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藍
“認同XX的朋友請互刪”。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了很多類似言論,每次看到時都心里一驚。如果這些信息是某個“點贊之交”發的倒還好,但如果說這句話的是親近的家人、朋友,恐怕就不那么讓人好受了。
和親近的人發生價值觀沖突會讓人感到,原來自以為熟悉的那個人竟然有這樣的一面,原來與我們在網上激情對罵的“他們”就在身邊。你可能還會感到自己重要的一部分被反駁、否定,甚至很難再信任他們。2019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獨立報》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0人中就有一人因為脫歐與家人爭吵甚至斷絕關系,約12人中就有一人因此和朋友反目。
要因為價值觀分歧而放棄一段重要的關系嗎?
實際上,研究證明,社交網絡會讓人輸出更多不理性的信息。人們天然傾向于關注那些會引發恐懼、憤怒、悲傷等消極情緒的信息,這樣的傾向刻在我們的本能當中,因為避免危險對生存至關重要。此外,隔著網絡,信息本身也容易被曲解。所以,當你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親朋好友發表了迷惑言論,請記住:這時候你無法判斷他真實的情緒狀態,你看到的只是人類復雜情緒瞬間的一個切片。
人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的影響,一個人在網絡上討論某個抽象概念的時候這么說,不代表他真的是這么想,更不代表他在實際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會這么做。那些令人血壓升高的言論,有很多可能只是跟風發言。
那么,遇見意見不同的親友,該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試圖在觀點矛盾的問題上說服對方,更不要攻擊對方,否則很可能“贏了吵架,輸了關系”。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身經歷的產物。在這個意義上,否定一個人的觀念,可能意味著否認他的經歷、感受和生活方式。承認自己的感受,堅守自己的立場,同時承認別人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想法可能與你不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多地關注彼此的共同點和聯系。如果可以在友好的氛圍下進行討論,你們可以展開聊聊自己的觀點,或許最終會找到一些共通之處,哪怕最終結論是“我們都同意我們無法達成共識”,也是達成了一種新的共識。
當然,你也可以先放下分歧,更多地關注你們之間的共同點。如果你感到談話開始變得不友好,讓你感到不舒服,可以借助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以不冒犯對方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轉移話題。這是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一套溝通方法,它包含4個要素:觀察——不帶評判地描述對方的行為;感受——覺察對方的行為使你產生了怎樣的感受,將其表達出來;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請求——告訴對方你希望他做什么。
例如,你可以這么說:“我發現我們一聊這個話題就會吵起來(觀察),這讓我感到很難過(感受)。我希望和你一起度過的時光是快樂的(需要),我們可以談點別的嗎(請求)?”
總而言之,既然對方是對你重要的人,你們一定分享了某些共同的東西,比如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興趣,或者在其他話題上的一致意見。因為親近之人的存在,我們感到回憶有了備份,未來有所期待,奶茶第二杯半價有人同享,深夜回家時有人留一盞燈。雖然互聯網為我們展現了更廣闊的世界,但陪伴我們體驗美好或穿越風浪的,終歸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說的那樣,愛具體的人。
(摘自微信公眾號“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