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202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經濟學教研部和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召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暨研究成果發布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李毅、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出席并致辭發言,多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一書在會上發布。
李毅指出,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要創新發展,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引。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性,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系統性,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實踐性,充分發揮這一理論對推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指導作用。希望各位專家學者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不斷深化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更好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力量。


圖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暨研究成果發布會現場。劉后柱攝
方江山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在全黨全國掀起學習貫徹熱潮。在宣傳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過程中,可以在五個方面深化理解、深入把握。一是宣傳闡釋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二是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將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高度。三是宣傳闡釋好新質生產力理論,需要堅持立統并舉、堅持因地制宜、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胸懷天下等原則。四是堅持完整準確全面宣傳闡釋好新質生產力理論。五是需要學界、政界、新聞界圍繞新質生產力設置議題、聯合攻關、形成合力。人民日報將持續關注、報道、解讀新質生產力的創新研究成果,扎實做好深入宣傳闡釋。
在課題介紹及成果發布環節,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劉華新介紹了《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的選題策劃及編輯出版情況,指出本書具有政治站位高、研究成果扎實、作者團隊專業、內容有深度有廣度有創新等特點。
當前,高質量發展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進行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從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提出新質生產力以來,全國理論界掀起了研究新質生產力的熱潮,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中,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所作的有關研究獲批202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并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標志,《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一書日前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受到學界、政界、新聞界的高度關注。
據介紹,該書充分探討了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質生產力相關論述的深刻意涵,具有理論深度的同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作為廣大干部群眾學習新質生產力理論的培訓輔助教材。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形成機制、提出背景及重大意義等,該書深刻分析如何塑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型生產關系,探討新質生產力的實現路徑及面臨的機遇挑戰等多方面內容,以較簡明易懂的方式梳理了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脈絡,涵蓋內容全面。該書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維度和23個定量指標全面構建了新質生產力的評價體系,富有創新性。全書以講義形式呈現,共十講,每講既獨立成章,又相互聯系,內容深入淺出,可以為關注新質生產力的廣大干部群眾提供參考。

圖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發言。? 劉后柱攝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介紹了課題研究的進程和成果:一是成功立項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政策體系和實現路徑研究”;二是廣泛參加國家部委和學術機構召開的相關學術和政策會議,獲得很多對新質生產力有價值的深化認識;三是課題組成員在核心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四是出版《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一書。
“今天的研討會實際上是一個課題研究成果的中期論證會,也是一個匯報會。”趙振華說,他們將形成課題申報時召開研討會、課題中期召開匯報和交流會、課題結項時召開成果匯報會的三會機制,通過科研活動,力求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的“科研氛圍搞得濃濃的、科研成果搞得多多的、科研影響搞得大大的”,努力構建有中國氣派的政治經濟學。下一步,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將繼續跟進并深入學習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爭取取得更有分量的學術成果。
在嘉賓及專家發言環節,8位來自政界、學界、企業界的專家,從不同側面、以不同視角,圍繞新質生產力問題展開深入交流,提出深刻見解。“(內容)既有基本理論方面的,也有實踐層面的;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既回答了‘是什么,也回答了‘為什么和‘怎么辦。”趙振華說,這是一場高質量的學術研討會。
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五個關鍵”“新質生產力是勞動過程的現代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戰略路徑”“在實踐層面推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等方面的主題,與會專家發表了最新研究觀點——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舉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五個“創新”。一是科技創新。要有組織地開展戰略導向的原創性研究、基礎性研究,超前部署、集中攻關,加快實現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二是產業創新。重點要在“鏈圈群”三個關鍵字上做文章,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發展,形成創新生態圈,打造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等。三是發展方式創新。新質生產力應該是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生態友好的,推動發展方式創新主要就是向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四是體制機制創新。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外三對關系。五是人才工作機制創新。要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特別是要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旭表示,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觀點繼承又創造性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新質生產力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中心環節,是勞動過程的現代化。只有堅持勞動者至上、創新引領、深化改革,才能實現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因此,要高度重視勞動者,培養勞動者,保護勞動者;加快形成新型生產關系,使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良性互動;要高度重視激發全社會的首創精神,通過各種政策措施,調動一切生產要素的活力。
中國生產力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進才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三條戰略路徑:一是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做強綠色制造業,發展綠色服務業,壯大綠色能源產業,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二是以廣泛深刻的數字變革,賦能經濟發展、豐富人民生活、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三是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結合自身業務,騰訊研究院副院長王愛民介紹了企業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一些實踐。她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體現在科技創新上,也體現在幫助傳統行業煥發新彩上。她坦言,雖然騰訊在利用新技術幫助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方面開展了一些實踐,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這些實踐真正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還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推動。
從“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四個邏輯”“打通束縛科技創新的堵點卡點”“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保護企業家精神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等角度,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師代表對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從思想方向的引領,方法論的運用,生產力的迭代、聚焦、升級,到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改革和結構演進,通過四條邏輯主線匯集到一條新的發展的主賽道——新質生產力,由此來引領下一步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經濟學教研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李鵬教授從明確將習近平經濟思想作為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基本方法論、我國現代生產力十年間經歷了迅速從量變到質變的方向性提升、現代生產關系在現階段如何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等四方面介紹了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四重邏輯。

圖為嘉賓發言。左上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舉,右上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旭,左下為中國生產力學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王進才,右下為騰訊研究院副院長王愛民。劉后柱攝

圖為專家發言。左上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李鵬,右上為企業經濟與管理教研室主任徐杰,左下為財政金融教研室主任郭威,右下為產業經濟與經濟學說史教研室副主任楊振。劉后柱攝
在經濟學教研部企業經濟與管理教研室主任徐杰教授看來,我國科技創新雖然成績巨大,但問題也不少。比如,科技領域競爭力不足,在關鍵核心技術上亟待突破,基礎研究支撐不足;科研人才數量多,但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人才偏少;科技管理流程復雜;科技成果轉化難;產學研合作存在諸多障礙等。為此,她建議:激發科技創新的多元驅動力,把政府、市場、社會和平臺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針對性地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科技創新要堅持長期主義。
經濟學教研部財政金融教研室主任郭威教授從結構性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國金融業面臨的三方面失衡:一是主體結構失衡,二是方式結構失衡,三是期限結構失衡。他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形成與之相對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就要求進一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重要的解決途徑是建設一個強大的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體系,使之能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激勵式的融資。同時,資本市場要有進有出,一方面嚴把上市入口關,另一方面健全退市機制。
經濟學教研部產業經濟與經濟學說史教研室副主任楊振教授從保護企業家精神的角度,暢談了他對形成新質生產力有關問題的看法。通過分享企業家在產業轉型發展中面臨的困惑,以及應對各種挑戰時所表現出的優秀企業家精神,楊振得出兩點啟示:一是形成創新主導的新質生產力,要更加重視尊重市場規律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二是對于產業經濟屬性的劃分,要盡可能減少一些人為認定性判斷。特別是要避免把生產力和產業“直接掛鉤”,認為“某些產業屬于新質生產力、某些產業屬于傳統生產力”,這類對產業屬性的人為誤判會限制企業家精神的發揮。楊振說:“未來的技術路線越是充滿不確定性,我們就越需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就越需要激發、保護和弘揚好企業家精神。”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主任陳曙光、副主任洪向華,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許正中分別在不同階段主持會議。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董事長謝戎彬,《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彭國華,《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總編輯武衛政,人民日報出版社總編輯丁丁,人民日報社理論部副主任張怡恬,證券時報社編委、北京工作區總編輯賈壯,人民網財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曉赫,《人民周刊》雜志社總編輯馮旭東等出席會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學習時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能源汽車傳播集團、人民論壇、中國經濟周刊、人民網財經研究院、證券時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人民周刊等多家報刊記者編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相關處室人員、經濟學教研部全體教師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