘭州制造局有廠房10 多間,設備是從購進德國造的6 英尺車床和手搖鉆機器,軍火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左宗棠寫信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信中說,蘭州制造局能自造銅引、銅帽、大小開花子,能仿造德國螺絲大炮及七響槍。
左宗棠在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還積極興辦民用工業。1878 年,左宗棠在蘭州創辦機器織呢局。從1879年春到1880年初,左宗棠從德國購買的織呢機器4000 箱,分三批運抵蘭州,并聘請五名德國技師指導安裝。光緒六年(1880)八月十二日,蘭州織呢局建成生產。每天產呢8匹,每匹長50華尺,寬5華尺。由于原料不足,產品質量不過關,因而沒有銷售市場。這年十一月,德國技師因合同期滿而撤走。第二年,廠內鍋爐爆炸,無力修復,織呢局也就隨之停工。
蘭州織呢局是西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開端,也是我國第一個毛紡織企業,在中國工業史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開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先河,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西北近代工業培訓了一批技術骨干。
左宗棠在任陜甘總督期間,大力倡導興教辦學,扶持文化事業。左宗棠多次命令甘肅各州縣興辦“義學”“私塾”。有文獻記載,左宗棠先后撥款在蘭州創辦了正德、序賢、養正、存誠、崇文等義學。到左宗棠離任時,蘭州已建16 所義學,其他各府、州、縣亦興辦義學近300所。
“義學”辦起后,左宗棠經常利用公余時間到各地書院和義學視察,與師生們討論學問。甘肅雖自1663 年從陜西劃出,自成一省,但鄉試仍與陜西合并舉行,貢院設在西安,路途遙遠,考生負擔較重。1873年,左宗棠奏請朝廷分闈鄉試,分設學政,在蘭州創建一所貢院,親筆題名曰“至公堂”。1875 年,甘肅貢院建成,并舉行了第一次鄉試,考取舉人40 名,是甘肅歷史上考取舉人最多的一次。左宗棠駐扎肅州籌備新疆軍務時,還給酒泉地區赴蘭州參加鄉試考生每人補助白銀八兩。
左宗棠也是最早在甘肅倡導職業教育的官員。在創辦甘肅制造局和蘭州織呢廠時,左宗棠積極搜集人才,培訓技術工人。不僅從德國聘請了技師,還從浙江一帶招聘了一批工匠,為西北近代工業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干。
在大力興辦教育的同時,左宗棠還大力倡導文化事業。1869年至1879年的十年間,甘肅一省先后興辦書院20所,修復15所。在酒泉督辦新疆軍務時,他興辦了酒泉書院,督促敦煌知縣蘇履吉重建鳴沙書院。同時,左宗棠還撥付軍餉,扶持各地開辦書院。
西北地區,干旱缺水,自然環境惡劣。左宗棠任陜甘總督期間,進行了多方面的生態環境建設。
一是修路造橋,改善交通。交通不便,道路不暢,歷來是影響西北地區民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也是進軍新疆的一大難題。左宗棠抽調大批官軍,整修了陜甘公路、甘新公路,后又分南北兩路,繼續在新疆修筑干線公路,南路通至喀什噶爾,北路通至新疆精河。道路修成后,有效保障了新疆的軍事行動和后勤供應,為進軍新疆,加強新疆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植樹造林,美化環境。西北地區植被稀少,風沙大,交通條件差。左宗棠在組織西征將士沿甘新公路大量植樹的同時,督促陜甘各地廣泛植樹造林。同時,左宗棠非常注重樹木的成活率,每年組織對栽種樹木成活率進行檢查,督促官員對死亡樹木進行補種。左宗棠還嚴禁官吏、士兵、百姓毀壞林木,規定:“屋邊、廟邊、祠堂邊、墳邊、園內竹林及果木樹,概不準砍。倘有不遵,一經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輕者從重懲辦。并仰營官、哨官隨時教戒”[6]。
植樹造林活動的展開,有效地防治了風沙對道路的侵蝕和水土流失,改善了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甘肅布政使楊昌浚曾賦詩給予高度評價:
大將籌邊人未還,湖相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干里,引得春風度玉關[7]120。
左宗棠還十分重視綠化美化環境。第二次駐節肅州時,左宗棠捐款200兩,組織修建了酒泉泉湖公園。左宗棠在寫給友人楊昌浚的信中,這樣描述酒泉泉湖的風光:“白波萬疊,洲島回環,沙鳥水禽,翔游水邊,亭子上有層樓,下有扁舟。時聞笛聲悠揚斷續”[8]492。
左宗棠將經世致用的人文主義思想運用于西北經略的實踐,采用充分備戰,“緩進急戰”策略,率軍一舉收復了新疆,為保衛西北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五次上書朝廷,力主新建省,奠定新疆長治久安體制基礎。與此同時,左宗棠西北施政期間,多措并舉發展經濟教育文化,推動了西北經濟社會的發展。
左宗棠西北經略的成功實踐,為后世留下了有益的啟示。邊疆地區的長治久安,不僅需要軍事、體制基礎,還需要經濟、文化、教育、生態綜合施策,培育內生活力。左宗棠運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生態多措并舉的系統工程方略,保障了西北邊疆的安全,促進了西北地區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改善了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為邊疆地區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對今天邊疆地區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