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全面抗戰爆發;9月,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在此后8年的全面抗戰中,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共抗日武裝以超凡的戰略戰術,揚長避短、英勇機智,創造了人類反侵略戰爭史的奇跡,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
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將“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作為克制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日軍和防止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勢力的主要抓手。
毛澤東反復告誡大家,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這里有3個關鍵詞。
一是獨立自主。這是專門應對蔣介石的。全面抗戰爆發后,蔣介石雖然應承國共合作,但也夾帶“私貨”——想分割使用八路軍,從而將八路軍慢慢消解,或借抗戰之名,消除異己,找準機會讓八路軍充當炮灰。對此,中國共產黨必須時刻清醒,倘若如王明所宣揚的“一切經過統一戰線”那樣,則正中蔣介石下懷。只有在國共合作的抗戰中,堅持獨立自主,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靈活機動地開展對敵斗爭。
二是山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付國民黨軍隊,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已經形成了運動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一套經驗,但面對侵華日軍這樣的強敵,原有的經驗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毛澤東之所以強調在山地開展游擊戰,是因為只要在山地作戰,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便難以展開,受到很大約束。
三是游擊戰。游擊戰的打法,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已經開始使用,并總結了游擊戰的“十六字”方針。而此時的對手是裝備精良、擅長現代戰爭的日軍,日本人最希望的是中國軍隊與他們打陣地戰,這樣其機械化裝備可以大展其威,如此陣地戰之弊端在淞滬會戰中已經顯現。毛澤東所強調的對日游擊戰,是人數更加分散的游擊戰,是化整為零的“麻雀戰”,“要散得開,收得攏,集中以消滅敵人,分散以發動群眾,但不能絕對的集中、平均的分散”(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載《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少好機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出沒無常,巧妙靈活。而當時,一些八路軍將領對抗日的長期性與艱巨性認識不足,仍然留戀打運動戰和殲滅戰,這樣的想法是極其危險的。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伏擊日軍的輜重部隊,雖然取得平型關大捷的勝利,然而殲敵1000余人,自身也傷亡600余人,且我方傷亡者基本上是參加過長征、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梢?,對付日本這樣的對手,中共領導下的紅色武裝最適合的還是打小規模的山地游擊戰。因此,毛澤東給八路軍提出了“不打規模大的戰役”的總原則。
1937年9月中下旬,毛澤東先后5次電告前方將士,提醒他們,日本人與國民黨軍隊不同,要求大家以最大的決心實行戰略轉變,不要老想著過去與國民黨軍隊的打法。
此后的兩個月里,毛澤東幾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指導八路軍在華北的對日作戰,這是他每逢新對手的臨戰態度。毛澤東命令八路軍最先開進山西戰場。之所以將山西作為八路軍抗日的主陣地,一是因為山西不僅是中國革命大本營陜甘寧邊區東出華北的主要通道,又是阻敵西進的重要屏障,且境內山脈眾多,東南之太行山、東北之五臺山、西之呂梁山、西北之管涔山、中部之太岳山脈等,皆雄奇聳峭、綿延逶迤,是八路軍打山地游擊戰的絕佳之地;二是因為日本人當時正步步向山西緊逼,閻錫山認為,蔣介石不太靠譜,而與進駐山西的八路軍合作、共同抗擊日軍,符合他本人的利益。八路軍3個師開進抗戰前沿山西,也能夠充分化解蔣介石將八路軍分割使用的圖謀。
毛澤東關于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其正確性很快得到驗證。
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武裝按照“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多打小勝仗,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方針,在敵側后打了許多漂亮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如廣陽伏擊戰、雁門關大捷、夜襲敵陽明堡機場、七亙村伏擊戰、正太路破襲戰、神頭嶺伏擊戰、黃土嶺戰役、晉察冀邊區冬季反“掃蕩”等,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有力支援了友軍忻口會戰。特別是在國民黨據守的娘子關、太原等地失守,大部隊撤至黃河以南或晉南、晉西南一隅之際,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武裝卻挺進敵后,展開游擊戰兼具運動戰,有力地牽制和消耗了日軍,使抗戰以來飽受日軍鐵蹄蹂躪的華北民眾看到八路軍才是華北抗戰的頂梁柱和人民的保護神,為中共領導下的紅色武裝進一步發展壯大厚植了群眾基礎。
精心布局敵后抗日根據地
毛澤東十分重視根據地的建設,認為根據地是人民軍隊生存與發展的主要依托,“根據地是基地、是后方,要與流寇主義做思想斗爭”(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新華日報館,1938)。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將根據地建設和精心布局作為戰勝敵人的重要抓手。
毛澤東將第一批敵后抗日根據地布局在山西,將山西作為抗日游擊戰的戰略支點。為更好地經略山西,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八路軍總部先后移駐山西。毛澤東指示在山西抗日前線的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在山西全省創立根據地,以作為華北抗日的重要戰略支點,毛澤東還指出,“山西將成為華北的特殊局面,這根本的是因為有紅軍,其次則是閻錫山與我們結合起來。由于這兩個力量的結合,將造成數百萬人民的游擊戰爭。我們應堅持這一方針,布置全省的游擊戰”“游擊戰爭主要應處于敵之翼側及后方,在山西應分為晉西北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向著進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敵人,取四面包圍襲擊之姿勢”(郭秀翔:《毛澤東同志在山西的革命實踐》,載《前進》2013年第12期)。
作為偉大的戰略家,毛澤東將八路軍3個主力師派進山西抗戰前沿,創建了四大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晉西北、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其布局充分展現了四足鼎立,互為呼應,關門打狗,連成一片,犬牙交錯,進可攻、退可守的大陣勢、大格局,而且還造成了山西境內之敵只局限于城市及交通線,其余皆為我方所占的有利態勢。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直接虎視威懾敵重兵集結的華北。
毛澤東首先將目光投向地理位置極佳的位于晉東北的五臺山。1937年9月24日,毛澤東在電文中指出,當前應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而重點于五臺山脈。將五臺山作為華北乃至全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進行創建,可謂“落一子而活全局”:五臺山位于山西五臺縣境東北部,巍然高聳,雄視雁代,連接太行,橫亙晉冀,乃“華北之屋脊”,向東虎視河北平原,向西則俯瞰三晉大地,可謂津京要地的西部門戶;五臺山地區居高臨下,可給侵占華北平原且重兵集結的日軍造成極大的威懾。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在政治委員聶榮臻的率領下進駐晉東北。平型關大捷后,聶榮臻奉命帶領約3000名武裝人員留守五臺,創建以五臺山為中心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開展敵后游擊戰。
毛澤東又將目光投向地處晉東南與五臺山南北相對應的太行山。太行山地區西起同蒲鐵路,東至平漢鐵路,北接正太鐵路,南臨黃河北岸,向東直下冀魯豫平原,是時時可震懾華北之敵的戰略要沖。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創建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托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13日,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山西和順縣石拐鎮召開干部會議,傳達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重要指示。1938年2月,創建晉冀豫敵后根據地工作全面展開,抗日游擊戰亦全面推進。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對敵構成重大威脅,侵華日軍為維護后方交通線的安全,不得不調集重兵進攻根據地。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形成了南北呼應之勢,日軍若從華北來犯,西進山西,兩大根據地可以南北夾擊,有力地鉗制敵人,從而處于戰略主動。
晉西北、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和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則是拱衛陜甘寧邊區的兩塊根據地。
晉西北地區位于同蒲鐵路以西,西鄰黃河,北連平綏鐵路,南毗汾離公路,且有管涔山脈作為重要依托,是陜甘寧邊區東出華北、華中的重要通道,又是阻敵西進、保衛陜甘寧邊區的重要屏障。1937年9月中旬,毛澤東多次指示八路軍一二〇師應活動于晉西北的管涔山脈和呂梁山脈北部地區,向綏遠、大同游擊,以鉗制日軍。9月下旬,賀龍、關向應率領一二〇師一部挺進晉西北,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至1938年1月,一二〇師由原來的8200人,發展到2.5萬人。在平綏鐵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游擊根據地,不僅可以屏障晉察冀邊區,而且可以拱衛陜甘寧邊區的北大門,1938年5月,毛澤東電示朱德、彭德懷、賀龍等,在平綏路以北沿大青山脈建立根據地。12月,一二〇師李井泉率領大青山支隊開辟了以大青山為依托的綏西、綏南、綏中3個游擊根據地,并逐步與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
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是以呂梁山為依托開創的,西毗黃河,東接同蒲鐵路,北連汾離公路,與陜甘寧邊區東面相連,在陜甘寧邊區之東構建了嚴實的屏障。在太原失守之前,毛澤東就指示八路軍總部要在晉西南建立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9日,八路軍總部命令一一五師直屬隊和三四三旅開拔呂梁山。由于沿途有閻錫山部隊的阻撓及日軍的侵犯,直至1938年2月下旬,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才開始創建。
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與晉西北、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構成南北對峙格局,山西境內之敵若西犯陜甘寧邊區,兩大根據地可南北夾擊,有力鉗制。
在毛澤東的精心部署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武裝和山西地方黨組織,充分發動群眾,壯大地方武裝,組建抗日民主新政權,抗戰的烽火燃遍三晉大地,中共領導的人民武裝獲得極大發展,其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由最初的3000人武裝力量,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邊區八路軍發展到21.5萬人,地方部隊壯大到10.4萬人,總兵力達32萬人,不脫產的民兵武裝發展到90余萬人,人民自衛武裝300余萬人,書寫了人民戰爭之壯麗晉察冀篇章。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贊譽其是“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
八路軍在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四區的展開與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成為華北游擊戰爭的戰略支點,為實行更大規模的戰略展開奠定了基礎,成為敵后反擊日本侵略者“最前沿的戰略基地”,在與侵華日軍的殘酷斗爭中,牽制和消滅了大量的日軍、偽軍軍隊。1938年2月至3月,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之一二〇師,對同蒲鐵路北段及太原、沂縣間公路展開破襲戰,日軍調集1萬余兵力向晉西北發動圍攻,八路軍在破襲及反圍攻戰中共殲敵2000余人,收復縣城7座;1938年3月14日至18日,晉西南抗日根據地之一一五師在大寧、蒲縣之間的午城、井溝地區同日軍連續作戰5日,先后斃傷俘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60余輛,繳獲騾馬200余匹和大量的軍用物資;1938年4月初,日軍集結3萬余重兵向晉東南大舉進攻,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之一二九師采取集中主力擊破其一路的方針,經過23天的反攻作戰,共殲敵4000余人,收復縣城18座;1938年9月下旬,日軍集結5萬余重兵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五臺、淶源、阜平等地區發起圍攻,企圖吞并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1個多月的反圍攻中,在一二〇師的配合下,共斃傷俘日軍、偽軍5000余人,給敵以沉重打擊。
隨著抗戰形勢的有利發展,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進一步向華東、華中拓展,八路軍挺進山東,開辟了山東抗日根據地,新四軍則活躍于大江南北,開辟了華中抗日根據地,成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抓住敵人防守之疏漏主動出擊
戰爭的關鍵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高明的指揮員知道什么時候該進攻、什么時候該防御。
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深刻指出,要抓住敵人弱點,將自身劣勢轉化為優勢,建立游擊戰爭主動權。
1938年春,日軍實施南北夾擊徐州計劃。淞滬之敵北上、華北之敵南下,日軍破綻顯現——華北日軍主力抽走,則河北山東之敵頓顯空虛。這是八路軍進駐華北的好機會。
毛澤東果斷地作出了“從華北山地進入到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重大決策。此前八路軍沒有在平原地區打游擊的經驗,對于能否在平原地區打游擊并立住足心存疑慮,然而毛澤東判斷其可行。他認為敵人雖然占據了城市和交通線,但他們沒有可能占據廣大的鄉村地帶。山區雖然有利于扎根,但資源受到很大的限制;平原就地理而言打仗不如山區,但卻有山區難以比擬的優勢——地廣人多、資源豐富、交通發達。當然,在平原地區打游擊,不能死拼硬打,而是采取更巧妙靈活的戰術:當自己人數處于優勢時,就打運動戰;當自身力量弱小時,就打游擊戰;當敵人處于絕對優勢時,就打規模更小的游擊戰(“麻雀戰”)。
按照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呂正操率領所部開辟了冀中敵后抗日根據地,這是平原地區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楊成武則在冀東平原開辟了抗日根據地。有了成功的范例,毛澤東指示八路軍學習推廣,這樣,八路軍主力便紛紛進駐河北、山東平原地區。不久,山東抗日根據地很快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最大、實力最強的抗日基地之一。
緊接著,毛澤東又著手指導新四軍的戰略戰術。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向項英、陳毅推廣八路軍的游擊戰法,遵照毛澤東的指示,粟裕率領新四軍先遣支隊向蘇南挺進,穩住陣腳后,陳毅、張鼎丞隨即率領新四軍主力進入蘇南,創建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
1938年6月至10月,日軍集結重兵大舉進攻武漢,后方防守兵力空虛。毛澤東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指揮八路軍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這年年底,八路軍、新四軍同日軍交戰1600余次,共殲敵5.4萬余人,雖然平均每次殲敵約33人,卻生動地證明了“積小成多”的辯證法,也驗證了游擊戰這一法寶的巨大威力。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到1938年年底,八路軍由全面抗戰剛開始時的4.5萬人發展到15.6萬多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一大批敵后抗日根據地創建起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