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月 董 翔 韓 冷 豐麗娟 許東波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屬于中醫學“筋傷”范疇,是常見的骨傷科疾病[1]。對于前交叉韌帶嚴重撕裂的患者,則需要采取手術治療。基于計算機預測模型估計,到2025年,這類手術的應用還會繼續增加[2,3]。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病的治療方法已經得到了實質性的改進,但最佳治療和康復護理方法在骨科研究和臨床實踐中仍然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不恰當的治療和護理容易使患者再次受傷,并且增加骨關節炎進展風險。因此,康復護理成為前交叉韌帶損傷恢復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4,5]。患者的基本目標是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和體育活動,同時將再次受傷的風險降至最低。根據目前數據統計,大約80%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僅恢復到可參加某種體育活動,只有65%患者恢復到損傷前水平,55%患者恢復到普通競技水平。除了韌帶的自然損耗,短期(如肌肉損傷)和長期(如與膝蓋相關的生活質量、半月板或軟骨損傷和骨關節炎)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合并癥也可能與個人的康復呈負相關[6]。康復護理可以幫助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恢復積極的生活方式。中醫護理技術在多種臨床疾病的康復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重視和認可。因此,本文綜述了前交叉韌帶損傷中西醫結合護理的研究進展。
中醫學認為,骨節部位所附著的有形之物是筋,《黃帝內經》中記載:“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從中醫學角度來看,筋的作用可以約束骨骼、穩定關節、滑利關節。故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在中醫學中屬“筋傷”范疇,筋傷后難以約束骨骼,就會導致關節不穩,動態失衡,關節活動異常,進而發展為關節結構性失衡。中醫在治療此病的康復護理方面積累了諸多經驗,療效卓著。中醫認為,此病為筋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致血溢脈外,形成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此外,氣血阻滯,經絡失養,致筋肉運轉失調,不榮則痛[7]。筋脈損傷會累及多處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失常,不僅加大恢復難度,還會對人體的整體狀態造成影響,需要及早干預。因此,祛風理氣、活血通絡等治療方法可以拓寬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康復護理思路[8]。
2.1 飲食護理中醫學認為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病因病機多為氣虛血瘀,在臨床護理中應注意運用辨證思維指導飲食,所以,飲食可選用具有益氣、活血、祛瘀功效的草藥做成藥膳,如加入當歸、黃芪等藥材,配以雞肉等食材,熬湯內服[9]。
2.2 穴位按摩護理穴位按摩簡便易行,便于推廣,適合患者在家中康復,在遠程護理中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胡克萍等[9]認為穴位按摩應以膽經、胃經、脾經穴位為主。陳春莉等[10]強調按摩護理應從早期開始,術后 1周開始按壓風市、太沖、太溪等肝、脾、腎經穴位。前交叉韌帶損傷和重建會導致股四頭肌萎縮無力,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數年,因此,需要更有效的康復計劃[11]。朱麗娜等[12]強調穴位按摩應從早期開始,從術后第1天開始,按揉足三里、豐隆、髀關等穴,并循足陽明胃經進行拍打,力度輕柔,反復多次進行。患者因氣血循環受阻,筋脈失于濡養,常出現局部疼痛、腫脹的癥狀,穴位刺激可以起到活血通絡理氣的作用[13,14]。已有系統評價證實,穴位按摩等中醫外治療法對多種術后功能康復有效,包括腰椎術后、膝關節術后等[15,16]。
2.3 五音護理五音護理法是基于中醫情志致病學的理論發展而來,五音護理法使用五種不同的音色,包括宮、商、角、徵、羽,來影響患者情緒,進而影響五臟,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例如,對于疼痛較重的患者,播放徵調式樂曲,如《山居吟》等[17]。宮、商、角、徵、羽音分別對應脾、肺、肝、心、腎。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理論調整音樂,使音樂產生的生物能量與身體細胞形成和諧共振,從而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發揮調節作用,調節情緒,改善血液循環[18,19]。
2.4 中藥熏洗中藥熏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外治療法,臨床上可以利用中藥的藥性調節人體內環境,活血通絡、行氣止痛。中藥多選用活血行氣、通經活絡、祛風除濕之品,如木瓜、蘇木、秦艽、透骨草等,改善肢體循環,對關節腫脹、疼痛進行有效的治療[20]。目前,中藥熏洗的治療與護理效果已被系統評價研究證實[21]。
2.5 中藥內服中藥經常用于治療膝骨性關節炎,其鎮痛作用已在幾項系統綜述中得到證實[22,23]。中藥還可以降低骨科手術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24]。當歸在隨機對照試驗中使用最頻繁,研究發現,當歸可以通過抑制炎性介質(如白細胞介素-6等),起到抗炎作用。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中藥中使用最多的藥物是赤芍、牛膝和木瓜[22-24]。赤芍中的單萜類化合物是潛在的先導化合物,用于抗炎藥的開發。牛膝可改善下肢的血液供應,治療關節炎[25]。
3.1 心理護理適當的康復活動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康復后維持良好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而有效的心理指導能夠減輕患者對再次受傷的恐懼,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26]。心理指導的目標之一是減少患者的負面情緒。這需要一種符合個人目標、價值觀和生活優先事項的個性化方法,需要給患者講解護理的相關知識、康復鍛煉的注意事項,以便鼓勵患者增強信心,提高康復依從性。
3.2 康復護理針對完全被動伸展和股四頭肌功能的康復護理,應在前交叉韌帶損傷或重建后的第1天開始。本階段提倡主動和被動的運動范圍練習(如股四頭肌固定、主動直腿抬高、俯臥撐和腳跟滑動),以及通過調整負荷進行管理[26]。冷凍療法可用于治療疼痛,但對減少膝關節積液無效。作為主動運動的輔助療法,高強度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有效提高患者股四頭肌的力量。循證指南建議同時進行負重(閉合動力鏈)和非負重(開放動力鏈)運動[26]。
3.3 健康教育韌帶重建后,患者可能面臨深靜脈血栓形成、感染、神經損傷等并發癥[27]。如果不及時干預或治療,患者可能面臨手術失敗、反復入院、經濟負擔加重和心理壓力增加等困境。延續性護理可以在隨訪期間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指導功能鍛煉。因此,監督定期隨訪,促進健康知識教育具有一定必要性。
4.1 基礎研究穴位刺激可以調節細胞因子以減弱軟骨細胞外基質降解和細胞凋亡,這是膝關節炎發病機制的關鍵。穴位刺激可能抑制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通路中的細胞因子表達以減弱軟骨細胞外基質降解,調節線粒體通路中的因子以抑制軟骨細胞凋亡,并改善軟骨組織相關表型以延緩軟骨退化[28]。此外,穴位刺激可以下調軟骨和滑膜組織中的炎癥因子,對痛覺過敏和軟骨變性具有保護作用[29]。這些發現為穴位按摩或刺激干預膝關節炎的治療機制和臨床療效提供了可能的解釋。
4.2 隨機對照研究
4.2.1 緩解疼痛和腫脹癥狀何心蕊等[30]將參與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使用持續被動運動,采用機器對關節進行持續勻速被動屈伸鍛煉。同時囑患者術后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及踝泵運動。研究組在對照組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加用健脾益氣湯調理。創傷后組織腫脹以及傷后日久的患者,當重視脾胃的調養,方能使受傷筋骨、皮肉受到氣血溫養,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結果發現,研究組在膝關節最大主動屈伸活動度及膝關節功能評分方面均優于對照組。胡克萍等[9]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常規護理聯合中醫特色護理(包括飲食、中藥熏洗、穴位針刺、推拿按摩等)可以減輕術后疼痛、腫脹,改善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早期康復。熊禎等[17]研究發現,在快速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中醫五音療法能夠顯著減輕手術疼痛,利于促進膝關節功能的康復。李品等[21]的薈萃分析中,納入了7項隨機對照研究,對中藥熏洗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護理中的有效性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常規康復訓練配合中藥熏洗在總有效率、術后疼痛評分方面有明顯優勢。
4.2.2 改善肌肉萎縮陳春莉等[10]通過隨機對照研究發現,早期下肢按摩結合康復訓練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應用效果優于常規康復,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減輕肢體腫脹,促進術后肌力恢復,減少膝關節粘連、僵硬和肌肉萎縮的發生率,并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朱麗娜等[12]研究經絡穴位拍打聯合下肢按摩預防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肌肉萎縮的效果。采用了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患者被隨機分為2組。2組患者在常規膝關節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對照組接受了下肢按摩治療,觀察組接受了經絡穴位拍打聯合按摩。結果顯示,觀察組肌肉萎縮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未發生膝關節僵硬或關節粘連。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護理可以緩解疼痛,增強膝關節的靈活性,對膝關節具有保護作用,并且減少術后水腫,改善膝關節術后的多種功能。這些探索性研究,是未來深入研究各種肌肉骨骼手術后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有用基石。對于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治療,中西醫護理技術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醫學發展,對醫療技術、護理工作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更好地發揮中國康復特色,是臨床持續關注和不斷探索的課題。隨著中西醫結合護理的探索,這種創新的護理方法逐漸受到臨床醫生和護理人員的重視。因此,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應當不斷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