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陳夙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4年1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和顛覆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向,對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助力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浙江省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航天航空、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但對照國內外先進地區,金華市乃至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發展仍面臨著產業整體規模偏小、能級不高,各地區產業布局較分散、產業鏈未得到有效延伸且存在“同質化”的問題,高端人才匱乏、產業整體技術創新水平不高等諸多挑戰。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向縱深推進,發展未來產業時不我待、刻不容緩,是不容錯過的戰略機遇,是打造先發優勢、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因地制宜,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以“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為引領,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一批重量級未來產業,構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未來產業發展格局,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未來產業高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新質生產力。
增強戰略的前瞻性是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對尚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階段的未來產業來說,更需要前瞻性謀劃。要錨定產業無縫銜接、發揮領域優勢、穩居全國前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目標,結合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特點以及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加強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預測研判,找準未來產業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研究出臺未來產業培育發展的戰略規劃和分行業發展規劃,明確未來產業各重點領域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培育路徑、保障措施等,系統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支柱產業、核心引擎的接續更新、提質增效,構建連接傳統、面向未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未來產業發展高地。依托科創走廊、“萬畝千億”等平臺,優化調整產業招商思路,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引進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領軍型企業和龍頭項目,建立重點領域未來產業重大項目儲備庫,加大產業、科技、土地、能耗等政策協同配合,推動更多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生產基地落地運行,給予未來產業發展優先要素和服務保障,加快推動形成完整創新鏈產業鏈,促進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快速發展壯大。
風物長宜放眼量。要因地制宜找準細分賽道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圍繞未來技術產業化與重點領域未來化,探索各具特色、各顯優勢的發展路徑模式。圍繞未來產業發展方向,遴選一批在未來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培育、生態體系構建等方面具有基礎和優勢的地區和城市,謀劃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集聚區),加快形成產業更高端、資源更集聚、規模效應更顯著的未來產業集群。圍繞未來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發布并迭代更新未來產業重點場景建設清單,聚焦小切口、大場景、快應用,用好首臺(套)、創新券等激勵機制,加大底層技術跨界示范應用支持力度,以場景建設應用促進未來產業加快發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未來產業引導專項基金,推進科技產業金融深度融合,聚焦企業發展關鍵階段、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壯大等重點,加大未來產業投早投小力度,定向支持重大產業化項目和規模化應用項目,支持未來產業初創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國內外領先的行業龍頭企業,形成未來產業“先行者優勢”。
發展未來產業,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搶占前沿領域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要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資源一體化配置,以“雙一流196 工程”建設等為契機,調整優化高校學科設置,加快完善面向未來產業的基礎學科建設,探索設立未來產業人才實訓基地等載體,推動形成教科人一體、科產教融合的未來產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人才培養無縫銜接、集約高效。以科創走廊融合式發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加大國家級、省級重大科創平臺、大科學裝置等國內外頂尖、世界一流的研發平臺建設,完善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體系,形成對未來產業發展基礎性、原創性、引領性研究的有力平臺支撐。加快未來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建設未來產業博士后工作站(流動站)、創新創業基地和科研平臺,以開放、包容、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鼓勵吸引國內外高精尖人才、領軍型團隊,形成對未來產業人才的強大虹吸效應,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最廣泛有力的智力支持。
培育未來產業,恰如把一粒種子培育成一棵參天大樹,良好的創新生態就是適宜的“溫光水氣”。要加強創新聯合體建設,支持重點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牽頭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和跨學科融合創新,推動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聯合攻關,建立深度融合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和開放式創新網絡,構建完善未來產業成果產出體系。聚焦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方向,依托龍頭企業、國內外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資源優勢,加強創新概念驗證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構建成果供給、概念驗證、技術交易、小試中試、規模化生產等全鏈條成果轉化體系,加快未來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落地見效。深入實施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營造公正透明法治環境,建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改革創新未來產業監管,建強科技創新、知識產權等公共服務平臺,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基礎制度,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