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昊翔
對同一人物的評價在不同時期的流變,可以看出一個政黨的價值觀歷程。李大釗同志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又較早地犧牲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因此中國共產黨對他的歷史評價發起得較早,并貫穿于百年黨史的各個時期。對李大釗黨內評價的歷史梳理,將成為研究中國共產黨價值自覺歷程的一把鑰匙,對明確黨的初心使命,理解和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有重要意義。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就義后,受嚴峻的革命政治形勢影響,中國共產黨并未在北京舉行公開的紀念活動。5月8日,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署名“魏琴”在《向導》周報發表《悼李大釗同志》一文,5月16日,中共中央及中共湖北省委在漢口舉辦萬人追悼大會,時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張太雷致悼詞,指出李大釗是“代表全中國全世界一切被壓迫同胞謀利益求解放,與一切反動派和軍閥、帝國主義相反抗而死”。
1933年4月23日,停靈六年的李大釗遺體下葬萬安公墓,中共河北省委和中共北平市委以北京市民革命各團體的名義為李大釗篆刻墓碑,碑文指出,李大釗是為勞苦群眾犧牲,“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正奠定了中國反帝與土地革命勝利的基礎,給無產階級的戰士一個最有力最好的榜樣。現在中華蘇維埃和紅軍的鞏固與擴大,也正是死難同志的偉大犧牲的結果”!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之下,該墓碑與棺柩同埋地下,1983年中共中央重修李大釗烈士陵園時才重新出土。
1937年5月2日,張聞天在延安為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致開幕詞《中國共產黨蘇區代表會議的任務》中提及李大釗的犧牲,同年7月1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紀念會上作《十六周年的中國共產黨》主題報告,亦提及李大釗的犧牲。在這一階段,對李大釗的評價集中地由犧牲展開談。彼時的中國共產黨,正面臨作為政黨的第一個價值追問:為推翻一個舊世界,什么樣的犧牲是值得的?黨的回答是,為中華民族的斗爭、為黨的革命事業、為共產主義真理而犧牲是值得的。
1942年11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會議上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以前就有馬克思主義了,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怎么會有共產黨呢?事實上,那時候李大釗他們就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黨關注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其背后的歷史脈絡是,黨在關心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并形成了黨的真理觀。
新文化運動時期,即便是有共產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其真理觀亦有舊式的民主主義的成分,即以國際社會的公義與和平為“公理”,這是一種無實踐內容的價值追求;王明為代表的真理觀則是以蘇聯教科書與共產國際指示為真理,這是有實踐內容但無實踐檢驗的價值標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真理觀,主張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實踐上要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否則真理的力量不能轉化為革命斗爭的力量。總結好李大釗所開啟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也就認識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尤其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革命性與科學性,這就是黨的真理觀。經過這一時期黨的總結與探索,1945年的《關于建黨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意味著黨在思想上統一并走向成熟,有了作為獨立政黨的政治自覺和價值自覺。
1981年7月1日,胡耀邦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6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將李大釗與毛澤東一同歸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代表,這一評價強調了四個含義,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性、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具體的獨立性、在實踐中的奉獻精神與犧牲、對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與鞏固的卓越貢獻。此時的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自覺進一步發展,深化了由“實事求是”這一哲學范疇開顯的“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一思想路線,在對歷史的評價中更加強調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相結合的實踐的作用,彰顯出改革開放的春風。
針對共產黨人應有怎樣的精神面貌的問題,胡喬木在1983年7月29日《對出版通俗政治理論讀物的意見》和1986年10月25日就《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第一編修改所作的談話兩次提及李大釗,指出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有一種舊社會不可能產生的新道德。這種“新道德”并不是指個人的日常倫理特質,而是一種與時代共命運的價值選擇,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共產主義道路上前赴后繼,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和價值追求,即摧毀那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這種價值追求,與資本主義社會及資產階級政黨的“自由化”追求是大不相同的。
1989年是李大釗誕辰100周年,對李大釗的黨內的總評價在李大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基本固定下來,即“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李大釗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江澤民的講話重點談了四個問題,即堅持社會主義并發展完善馬克思主義、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思想理論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四個方面。也正是從這次講話起,黨中央在與青年特別是高校學生交流時,往往引用和發揚李大釗的《青春》一文。
1999年,在《李大釗文集》出版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胡錦濤作了講話。與1989年講話相比,世紀之交的這次講話的創新發展在于使用了“理想信念”這一新表述來指代對黨的指導思想的不斷學習和對黨的事業的堅定信仰,并把黨的建設的思想從思想理論建設進一步細化到黨員個人的政治修養,提出防范腐朽思想侵蝕的問題,彰顯了價值自覺的中國共產黨在面臨時代風險挑戰時的韌性與內生動力。
2005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新時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專題報告會中以李大釗為榜樣,要求全黨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同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撰文同樣提出以李大釗作為榜樣,提出要見賢思齊,以實際行動樹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兩篇著述分別從信念與行動的角度以李大釗為榜樣對共產黨員如何保持先進性提出見解,形成了客觀規律—理想信念—實際行動的三位一體,共產黨員要真懂真信真行動,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自覺完成了從觀點到理論到行動的總體貫徹。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一重大時代背景下,黨對李大釗的總體評價沒有變,并以李大釗為榜樣向全黨提出新的要求與號召。
2019年,王滬寧在紀念李大釗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為李大釗給出新的精神評價,即“信仰堅定、對黨忠誠;堅守初心、為民造福;勇于擔當、敢為人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品德高尚”。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一系列重要表述,恰恰是黨在百年之際對歷史的反思與總結,以“不忘初心”的方式“永葆青春”。“不忘初心”本身亦是價值自覺了的黨在新時期提出的新的價值觀,是基于百年黨史的整體總結而提出的。因此,包括李大釗精神在內的“偉大建黨精神”,不僅是黨的歷史總結,更是前進號角。
在百年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逐步完成價值自覺并占據歷史主動。我們相信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理想社會符合客觀歷史規律,并在具體實踐中能動地運用客觀規律追求理想社會,為此我們不斷斗爭,甘愿奉獻與犧牲。理想與真理通過實踐在歷史意義上緊密結合,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與行動切合了馬克思的原意:“唯一的科學是歷史科學。”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