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凝 王安國 王政
摘? ?要: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碳交易市場即將迎來擴容,綠色債券展現出強烈的政策導向性。本文探討了中國綠色債券在推動碳交易市場機制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時回顧了中國綠色債券及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指出當前市場存在的三大問題:參與碳交易市場的行業主體單一;交易雙方自主交易意愿受限;金融化程度不高導致風險管理效率較低。針對這三大問題,本文深入分析了綠色債券如何從交易主體、自主交易方式及整體風險三個維度助力我國碳交易市場機制。研究結果顯示:綠色債券有助于碳交易市場低碳項目業主實現低碳轉型,提升市場活躍程度;綠色債券作為擔保物提升自主交易公信力,增加碳排放權交易量及交易額;綠色債券作為碳期貨的標的物,幫助碳交易市場實現碳排放權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對沖。
關鍵詞:綠色債券;碳交易市場;碳期貨;金融風險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5.004
中圖分類號: F8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4)05-0046-12
一、引言
2023年12月8日,中國證監會與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的通知》,明確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融資。此舉旨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促進中央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買賣雙方在資本市場的交易方向提供了明確的指導。綠色低碳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而碳交易市場作為引導資源更多投向低碳發展領域的有效路徑,是以市場機制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的重大制度創新,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提供有力抓手。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后,由于試點碳市場僅在當地省市發展,難以提供堅實的碳金融市場基礎。與此同時,交易初期的中國碳市場只覆蓋了發電行業,極大地挑戰了市場活躍度(魯政委等,2021)。當前全國碳交易市場存在單一性和覆蓋面不足的問題,導致碳減排效果受到限制。為了更有效地推動碳減排,需要將更多行業和參與主體納入碳交易市場,擴大市場的覆蓋范圍。同時,需要增加配額交易量和交易額,以促進碳市場的活躍度和影響力。這將有助于充分發揮碳減排的作用,推動我國經濟向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林水靜,2023)。陳奉功和張誼浩(2023)認為價格信號在綠色金融政策實施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企業、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提供了明確的指引,促使其遵循規定,推動經濟向更加綠色、高效的方向發展。作為市場調節的有力工具,價格信號有助于確保綠色金融政策的有效實施,促進市場與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而這種協同作用可以加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更快速、更可持續的增長。基于此,深入剖析我國綠色債券并梳理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探討綠色債券如何有效服務于碳交易市場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二、中國綠色債券及碳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
(一)中國綠色債券發展歷程
根據《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綠色債券是籌集了資金以后,用這些資金專門投向投資型綠色項目的債務憑證。其核心特點是,籌集到的資金僅用于支持綠色項目,不得用于其他用途。這種金融工具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林水靜,2023)。本文對中國綠色債券的相關政策進行梳理,旨在從中國綠色債券政策發展情況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究中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形成背景和發展動力(見表1)。
2015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關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綠色金融債券有關事宜公告》《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為綠色金融債券的發行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規范,對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吳育輝等,2022)。201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綠色債券發行指引》,符合環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投資者提供清晰、可衡量的綠色項目支持。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2016年的3月和4月相繼發布了相關通知,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指導原則,為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發行人提供明確指引。2017年3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非金融企業綠色債務融資工具業務指引》,進一步規范了非金融企業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的流程,確保市場操作的規范性和透明度。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我國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提升了市場的公信力和投資者的信心(池光勝和高文君,2021)。
至此,盡管中國在綠色債券市場的起步相對較晚,但其發展速度之快令人驚嘆。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穩固地成為該市場的第二大發行主體,展現了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強勁實力和巨大潛力。這一成就的取得,不僅彰顯了中國在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堅定決心,也為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揚和李春雨,2021)。
2019年3月,國家發改委與其他六個部門共同發布了《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這是中國綠色金融標準建設的重要一步。作為總體規范,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提供了指南,以系統化和標準化制定、更新和修訂標準金融產品的服務,有利于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可靠的綠色投資方向(董戰峰等,2020)。
為了實現“雙碳”目標,使我國綠色債券支持的項目和領域更加規范,央行《關于印發〈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0年版)〉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旨在推動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隨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也發布了相關公告,規范綠色公司債券上市申請的業務行為,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的規范性和透明度。
202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和中國證監會聯合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新版目錄在統一國內綠色債券項目標準、提升可操作性以及與國際標準接軌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最近幾年,中國證監會越來越注重環保理念,不斷推動資本市場為綠色發展服務,積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加強市場監管,為綠色債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自2016年開始,我國啟動了綠色債券試點工作,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程。中國證監會不斷完善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募集資金投向和信息披露等制度,為企業通過綠色債券融資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時,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綠色債券的規模也在持續擴大。此外,國務院國資委也在積極推動中央企業加入綠色債券市場,抓住債券市場改革發展的機遇,助力我國企業更快地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環保,采用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僅有助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也為全球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從圖1可見,自2016年以來,綠色債券發展迅速,尤其是“雙碳”目標提出之后的2021年,新增發行規模已達到6499.19億元,同比增長了121%。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公開披露信息,截至2023年11月,交易所市場已經成功發行了超過7000億元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污染防治、清潔能源和生態保護等超環保領域。綠色債券的發行,有助于引導更多的要素資源流向綠色領域,不僅為環保事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同時也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綠色債券市場的不斷發展,也提高了市場對環保項目的關注度和參與度,進一步推動了環保事業的發展。未來,隨著綠色金融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政策的持續推動,綠色債券市場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環保事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二)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歷程
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在日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續約方第三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曖的《京都議定書》。會議中,與會者們提出了一個創新的構想:將二氧化碳排放權轉化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這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平臺,類似于日常的商品交易,可以進行排放權的買賣。這一新機制的優點在于,那些在減排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企業可以通過出售排放權獲得經濟利益。而對于排放量較大的企業,他們則需要購買這些排放權,否則將面臨嚴厲的罰款,因此出現了針對二氧化碳的交易,學界稱之為碳交易(朱寶麗,2023)。碳交易的誕生為減少碳排放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市場手段,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機遇。這一機制激勵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環保事業,共同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碳交易市場則是指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目標, 標的物則選擇了二氧化碳排放配額或是二氧化碳減排信用來進行的交易市場系統(王科和陳沫,2018)。回望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表2針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相關政策進行了梳理。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并批準了北京市、天津市等七個試點的城市中的碳市場作為碳排放權進行交易的試點場所。在七個試點碳市場的成果明顯有效后,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碳交易。2014年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提供了碳交易市場的基本框架。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為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機遇。
碳市場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其中一級市場是發行碳資產的主要場所,如項目減排量及碳配額等,二級市場則是碳資產的交易平臺,也被稱為碳交易市場,涵蓋了碳資產現貨交易以及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馬勇和李美儀,2023)。政府主管部門將碳排放配額分配給納入地區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重點排放單位(以下簡稱“控排企業”)。這些企業需要在每個履約周期內實現其實際碳排放量不超過政府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由于各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部分企業能夠滿足控排要求,而部分企業則因行業屬性或自身發展階段等原因無法達標。此時,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發揮了作用。作為控排企業,只要嚴格遵循減排要求,努力降低碳排放,便可在碳交易市場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配額,獲取一定的經濟回報。然而,對于那些尚未達到減排標準的企業,則可能需要額外購買碳排放配額或核證自愿減排量,以彌補實際排放與配額之間的差距。
為進一步規范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活動,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為全國碳交易市場提供了法律保障。隨后,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又發布了三個相關規則,確保碳排放權的登記、交易和結算都有明確的規范。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標志著我國碳市場建設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程郁泰和肖紅葉,2023)。
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2月6日,我國全國碳市場的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已達到4.26億噸,累計成交額更是高達237.69億元,凸顯了我國碳市場的強大潛力和活力。近年來,我國碳市場在碳減排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并非處于主導地位。我國碳市場主要以現貨交易為主,而金融工具在政策層面尚未得到充分認可和支持。因此,當前我國碳市場的發展重點仍然是促進現貨交易的規范化和市場化,加強碳減排的監管和推動企業積極參與碳市場(陳驍和張明,2022)。作為目前全球最核心的碳交易工具,碳期貨交易在我國尚未推行,各類豐富的金融工具如碳期權、碳掉期、碳信托等也難以實現推廣。因此,當前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仍然較弱,規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由于碳交易市場的運作還受到一系列風險因素的影響,這使得碳資產定價成為一項復雜的任務(Zhang,2016)。
結合上述發展歷程,中國的綠色債券市場與碳交易市場是兩個相互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市場。綠色債券市場主要是為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渠道,以支持綠色產業的發展,而碳交易市場則是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促進碳排放權的有效配置。
三、中國碳交易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交易主體單一,市場活躍度面臨挑戰
中國碳交易市場目前存在參與交易的行業單一,市場活躍程度不足的問題。根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公開信息,目前中國的碳交易市場處于發展初期,僅納入發電行業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仍有7個重點排放行業尚未納入全國碳交易體系,市場覆蓋面有限。
從圖2可見,中國的碳配額市場交易規模呈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推動下,交易量突破了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大關,說明中國在碳市場領域的巨大潛力與活力。但與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碳配額交易規模仍然相對較小。以2021年為例,中國的碳配額交易量僅相當于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的3%和美國主要碳交易市場的15%。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碳排放量分別是歐盟的3.6倍和美國的2.1倍。這表明,中國國內的碳配額交易規模與實際排放情況之間存在較大的不匹配。因此,可以看出中國在碳配額交易市場方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為了實現碳排放量的有效減少和環境質量的改善,中國需要進一步加強碳配額交易市場的建設和發展。
由于參與交易的行業單一,市場上的買家和賣家數量有限,缺乏足夠的交易對手,企業難以在市場上找到合適的買家或賣家,投資者對碳市場的投資興趣也受到影響,進一步降低了市場的流動性,限制了碳交易的廣度和深度,導致市場活躍程度不足。使企業難以通過碳交易實現碳排放量的有效調控,限制了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導致碳交易的價格波動較大,影響了市場的穩定性和公平性,難以僅通過控制碳排放量來實現國家規定的減排目標。
(二)市場起步初期,自主交易意愿受限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與交易機構尚未組建完成。在此期間,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負責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的相關工作,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則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的相關工作。政府主管部門在遵循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的前提下,全面權衡溫室氣體排放、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控排企業納入等因素,進而制定碳排放額度,并將其分配至各控排企業。而控排企業則依據其溫室氣體實際排放量,在每個履約周期內,需向負責分配配額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及時清繳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額。對于已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管理的控排企業,其碳排放配額仍由企業所在地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分配。目前,地區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履約周期均為一年。
控排企業在清繳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額時,如果其足額清繳碳排放配額后配額仍有剩余的可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出售,除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內的富余碳排放配額將在每個履約周期屆滿時歸零外,其他地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內的富余碳排放配額均可以由該控排企業在后續履約周期中自行結轉使用或繼續進行出售,暫未有配額歸零的結轉期限限制。那些需要進行碳排放管理的企業,如果遇到資金困難,無法全額支付碳排放費用時,可以選擇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購買適量的碳排放配額。這一做法不僅能夠幫助企業靈活應對資金壓力,同時也能確保其達到碳排放的合規要求,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使得他們能夠更加便捷地進行碳排放權的買賣交易,從而達到減排的目標。
根據發改委披露的數據,2022年我國共有254個行業完成了減排量備案,這些已完成備案的行業可在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啟動自主交易機制,這不僅是對配額交易機制的有益補充,更是企業完成碳排放清繳任務的關鍵環節,有助于確保企業順利實現碳排放清繳目標。根據中創碳投數據統計顯示(見圖3),風力發電和水力發電兩大領域在我國清潔能源中的碳排量占比高達近50%,凸顯了這兩大領域的成熟度和重要性。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核心支柱,其自主交易能力不容小覷,為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和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由于完成自主交易備案的企業中,發電行業占比高達93%,行業同質化嚴重。同時,我國碳市場目前采用行業基準法,以強度控制為基本思路,實行免費分配碳配額。由于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持續增長的碳交易數量及規模雖然可觀,但數量貧瘠的中介無疑限制持續增長的碳交易數量及規模更大的作用于推動碳金融市場交易(孫秋楓和年綜潛,2022)。碳排放權交易中,買方和賣方均需提供一定的保證金或抵押物,以確保合同義務的履行和交易的順利進行。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碳市場的健康發展。由于交易成功率偏低,許多企業逐漸失去對自主交易的信心,導致市場流動性出現不穩定,給碳市場交易帶來了混亂。這一現象為不正當交易和腐敗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此外,在少數自主的碳排放權交易中,買方和賣方還需提供保證金或抵押物,以確保合同的履行和交易的順利進行。
(三)金融化程度低下,風險管理有待提升
當前,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碳市場仍未充分發揮其潛力,在碳金融領域的創新方面,特別是關于碳金融的遠期、期貨、指數等衍生金融產品工具的開發和應用,我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柳勝星,2022)。由表3可知,中國碳交易市場在金融工具應用方面的水平較低。
在設計和運行碳市場時,我國政府注重避免過度金融化帶來的潛在風險。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嚴重,碳市場的金融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我國在碳市場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將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政策工具,并積極探索和發展碳金融衍生產品工具。
對于碳交易市場而言,未來擴容和良性發展需關注的核心問題,包括與交易主體相關的市場流動性、自主交易意愿以及金融化程度所引發的潛在風險管理效率。鑒于綠色債券具備優越的市場地位,通過優化市場流動性、提升公信力以及實現風險對沖,綠色債券將對這些問題產生積極影響,進而助力碳交易市場的穩健發展。
四、綠色債券服務中國碳交易市場的途徑
(一)綠色債券助力低碳轉型,提高市場流動性
為了解決交易主體單一帶來的市場活躍程度不足的問題,首先應擴大參與交易的行業范圍,將更多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鼓勵更多的買家和賣家參與交易,從而提高市場活躍度,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完善,激發企業和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如圖4所示,從碳交易市場的路徑看,綠色債券為低碳項目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它可以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方式為低碳項目的發展提供支持。
在直接投資方式下,綠色債券的持有人可以將資金直接投入低碳項目,包括可再生能源、節能減排和低碳交通等,為其建設和運營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在間接投資方式下,綠色債券的持有人可以通過購買與低碳項目相關的金融產品來間接支持其發展,這些金融產品包括綠色基金、低碳指數等,持有人通過投資這些產品可以為低碳項目提供資金支持,這種方式則可以為低碳項目提供更廣泛的資金來源。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投資方式,綠色債券市場都通過鼓勵更多的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參與交易,增加市場的交易量和活躍度,提高市場的流動性,為低碳項目提供了更加規范和有效的平臺及更加穩定的資金來源,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對于推行低碳項目業主而言,綠色債券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工具,在推動其低碳項目的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張葉東,2021)。通過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技術,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實現低碳轉型的目標。綠色債券作為一種創新的融資方式,為這些行業的融資主體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資金支持,緩解其融資約束,提升其環保投資水平,進一步推動了低碳項目的實施和推廣;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公眾對發行主體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為行業的低碳轉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張科等,2023)。
隨著相關行業低碳轉型的加速,其碳排放量較之前將呈現下降趨勢,導致碳排放權指標出現富余。而對于部分重污染行業,為滿足節能減排方面的限額要求,需要買進相應的碳排放權額度(宋曉玲和孔垂銘,2018)。在優勝劣汰的碳交易市場競爭機制下,針對這些富余的碳排放權指標,相關行業將在碳交易市場中作為賣出方進行交易,實現“減碳有收益”,同時推動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權商品的流動性提升。此外,隨著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更多行業將提升減排意識并采取減排措施,為了優化碳資產管理,紛紛加入碳交易市場,為碳交易市場提供更多交易主體并提升交易活躍度。碳交易市場的參與者將逐漸增多,市場規模也將不斷擴大,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多的減排機會和交易機會,推動相關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相關行業低碳轉型的加速還將促進碳排放權指標的規范化、標準化,推動碳交易市場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碳交易機制,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有力支持。
(二)綠色債券作為擔保物,增加交易公信力
對于市場起步初期存在的自主交易意愿受限問題,可通過綠色債券在碳排放權交易中發揮擔保作用進行改善。如圖5所示,綠色債券作為碳排放權交易的保證金或抵押物,為買賣雙方提供資金安全的保障機制。
綠色債券作為一種環保、可持續的金融產品,其發行和交易受到相關監管機構的監管和管理。綠色債券可以起到一種“隱性碳標識”的功能,向市場發出積極的信號,促進低碳產品在流通和交易環節高效地實現自身價值(徐政和江小鵬,2021)。因此,將綠色債券作為擔保物可以提高市場對碳交易市場的信心,增強市場對其的信任和認可。
此外,盡管綠色債券的票面利率低于普通債券,但其對投資端的“綠色”激勵效應體現在更高的資本區間收益率和更好的流動性,這也使得投資者更有動力進行購買和交易(柴宏蕊等,2023)。因此,綠色債券通常兼具較低的利率和費用以及較高的資本區間收益率與流動性,作為擔保物可以降低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成本。在碳交易市場中,買賣雙方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作為交易成本,而使用綠色債券作為擔保物可以降低這部分成本(Zhang et al.,2021)。
通過采用綠色債券作為擔保物,可以拉動碳交易市場中自主交易量的上升,從而使得碳交易市場更加活躍。活躍的市場有助于提升市場效率,有利于信息的傳播和交易的進行,進一步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此外,自主交易量的增加有助于市場價格的發現。更多的買賣雙方參與交易,有助于形成更加合理、準確的市場價格。這有助于企業更好地了解碳排放權的市場價值,從而做出更合理的決策。
(三)綠色債券作為碳期貨標的,實現風險對沖
實現漸進有序、可持續地低碳轉型,必須提升碳市場的金融化程度,通過綠色金融機制和市場激勵機制促進低碳投資,改進風險管理(袁謀真,2022)。在碳配額的發放、交易和上繳的順序安排上,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一安排為碳市場注入了穩定性,并使得利用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成為可能。從國際經驗來看,碳市場的活躍度與碳金融衍生品的豐富程度密切相關。碳期貨作為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在碳市場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期貨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21年,廣州期貨交易所的成立得到了工信部等四個部門的支持,這為推出碳期貨產品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推出碳期貨產品將有助于發揮風險對沖和價格發現功能,提升我國碳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和成熟度。綠色債券通過風險管理方式服務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如圖6所示。
在選擇碳期貨標的物時,綠色債券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項。首先,綠色債券可以更好地體現兩者的環保屬性。綠色債券和碳期貨都是為了推動環保和低碳經濟的發展而設立的,綠色債券主要用于支持綠色低碳項目,而碳期貨則用于幫助企業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實現低碳轉型。其次,綠色債券的發行主體通常為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這些機構的信用等級較高,綠色債券具有穩定的現金流和較好的市場流動性。而碳期貨是一種金融衍生品,其價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一個穩定的標的來保證市場的穩定性和流動性。最后,由于綠色債券和碳期貨的交易規則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如交易方式、結算方式等,選擇綠色債券作為碳期貨的標的,可以更好地實現兩者的交易對接,提高市場的效率和公平性。
鑒此,綠色債券的發行和交易可以促進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在推行碳期貨進入碳交易市場進行買賣的基礎上,選取綠色債券作為碳期貨的標的,持有人可以通過賣出或買入以綠色債券為標的的碳期貨,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這樣,綠色債券市場和碳交易市場相互聯動,形成了有機聯系。通過這種聯系,可以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進而促進碳排放權交易的開展,推動碳交易市場的整體風險控制,傳遞出穩定各行業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的信心,增加行業對碳交易市場及碳排放權商品長期價值的認可度。
(責任編輯:夏凡)
參考文獻:
[1]魯政委,葉向峰,錢立華,等.“碳中和”愿景下我國碳市場與碳金融發展研究[J].西南金融,2021(12):3-14.
[2]林水靜.全國碳市場擴容在即[N].中國能源報,2023-07-17.
[3]陳奉功,張誼浩.綠色債券發行、企業綠色轉型與市場激勵效應[J].金融研究,2023(3):131-149.
[4]尤毅.我國碳交易機制與政策建議[J].海南金融,2023(3):39-46.
[5]吳育輝,田亞男,陳掘妍,等.綠色債券發行的溢出效應、作用機理及績效研究.管理世界,2022(6):176-190.
[6]池光勝,高文君.我國綠色債券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建議[J].中國貨幣市場,2021(5):11-15.
[7]高揚,李春雨.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與金融市場間的風險溢出效應研究[J].金融論壇,2021,26(1):59-69.
[8]潘楠,楊曉麗.國際碳稅政策實踐發展與經驗借鑒[J].金融經濟,2024(1):77-85.
[9]朱寶麗.碳交易機制實踐、政策效應與路徑優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1):130-140.
[10]王科,陳沫.中國碳交易市場回顧與展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24-31.
[11]曹明弟,王文.綠色債券發展前景[J].中國金融,2015(10):14-16.
[12]馬勇,李美儀.中國碳交易市場的規模、結構與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市場研究,2023(4):99-112.
[13]程郁泰,肖紅葉.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政策的經濟與減排效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3,38(7):61-74.
[14]陳驍,張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國際經驗、中國特色與政策建議[J].上海金融,2022(9):22-33.
[15]Zhang Y J.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mechanism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nergy Issues,2016,39(1/2),89.
[16]孫秋楓,年綜潛.“雙碳”愿景下的綠色金融實踐與體系建設[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71-79.
[17]柳勝星.“雙碳”目標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服務水平研究[J].時代金融,2022(6):48-50.
[18]張葉東.“雙碳”目標背景下碳金融制度建設:現狀、問題與建議[J].南方金融,2021(11):65-74.
[19]張科,熊子怡,黃細嘉.綠色債券、碳減排效應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財經研究,2023,49(6):64-78.
[20]宋曉玲,孔垂銘.中國碳交易市場對地區經濟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8(9):98-108.
[21]徐政,江小鵬.綠色金融支持碳中和:現狀、機理與路徑[J].學術交流,2021(10):78-87.
[22]柴宏蕊,趙銳,方云龍.“雙碳”背景下的綠色債券發行與“綠色”激勵效應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3,38(9):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