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森林
關鍵詞:明代江南;工匠坐藝;造物活動;形式性質
摘 要:作為供需鏈和市場融合的產物,匠人應雇主邀約的登堂坐藝是明中江南“以銀代賑”匠籍役革后的普遍現象。在梳理坐藝渠道、技能、物別,時間、品質、性質,雇主和匠人,觀念和認知等概念的基礎上,辨析雇、傭各方的訴求,以及工具性知識運用的底色。坐藝,一方面在深化造物內涵中推進了社會群體交流、擴大了品牌效應,另一方面以治生為導向的邏輯,運用傳統實用觀和實踐體系,蘊涵著中西造物演化的路徑差異。
中圖分類號:F1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4)02-0041-11
Door-to-door Service:Craftsman's Making Activities in Jiangna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LIU Senlin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Key words:Jiangnan in the Ming dynasty;craftsman;making activities;form and nature
Abstract:As a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chain and the market,it wa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fter the craftsmanship reform of the Ming dynasty that craftsmen were invited by their employers to provide services door to door. Based on sorting out the ways,skills,objects,time,quality,nature,employers and craftsmen,perceptions and cognition of door-to-door service,the article identifies the claims of employers and employees,and the underpinnings of the use of instrumental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this initiative has expanded the brand effect in advancing the exchange of social groups in Jiangnan. On the other hand,it shows the value system driven by pragmatic concepts,the causal logic oriented to making a living,and reveal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volution path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reations in early modern times.
明成化、弘治、嘉靖年間對匠籍實施“以銀代賑”新政策后,蠲減匠役的手工業者紛紛面向社會鬻技立身,“百工雜作奔走衣食者尤眾”。1時值江南地區雇傭勞動社會基礎和市場前提形成之際,為應對官營手工業系統員額流失、產能下滑趨勢,政府、機構、企業持續招募匠人補厥。2坐藝,廣義上包括蓄置家庭戲班的“家樂”“聲伎”,延致塾師的“授徒”“坐館”等,以及“農無田者為人傭耕曰長工,農月暫農者曰忙工”;3狹義是指手工藝匠人應雇主之邀登堂施技,進行造物、定制、維護、修葺等技術服務,像永樂昆山鄭有林雇匠建祠、4嘉靖徽商“大募工治鐵冶”,5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致仕后欲用解氏購得的花楠木做幾案,1制作家具需要物色木工上門制作,就像徐光啟說龍骨車構造“關楗頗多,必用木匠”,2意思是制造腳踏人力水車應選擇專司此業的木匠。嘉靖間景德鎮造瓷業“聚傭至萬余人”,3坐藝之伙可窺一斑。用明人的話說就是“江浙閩三處,人稠地狹”,故“身不有技則口不糊,足不出外則技不售”。4長期以來,國內學人鮮少討論坐藝,海外卻頗多關注,以下不妨迻錄數條:一是17世紀多明我會的克路士說中國“各種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由于人口無數……金匠、銀匠、銅匠、鐵匠和其他各行各業,既多又完備”;5二是漢學家卜正明援引《格古要論》將其延伸為,“假如你想要得到一件鑲嵌螺鈿的油漆家具,他建議你親自監視工匠在自己家里打做,這樣才能確保貨真價實”;6三是英國學者從通俗小說《醒世姻緣傳》中拈出施技的員額及效率,“一個專門的棺材制造作坊有8名工匠,可以在半天時間內就可以按照貴婦人的要求完成一副棺材”。7四是專注明代物質文化史和視覺藝術的柯律格,他注意到缺乏資本的奢侈品行業的工匠“通常要住到主顧家中,根據其所提供的昂貴的材料,在主顧家中完成創作”,認為其特征是以犧牲實學為代價,導致對“自私的審美愉悅之物的過度關注”,并從案例中凝練出“士紳的消費模式及其所參與的當時的享樂之物的物質文化,并非明代歷史的次要領域,而是轉型時期發生在社會層面的關鍵的話語領域之一”的判斷。8
我們知道,具體而翔實的細節、數據是復原歷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坐藝歷史源遠流長,僅元代而論,《農書》中“命匠創活字,二年而工畢”9就是一例。明代器物、制作、工藝技術、技道觀念等文化遺產不少在坐藝中形成。錢穀、張復應王世貞之邀繪制《水程圖》,旨在紀念其在萬歷二年經大運河北上的宦旅行程;嘉靖蘇州人目睹獅子林從“林徑幽僻”到“頹垣敗屋”之相,遂從友人處補摹沈周臨前人《獅子林圖》、補錄陸深跋語,通過圖文留存和文脈的延續,以臻“聊存吳中故事云耳”10的文化積累,為今人理解江南社會精英的文化創造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線索。坐藝涉及生產、加工、制造、商業、服務、文化、傳媒、娛樂、休閑等行業,同臨攤、鋪行、工場等生產形式一道,建構了明代江南手工業者多樣性和層次化的逞技矩陣。認識其生產方式、特征、性質、細節和數據有裨于理解明代市場需求、消費流通中手工業生產品種的變化,有助于認識應用型技術實踐的演進歷程。雖然,書寫是知識羅盤上的日常基礎,但匠人口手相沿、心印手熟的傳承和治生方式,未必具備記敘的能力。逡巡明代坐藝的史料,雖零散且模糊駁雜,但可窺見坐藝庶幾為物質文化史的缺環。本文以明代為經,江南作緯,在文獻鉤沉中分析坐藝的途徑、技能和物別、雇主和匠人互動合作的樣態,在治生導向、工具性技能運用中仿古多于創新、作贗多于創造的現象,增進對文化生態的了解和中西造物演化路徑、動因的認識,窺探造物繁盛和衰微共生的底色。
一、匠人坐藝的渠道與技能
坐藝的渠道大抵不出毛遂自薦、熟人舉薦、中人介紹、慕名邀約四種。對連續性吆喝的自薦型來說,拉長的語調、抑揚頓挫語速的核心在于扼要說明服務內容,像木作中木作和桶作區別、范圍和邊界,前者即木器制作,后者有方、圓鑿之別,圓鑿專指提桶、腳桶、馬桶、水盆等桶盆,這需要通過不同吆喝體現出來。吆喝傳播力臻廣而告知的功效,氤氳著生活煙火氣的脫口秀與聚居里巷的氣息同生共振。坐藝服務的對象決定了串街走巷攬活的特征和必要性,以制作、修補為主體的服務內容涵蓋日常生活用品的修門補窗、搭棚髹漆、箍桶削盆、裁衣縫裳、穿棕棚床、銼刀修鉗、鋦瓷補鍋、木作桶作、彈棉花、打炭和修銅器等事項。在血緣、親緣、地緣、業緣或學緣編織的社會網絡的熟人推薦,稔熟雇主嗜好或匠人之長,如文徵明刻石屬意章簡甫,祝允明、陳淳、王寵等友朋、弟子也篤信唯有其鐵筆能傳己法書的精微和神韻,1人贊其刻“模勒既精,氈蠟尤妙,為有明一代刻帖第一”。2其子文彭1557年也向項元汴推薦裱褙匠。3中人介紹。昔時杭州經營多仰給中人,4蘇州城負郭“牙儈輳集”,5將黎明時等候雇主、以日結賬的臨時工稱作“叫早”,“以便延喚”6指中人在約定時間、地點召集后分派至各個工場。慕名邀約像王世貞家多珍秘,特延裝裱名手強百川為座上賓,7陽羨吳氏邀請制壺名家時大彬至朱萼堂坐藝、張岱二叔聯芳職清江浦(今淮安)時專聘李仲芳制壺等。此類匠人洵為聲譽卓著的名手,雇主大多非富即貴。
考察匠人的技能層次,蓋有新手、熟練工、外人、名匠之異。新手屬于技藝未鳴的習藝者,需要引導和實訓。常熟毛晉雇傭數百名童仆和饑民,經習藝、實訓環節后分司抄書和刻字。熟練工就不同了,雇主不但一個月前就禮聘“生造刻畫者”,而且“雖匹錦數十金不惜也”。前因是紹興楓橋鎮每年九月舉辦迎臺閣的重頭戲是“一冠一履,主人全副精神在焉”的主角胡梿,故“必酷肖”。8在因物而異的層次界分中,版刻刷印匠“手中終日和煙煤。盆內常時調墨汁”;篾匠“膝上費消刮,手內用纏扎”;鏇匠“軟硬刀頭見,纖毫眼內趕”;機匠“雙臀坐不安,兩腳登不辦”;燒丹“泥盆里走了珠砂片,火爐里不見花銀面”;裁縫“能比對回肩倒袖,慣縫連細縠輕裘”9等,其耗時短、耐用性強的特征庶與熟練工同義。外人,外域匠人,或曾在外習技者,前者如西域蔣少川“向游項子京門下,修古琴破硯鼎彝之屑,泯然無痕”;10后者像嘉、萬間被倭寇掠虜至日本的浙江潘氏曾在日本習技十年,鑿嵌金銀倭花樣式精湛。昔時名匠麇集于專業分工、市場競爭和消費旺盛的南京、蘇州、杭州、松江等權力中心和工商城市,“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圖匣、香盒、扇墜、簪鈕之類”;11杭州諸園亭唯陸匠構洪家最盛,其作“絕有天巧,號陸疊山”。12
日常生活用品制作和修葺量大面廣,物別駁雜,曾任九江府推官的嘉興人李日華于1598年夏雇聘江西髹工執役13、嘉靖無錫富紳雇吳縣木工沈仁坐藝14等,不一而足。所謂“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指的是對破損的碗碟杯盤類瓷器進行修復的工藝手段。在粗、細活中,前者鋦補日用陶瓷,如“陶冶器憑伊補輳”的釘缸;15后者修復古瓷的工藝歷經接茬摸縫、繩索固定、點位記號、金鉆打孔、鍛制鋦釘、鑲制鋦釘、打磨拋光、修飾整飭流程,涉及嵌補、嵌口、包邊、包嘴、鑲包、修飾、包鋦等技術。織作服飾方面,既有松江包蒙泉召工制衣,1也有杭人購機雇工織作暢銷的商品,以致商賈“常滿戶外”;2彼時吳錦不僅用于服飾,而且也用于“五色眩耀”的“海馬、云鶴、寶相花、方勝之類”3。1447年唐王奏其子婚期在即,“欲令人往江南出產去處,用價兩平收買回府應用”。4收買物品即為“紵紗絲羅”。說明不唯皇室內廷,宗蕃貴戚的生活用品也以江南為首選。
明中葉以降江南商業繁榮和價值多元形成的市民意識和物質文化消費,在崇奢黜儉之風裹卷中的市場需求奠定了坐藝的社會基礎。對社會精英來說文具、清供、雅玩等奢侈品不啻日與周旋之物,在藻鑒、摩挲、消費、流通和使用中“不可茫然莫識其梗概也”,5如湖筆市價的浮沉。6前者內涵、外延清晰,倘若超越使用和消費的邊界則與后者無異,憨山和尚在肇慶覓得端硯舊石后“招匠依古式琢成,董思白題識”,7舊石、琢磨、名家題識的疊加凝凍著文化資本的榮耀,滿足了消費的求異心理。桑巴特的“精制”實際上就是“對產品進行普通用途的加工之外的任何再加工”,是為奢侈品的表征。8土木建筑作為社會淳樸或奢華習尚的風向標志,從明初江陰民居儉樸而“制甚狹小”、成化富者“僭侔公室”,9到嘉靖松江紳富“朱門華屋,峻宇雕墻”,10鳩材庇工不息。南都仕宦列數廬舍從節儉到奢侈的演化,“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間客廳費千金者,金碧輝煌,高聳過倍,往往重檐獸脊如官衙然,園囿僭擬公侯”,這些鍾事增華的藻飾事項離不開各類坐藝。11小令勾勒了補瓦工生靈活現的畫像,“東家壁上恰涂交,西舍瓦廳初甕了。南鄰屋宇重修造,弄泥漿直到老”,還有搭材工的“篾?兒緊扎,木植兒巧搭”。12一般而言,裝修和陳設較土木工程煥新的復數率和頻率更高,廳堂陳設的家具儼然門第的象征。嘉靖時浦東高橋沈氏掘得鐵力木船后,族人遂召上海木工改制家具,“凡得七星桌二十三只”;13盡管園林的實用性遠遜房屋、裝修、家具,但江南疊山理水風尚日熾,文徵明于1508年冬整飭齋前小山,由“家兄招工治之,剪薙一新”;14王世貞在居第、園林二項中優先抉擇后者的理由是,前者“不能適吾耳目”。15以上也表明,匠人坐藝以個體性獻技行為立身之本,數十萬計人群的謀食治身已然成為市場供需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和應用場景。
二、坐藝的計價
逡巡計時、計件、年值、承包、物別、技能等多種計價方式,匠人坐藝獲取報酬的依據主要建立在時間、繁難、技能、品質四個維度上。
時間是描述工作的主要指標。耗時既取決于物別、數量,又攸關工藝、技能。建筑、園林、造船、藻飾、家具、漆髹、琢玉、剞劂、刻石、拓印、茗壺、裝裱等物別耗時較長,昔時刻書“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驟精”。16“驟精”端賴高技刻工和耗時。馮氏1590年改建油局橋新居“自春徂秋,半歲始成”,治身觀中“儉歲舉事”本著耗貲儉省原則,土木僅“十數工”。與前不同的是從1603年仲春始營構杭州孤山的青巖居、晚研堂、慧業庵和快雪堂,迄1604年夏杪之頃始告竣;1潘氏因上海豫園“經營數稔”,竟致“家業為虛”;2有人經營園苑長達三年,以致“摸索床頭金盡”、“橐中如洗”;3還有匠人耗費2年“窮工極巧”造燈10架,受贈人以“十不當一”的50金4作賚贈之答酬。可見權衡耗時的必要性和按工計酬的合理性,也體現了耗時同報酬之間的正相關。5
繁難是把握和觀察勞作的重要指標。繁,復雜性;難,技術系數。像箍桶、彈棉花、打炭、刷印、磨鏡、鋸板、補缸等材料普通、工藝單純的垂直性類別,匠人獨自可承攬全部活汁,如箍桶“盛水無漿無滲漏,擔斤兩不疏失”6指的是經鋸、劈、刨、鉆、鑿、銼、錘等工藝手段制作完成的水桶符合質量、標準和底線。倘同萃集大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漆作、雕作、堆灰作、彩畫作等數十類工種的大型民居、祠堂、寺廟、園林等比較,則不可同語——后者除規模大、耗時長和經驗積累外,還涉及匠別、品類、擘畫、交叉作業、工種銜接、資源協調、材料統籌、進度控制等橫向協作的多種變量因素,其繁、難非他類能頡頏;徽州海陽蓀園“計地八畝有奇,計緡千金有奇”,7而嚴世蕃獲罪由來之一就是治第役眾達四千。8僅此而言,計酬又非僅止于單純員額和靜態件數,抑或單一工時、材料耗費計算。
技能高低是質量保障的前提。建筑、園林、船艘、水車、金銀、琢玉、家具、漆器、瓷器、茗壺、裝裱、折扇等項專業性強,工序煩冗,技藝考究,宋應星在談到景德鎮瓷器燒制時稱,其工序歷選料、燒釉、研磨、調畫水、裝匣、舉火、煅燒、止火等環節,“共計一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細也”;9在各顯機杼的銀活中,舉凡鎪、掐、焊、鑲、鍛、錘、鏨、戧、鋦、鏤、銼諸般工藝,均需妙工精微視之;雕版印刷的質量等差在于本、刻、紙、裝、刷、緩急、有無七個環節;10裱褙,既應具補天之手、貫虱之晴、靈惠虛和、年力甫壯之長,也要心細如發、工序儼然,經洗、揭、補、襯邊、小托、全、式、鑲攢十余道工序方得始終。所謂“書畫高值者,裝善則可倍值”,11大概就是名家之作等同于高附加值之意。如此看來,周廷策被江南富室延作假山“每日束修一金”12的厚貲,蘊含著品質保障的背書,也是“厚遺儀幣”骎骎為常態的內在邏輯。
品質乃器物的試金石,也是質量躍升的目標。王世貞臚列江南名匠名物的品質對應“皆比常價再倍”;13袁宏道概括名壺為“器實精良,他工不及”;14張岱用形象化的名家砂罐和錫注價五六金、物與價輕重相等揭示了“品第”的表征——“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15不過,品質既非所有雇主的訴求,也關涉時間、繁難、技能、酬金、新異,指標愈多,貲費愈昂。因為品質約等于精良,具有范式意義、標準或“他工不及”的價值,需要同雇主、匠人的訴求、預期一致,須同社會精英構成的話語裁判群體的審美趣味相契合,比如構園既要循規蹈矩,更要具有自主性的創造、富有胸有丘壑“逾矩”的文化內涵和技術創新。
與勞動密集型屬性中生活用品類的重復性、消耗性不同的是,土木建筑工程中萌發的合伙承包型是一種新型的坐藝形式,主事者經驗豐富,“要包工不講錢。圖攬主先呈樣。藝業果高強。行次盡伏降。朽爛能脫換。堦基慣打量。豎起了前堂。缺少料才開賬”。1說明匠主熟諳雇主心理,溝通中講究策略,推廣流程明晰:先呈效果圖以觀大概、增強預期,再小試牛刀以現高技,進而提出兩種選項:常規分別雇工做法的缺陷在于工種銜接不順、整體效果差強人意。由綜合型團隊承包在時間、材料、員額、總價方面的優長是統籌合理、高效——若分工,則前堂柱架豎立后“交底”:倘缺料待工約等于雇主損失,孰輕孰重還須三思。顯然,團隊方訴求的焦點在于項目垂直度的橫向整合,以裨利益最大化;對雇主來說,承包雖累貲但工期緊湊,且能物盡其用。以上不難看到,團隊協作的承包制方式以生產規模、分工有序的優勢跨越了自然經濟模式的桎梏,呈現出以資本效益為導向的生產特征和性質。
坐藝受制于綱紀禮制的約束。國家制度是統治階層試圖創設理想社會、倫理秩序的物化形態和政治條件,是遏制沖擊社會等第觀、價值觀和社會倫理秩序現象的底線。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盞銀,余皆瓷、漆。木器不許用朱紅及抹金、描金,雕琢龍鳳文,并金色硃漆”;又申明“官民人等,不許僭用金酒爵,其椅、卓木器之類,亦不許用硃紅金飾”;21521年奏準“其商賈、技藝之家器皿不許用銀”,“凡造器用之物不牢固、真實,及絹布之屬,紕薄短狹而賣者,各笞五十”。3弘治朝禮部品官疏言慎重“名器”,擔憂“靡麗奢侈,彼此相尚”危害,直言匠者“任意制造,殊為畏禪”的推力,4萬歷初吏部尚書援引《禮》說道,“‘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自非主持世道者申令甲之條,宣畫一字規,正軍服器用之等,別食用吉兇之宜,何以定民心志乎?”或將奢侈化與政治興衰聯系起來,有人獻陳友諒鏤金床于太祖,后者斥工巧之窮奢極欲,作者援引此“軼事”隱喻目下改易了太祖的先志,在“服食器用月異而歲不同” 5的比對中抨擊奢靡風尚的弊端。基于教化守正、恭行節儉立場,在國家經濟層面生發的眾生相中,耗財最尤的貴臣大家“爭為侈靡,眾庶仿效,沿襲成風,服食器用逾僭凌逼”,自然會受到抨擊。6由此可知,遵守禮制、遏制踰制同僭越侵權、制贗沖動的博弈暗潮洶涌;晚明國家權力、制度等強制性綱紀趨于漫漶,上好下興的尚奢靡風氣迎合了市場需求的坐藝,暗含著社會規范、倫理秩序崩壞的危機。正如萬歷人所指出的,壞世教者既非宦官宮妾、農工商賈、衙門市井也非夷狄,而是“勢”之必然。7
三、匠人與雇主間相互訴求的多元化
萬歷朝刑部尚書李時達等人于十六年(1588)題申的明律例未盡條款中稱,六事之一的奴婢、官民之家,“凡倩工作之人,立有文券,議有年限者,以雇工論。只是短雇受值不多者,以凡人論”。8這是說短時雇工、金額有限的坐藝活動庶可忽略。雇、傭關系以具有約束性的契約或約定為憑,俟物、量、質、功、價五要素商洽無異即告生效。檢視雇主的訴求、趣味和貲力,約可概括為以下六端:
(1)相知型。錢謙益、吳偉業同坐藝數十年的松江造園家張漣言行相合,“東南名園,大抵多為所物色”,“群公交書走幣,歲無慮數十家”,坐藝達半個世紀,每回“必數月”。9(2)內行型。項元汴好延匠按己意制器,招擅銅爐的張鳴歧于城中;10趙琦美熟稔版刻,“脈望樓”家刻字大行寬為坊刻難及。11(3)友好型。李日華因舊第毀而鳩工整飭,與平素輕視“登壟之跂、夏畦之勞”不同的是,俟目睹泥瓦木工憊累勞作后遂“數日皆與匠氏量審繩墨,圬者較度高卑豐褊”。1(4)功利型。徐氏既無商業意識和契約規束,也不體恤匠人,因好時壺“延致家塾”,并“強大彬作泥牛為戲”;2江陰胡氏欲構園,先令畫士做出外青山樓外樓圖,“然后命匠照圖營建”。3(5)恣意型。吳中伯仲三人雖俱高第,然嘲諷戲謔匠者不息;4張岱堂弟罔顧奪人所好的忌憚,以30金攫得璞石后“命硯伯制一天硯”,殊不知汪乃琢硯高手;因恨石壁無苔鮮遂讓善畫人“以筆皴之”,結果“雨過湮沒”;5嘉興人“性喜自遂”,“好精華書室器具”,室內流行器用眾多。書齋不到一二年,看著厭倦遂拆掉重建。家中木工、漆工、金工、土工,時常不絕。6還有致力“極意修飾”、“竭其物力”欲與“縉紳先生競勝”的富商俗吏。7(6)慳吝型。有云“小人度量忒經紀。俏地把房兒蓋起”;“單愛他價錢省儉工少。那里管造作平常手段低。”作者用“五煞”刻畫了雇主不惜降低房屋基本配置和安全性,也不放棄毫末必儉的陋習:一煞“一堵墻頂住門,三間房靠定壁”,二煞“鉆了眼才買釘,數了人才下米”,最終恰如“尾聲”所說“今年個倒了東,明年個壞了西”。8慳吝既是雇主秉性宿習的顯現,也凸顯了其戒備匠人的心理和觀念。
反之,從匠人維度觀其訴求,除吆喝謀食者、技聲未鳴者或“胡然獨補鍋,術微亦自食”的補禍匠9等日常生活類別外,致力文化奢侈品的良匠不僅訴求明確、貲費騰昂,而且保有議價權。吳中名匠賀四坐藝烏程縣烏鎮王濟處“工作鮮而湎于酒”,時間、施藝“輕重緩急”的進度掌控己手,心定氣緩。崇德(今桐鄉市)葉氏力邀賀至其處坐藝,賀經仔細揣度和比較王、葉雇傭的性價比,得出“計之葉當不得如王優游”的結論,遂以“而力不足以副意”的托詞,提出須攜徒工小賀共往,即以二人計、由己行使定價權;10還有徽州汪景淳在南京得王羲之真跡,裝潢右軍法書茲事體大,于是汪雇主“張筵下拜授裝”,“厚遺儀幣”于名匠湯氏,湯遂凝神聚氣,慢工細活,“功約五旬”11始告竣。
坐藝匠人群體龐大,品質、操守不一,技藝良莠不齊,其行為大約由以下類別構成:(1)流氓型的欺詐類。因報酬糾紛而訴訟官府的崔鐄,曾以“稅金五百兩”預支熔工,孰料劣匠“欺其無券而負焉”,最終竟導致崔“廢產以償”。12(2)以次充好的魚目混珠類。有云漆匠“費麻布十余丈,說描金海外傳,誇剔墨云南樣。手段果平常,滿口自夸強,假料充真料。鮮光賴退光”;也有“麋皮當麂皮,夏季捱秋季”13的皮匠。人說杭州匠人制扇以銀代金,凡假借金色者“以銀箔為質,紅花子油刷蓋,向火熏成。廣南貨物以蟬蛻殼調水描畫,向火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淺淡者,用黃礬涂染,炭木乍炙,即成赤寶色”。然經風塵淡化,一旦見火又恢復了原來面目。14(3)鬻技謀食類。吳江睞娘早慧性聰,善吟誦圖繪,工刀札。1644年兵燹之際從父母避居金牛村坐藝女紅,“賣珠以緇衣,傭繡以佐饌”;15刷印匠“鼻端久慣聞膠氣,渾身上下黑水淋漓”,旨在“靠書房覓口食”。 (4)憑技立身類。匠人秉持重復活汁認真做的原則,堅守職業操守。以解木鋸料為例:“頑木久慣抬。分板偏能解。全收銼功力。少欠松杉債。從直不從歪。依線又依畫。專辦裝修科。先當營造差兩下里分開。東一片西一塊。蓋起了房來。你不瞅我不睬。”1首句講兩匠分立桿之內外,橫向重復拉鋸。從能“分板偏能解”看,應屬里手;第四句稱欲建房構屋,應須先分解梁、柱、椽、檁等型材;第五句,解完板材后晾陰、干燥;第六句,營構畢銀貨兩訖,各不相干。可見兩位匠人不卑不亢的以技立身態度,和自信和自重。(5)恃技類。匠人精準判斷自身技術而待價而沽,藉此達到重糈的訴求。李氏得倪瓚《惠山招隱圖》后延莊希叔重裝,先行聘金十緡,“百凡豐給,以上賓待之”。2(6)德藝雙輝類。湖州馬氏耗擘畫運思之力,鐫刻墓志銘文“端勁有法度”而“孺和賞之”;挾“神活”的鄭氏,因其作“往往逼真”,塑像時由于精神衰竭,“竟以倅死”。3
雇主、匠人之間因坐藝活動生發的知識應用、實踐合作和交易交往中,多樣性的趣味和多元化的訴求呈現了互動和諧的微妙和變量:雙方都祈冀能切實履行協議、合作順利。像陳繼儒延邀蔣伯荂至府中制壺,前者為后者改其字‘敷為‘荂”;4胡正言與刻工汪楷、文徵明與章簡甫、王世貞與章藻為佳話:寓居南京的休寧中書舍人胡正言邀集名工剞劂《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不以工匠相稱”,與之“朝夕相討,十年如一日”,“諸良工技藝,亦日益加精”,迨付印時“親加校點”;5以刻石馳譽的章氏父子庭訓深厚,文徵明視前者為一代高手,后者承續乃父衣缽。6然而,坐藝絕非蒸餾水。崇禎間《沈氏農書》“逐月事宜”三月設“雇匠做車扉鶴膝”(水車)。7在10多天的制作期間,從食宿、薪酬,開料鋸切、脫水彎曲、開榫斫卯、錐鑿平木、竹木結合、組裝連接,到油漆晾干、試驗實踐和交付完成共35余工時。鑒于和睦相處不易,鄉紳抉擇的序列往往是“力勤而愿者為上,多藝而敏者次之,無能而樸者又次之,巧詐而好欺、多言而嗜懶者,斯為下矣”。把主動、力勤凌駕于多藝而敏者之上,顯示出穩定、和諧為優先的用人之道;作者以其觀察、審度和經驗如此總結道,“種田無良農,猶授職無良士”,故擇匠“全在平時”。8有人感嘆雇主、匠人間“縫合”之難點說,好事賢主欲得良工不易,后者得賢主更難,相遇、相知、互敬洵為奇跡,好比神靈在保佑、助力,“則異跡當冥冥降靈”,在“彼此意愜”中“則兩獲令終之美”。9檢視雇、匠合作的難點,前者多以購買服務的消費者自居而視匠人為依附者,從“幸有豪奢之家驅使之,役用之……而百工技能皆可致其用,以取其財”10中可見,是否能正確對待匠人的勞作價值、尊重其獨立人格,是合作愉悅的前置條件;從后者看來,前者能否秉持誠信,依量、憑質、及時支付酬金是其時刻關注的重點;而缺乏批判性反思和迷戀經驗型技藝、排斥新工藝挑戰的宿習,既是雇主詬病后者的由頭,匠人自身也易陷入妄自菲薄或自慰自足的兩端而不能自拔的困境。坐藝百工林深鳥雜,人說穿珠匠“人人口嘴輕,個個骨頭賤。最不宜引至堂前,杜微防漸理自然”;11不贊成雇、匠親密的松江人以唐代房相的琴工“依倚為非”為鏡,得出“皆能變易聽聞,簸弄是非”的結論,告誡不宜“久留于家,與之親狎”。12雖然這位前翰林孔目難脫鄙視勞作之嫌,然未必沒有防患未然之警的深意。百年后張岱推翻《陶庵夢憶》中對名匠時大彬的褒譽,改稱時壺“規格大略粗蠢,細泥精巧,皆是后人所溷”。13作者于1642、1644年兩度探親,恰壺匠李仲芳應張氏二叔延邀清江浦坐藝,張議很可能源于李說。
四、匠人坐藝的精神內涵
如果說物質文化屬于文化表層的話,心理文化暨思想思維、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審美趣味則屬于文化深層的內核。人群觀念既受心理文化的影響,也與風習難分畛域。守正的有明一代不乏永、宣時期賡續傳統的品類器形,在吸收西番蓮等伊斯蘭的圖形裝飾元素中融匯中外、不斷改良和精進,產品遠銷海外。1對循舊和創新的認知上也頗具高度,識者說所構之園山雖低,但幽邃十九在因;水華葵圃疏豁,十九在創;清晰地指出“因者易,創者難。因者襲人,創者乘天”2的高論。在明代江南經濟發展和向奢日熾之際,市場需求既多,制作益繁,工匠群體急遽擴大而蔚成氣象。由雇主、匠人合力開啟的坐藝高端定制模式蘊含著個性化、實驗性和前沿性因子,催生了漆器、家具、建筑、園林、茗壺、書籍、圖箋、文具等領域享譽海內的哲匠高手,名匠名品溢出效應凸顯;士、商、工諸階層的合作交流、互利共贏的模式和業態,推進了創物、造物、用物、鑒物、藏物全鏈性循環和發展。就個體而言,既有堅持造物的主體性、對制贗不以為然者,如嘉興漆匠楊成鮮明地提出若仿制、應附加“某姓名仿造”一款;3徽州漆家黃成刀法“圓滑清朗”,其剔紅“奇巧精雅”,一方漆盒價3000文,因反對以贗欺客,竟淹沒于仿制的濁流中。4也有守物的巧者像項元汴,恪守傳統,孜孜建構器物及鑒藏知識譜系,盡管練形神冶的精品大多進入靜默期,但存續著物質文化的基因密碼……由上可知,明代的工匠群體是產品器物創造的主體力量,是創新未來的有生力量。雖然人數殊少,卻支撐起繼往開來、生生不息中國品牌的矩陣偉業,其代表者像創造型哲匠薄鈺孜孜矻矻探究未知的科學和技術領域的瓶頸,以不朽的實踐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來著力研究的方向。漆匠出身后轉型為古董商的金梅南發掘出堪與大理石媲美的鎮江龍潭石,“巧思”在于獨具的慧眼和敢為天下先的膽識,5洵為化尋常為神奇的典范,堪為創造性思維和創意經濟的注腳。造園家計成把設計師作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強調“巧于因借、精于體宜”設計觀的重要性,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思想,建構了史派具備、知行合一的中國園林理論體系。
終明之世的文化徘徊于復古擬古故徑,受經濟興盛、市場繁榮利好以及囿于觀念和思維,守正創新、擬舊尚古遠非兩元對立般的單一,而是多種能量持續發力的守恒與沖擊的摩蕩。首先,社會精英群體的觀念中,蘊含古意、涵泳大道者即為良器,像褒贊漆器“不寶遠物遠人至,不貴異物用物充……品題第一號填漆,再次玻羅次剔紅”。“歐羅巴鏡遠有窺,窺月輪裹隆窪奇”。“宣廟填漆器如然,初形以琱后色填……人工化工二俱有,百年收藏長在手。”6這些凸顯出對外來制造的熟視無睹,沉湎于唯我獨尊的思維意識中。士紳固化思維和認知矛盾頻現:創物的知者既認可名匠名品的價值,又時常洩露出“賤工”的等第觀;既贊嘆技進于道,又屢稱為是小技末技;士紳閑暇時興之所至、手自操斤偶制如“人稱四絕”7的香楠木文具匣,或手制提盒、提爐、備具匣,旨在“怡養動用事宜”。8或將徽州程墨提升到歷史文化的高度,“百年以后,無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以后,無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9而在良匠名手的希冀中,念茲在茲的終級目標乃在于階層的躍升,嘉定竹刻圣手朱小松人藝皆高,邑人殷氏以“白金一鎰”購其檀香木所琢呂純陽像,然朱氏恬淡寡營,“能工于藝而有士行,能安常止足”。10坐而論道的縉紳一旦涉及具體事宜如藝蘭栽菊技術,則干脆聲明乃園丁之事。1事實上,植栽、園林也好,版刻、建筑、漆器、家具也罷,其內涵、品質、作品本體等遠非審美可以涵蓋的功能、技術和創造,借用凡勃倫的話說就是,“有閑階級對于古風崇拜的一種公認的典型的表現,不論這一典型表現是依據什么理由獲得公認的,也許最好是把它看成一個審美因素”。2
其次,在崇古同模仿共榮的風習中,蘇人周丹泉至景德鎮造器“四方競重購之”。所仿“定鼎及定器、文王鼎爐與獸面戟耳彝,皆逼真無雙。千金爭市”;3蘇州甘回之治銅爐與宣德款分毫無二;有人招募玉工龍尾觥、合巹杯“享價三千”;4抑或令錢生仿古“‘散草筆”,以漆液固頭,“定值一鐶有半”,能用年余。517世紀海外觀察者說中國“百姓是很有才能的工匠,雖然很少發明,卻能卓越地模仿他們發現的任何創造物”。6與擬古如影隨之或孿生的是制贗造假的泛濫無歸。徐氏仿銅器“精致無讓,價與古值相半”,作偽觚、觀音彌勒。在鑒藏者的視野中,仿古贗品“可補古所無”,可以“清賞”。7明代張鳴岐銅爐至清道光年間還在仿制。8無不用其極的制假手段、持續不息的仿制,以及普遍竊取知識產權的現象令利瑪竇甚為驚?。9制贗不啻為自身技藝缺乏自信的表現,不僅消耗資源和人力,而且扼殺了創新意識和創造潛能;坐藝較少重大發現和發明創造,與此難分難解。
再次,憑借商品貨幣經濟和大航海時期的供應鏈,成化至崇禎間輸入白銀高踞世界白銀產量的1/3至1/4之巨10的貿易順差,但經濟領先、市場繁榮和供需兩旺并不代表可持續性,諸如世家酒器“玉皆漢物,金必求良工”,嘉興右族款客用銀水火爐、金滴嗉11等享樂主義現象,既迷失了前行的坐標,也助長了尚奢貶儉的陋習。反觀依賴身體勞動強度和技能付出,以日常生活消費品為主的坐藝者收入低微,從事涵泳精神內涵的奢侈品制作者雖少但幣厚薪優。雕鏤匠“取利倍蓰”,織匠“幣不盈寸”,前者“累寸之華”,足當后者“終歲之織”。12這種現象或風習同社會精英贊助對象集中在刻石、雕版、園林、茗壺、銅爐等文化消費和奢侈品,形成了因果邏輯,具有高度正相關性。
坐藝的生命力在于融合,在于創新。器物的存在是意識驅動下主體行為的結果,而主體行為的驅動性質取決于觀念與思維,在經驗制造的生態文化中沒有人想到使機械制造方法標準化,“更沒有人去推算出可以制造更高效率的改型號的科學公式”。13同一時期歐洲工匠的地位則開始逐漸提高,14知識和技能領域交易的是筑炮、彈道學、造船術、航海知識、冶煉、合金加工等具有價值的知識和技術。15傳統載道于器的價值觀使得良匠沉湎于大道的憧憬中,實用主義的故徑未能因機生變,盡管在知識轉化中開啟了高端定制服務的帷幕,但知識邊界開拓乏力、知識生產和創造的影響力發而不彰;忽略對未知領域的科學原理和基礎性事物內在規律的前沿探索,同早期現代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知識轉化為物質文化突破的路徑有所不同。
五、結 語
明中以后江南地區茁壯的雇傭現象同經濟社會發展相經緯,呼應市場需求中的坐藝促成了不同階層和群體的互動交錯,映現了江南手工業生產、服務業、商業化融合的側面,實現了雇主、匠人的訴求和預期;后者由個體化行為轉向社會行為、擴大就業的應用場景中,賦予了日常文化生活中定制器物的新范式和新內涵。坐藝根植于治生導向、注重實用工具性知識運用、熟練技能的實踐活動,是熔鑄傳統造物經驗和智慧、傳承中華文明創造的基因和文化譜系的寫照;是源遠流長鬻技生命力的時代強音,盡管坐藝未必能致富,然定向支酬蠲免了生計困窘;匠人的技能、物別、報酬差異同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市場需求攸關,在雇主認可、社會認同中逐漸確立,共同推進了消費、流通、供給在創物、造物、用物、交易、藏物的全鏈性的循環效應和發展,好比當今高新園區的“孵化器”,坐藝實驗性平臺底定了四百多年來高端定制服務業的淵藪,萌檗、提升了品牌意識;建立在生產規模化、分工成熟化前提下的合伙式承包制模式,呈現出轉向效率導向、效益驅動性質的濫觴和發韌。在無從躲避的商品交易和物質文化彌漫的語境中,坐藝群體延續經驗型的生態文化,沉湎于熟能生巧的認知、踐行,在實用價值觀指引下的傳統坐藝處于仿古多于創新、作贗多于創造,以及難以實現技術突破的窘境,映現著對基礎性事物內在規律探索的匱乏和沖動的路徑邏輯和內在結果。
責任編輯:馬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