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秋



毛澤東畢生的追求:一是把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建設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二是把中國由貧窮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他為之奮斗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基本實現;隨后,毛澤東為實現第二個戰略目標繼續進行著艱辛探索。盡管毛澤東時代只提出過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理論務虛會上將其稱之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直至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百年大會和第三個歷史決議中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并描繪了經過“兩個15年”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準備
開天辟地,締造新中國。新中國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篳路藍縷,奮勇開拓,僅用七年時間,便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應該如何“走自己的路”搞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立足新中國的客觀實際,一邊穩定國家政權,一邊發展建設事業;一邊學習蘇聯經驗,一邊反思其模式的弊端;一邊在艱難中探索,一邊在行進中總結,從多方面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有效路徑,初步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一是倡導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蘇聯模式”顯現弊端,毛澤東及時提出“以蘇為鑒”。他多次強調:“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后農業大國,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他把如何對待農業問題提高到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上來認識,認為如果真想發展重工業,那就要注重農業和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展,他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提出“發展工業必須與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甚至把農業放到國民經濟的首要地位,要按農輕重的次序安排經濟建設。這些思想被概括為“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成為中國式工業化道路的初步構想。從1956年起,他相繼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文章,并以此為起點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毛澤東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國情,不斷地解決新問題,賦予了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以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以過渡時期理論指導社會改革,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經濟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之后,如何在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有一系列重大課題需要解決。毛澤東遵循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對中國社會的過渡問題進行探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過渡時期理論。1953年6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的相關理論,指明了繼續前進的方向和戰略目標,黨中央對私人資本采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以及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對私營工商業者實行“團結、教育、改造”的方針,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由低級到高級逐步改造的方針等,并以主要精力實施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三是大力進行民主政治建設,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礎。新中國不僅要花大力氣進行經濟建設,而且要花大力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使人民民主權利第一次在國家的法律層面得到體現。1954年9月,第一屆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對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和人民的權利義務作了具體規定,使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向法律化、制度化方面邁進了一大步。毛澤東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嘗試,旨在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體制以及人民代表大會和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議行合一”,充分體現一切權力歸人民的原則;各級代表均由人民選舉產生,能夠集中人民的意志,有利于發揚民主和便于人民參加國家管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和優點,切實保障了各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權利。以上這些,連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執政黨建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治國理政思想,都是毛澤東探索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創造。
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主要理論貢獻
圍繞毛澤東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需要回答這條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間的關系問題。雖然二者在根本上一致,但亦有區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質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現代化領域的具體體現。它成功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優點和特色的發展之路,提供了一個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成功范例,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觀點。
其一,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新中國建立以后,毛澤東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作為頭等大事來抓。進行三大改造時,他強調社會主義改造對國家工業化而言,是“兩翼”與“主體”的關系。新中國初期開展各項政治運動,都沒有干擾和沖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各項社會改革也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進行。當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國家步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之時,他肯定了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開始考慮實現黨的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的問題。他認為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趕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一直是他思考的戰略問題。從1960~1966年前期,無論是調整農村經濟政策,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還是黨的八屆九中全會制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以及隨之而來所進行的國民經濟調整,都直接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展開。他還向全黨發出警告:如果不加快經濟發展,將有可能被“開除球籍”。這些論述所蘊含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是后來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先聲。
其二,構思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和發展戰略。毛澤東關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是由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進而發展到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在學習和宣傳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綱中,黨中央和毛澤東已提出要建成現代化的工業、農業、國防、交通運輸等目標。此后,他又將交通運輸現代化調整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形成完整的“四個現代化”概念。1956年前后他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步驟,即經濟建設要分“兩個大步驟走”:第一步用3個“五年計劃”,即15年左右的時間,打下現代工業化的基礎;第二步用10~15個五年計劃,即用50~75年的時間實現現代化,趕上和超過世界上工業發達國家。而實現的途徑,則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毛澤東關于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和發展戰略的思想,為今天我國制定經濟建設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提供了參考。
其三,以蘇為鑒,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我國在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由于照搬蘇聯模式,把“優先發展重工業”放到了壓倒一切的地位,使國民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通過對這個時期經驗教訓的反思,毛澤東認識到,不能機械地搬用外國經驗,要從自己國家的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干工業,干農業、干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他從農業大國的國情出發,提出了發展國民經濟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的情況如何,對經濟的發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他主張調整對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投資的比重,增加對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提出發展重工業與發展農業、輕工業并舉,用多發展一些農業和輕工業的辦法來發展重工業。他指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的目的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社會生產應以生產更多更好的消費資料為出發點,生產資料必須為消費資料生產服務。毛澤東關于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從實踐上說,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從理論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運用和發展,奠定了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
其四,正確處理各種關系,調動積極因素為經濟建設服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中,用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各種矛盾進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正確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方針。一是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并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他提出要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社會生產與社會需要的關系,積累和消費的關系,企業組織結構中的大、中、小關系,技術結構中的建設“現代化企業”與充分利用“舊社會遺留工業”的關系等,并通過“三線”建設調整工業布局,使之協調發展。二是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他本著“一切物質因素只有通過人的因素,才能加以開發利用”這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三是正確處理各種經濟權益關系。他認為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最核心的是經濟權益,并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縱向關系指國家、工廠和勞動者個人三者之間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要做到“國家和工廠,國家和工人,工廠和工人、國家和合作社、國家和農民、合作社和農民都必須兼顧,不能只顧一頭”。至于橫向關系,他一再強調要采取等價交換原則,正確處理工農業產品的交換關系;四是正確處理上層建筑中的各種關系。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戰略方針,不僅兼顧了當時各方面的經濟利益,糾正了農業合作化后期出現的農民砍樹、殺豬,以及“退社”風潮,而且給我們今天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某些方面而促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提供了理論前提。
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再探索
以史為鑒,才能更好地開創未來。回顧毛澤東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其艱難探索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破題之舉。他在探索中所總結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都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寶貴財富。昨日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基礎和起點,今后的探索是今天探索的繼續和發展。正如鄧小平所說:“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
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自我革命精神的黨,在理論和實踐過程中具有自我糾錯的機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央歷屆領導人正確地延續了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思路,繼續進行新探索,出現了新作為和新氣象,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中國奇跡。我們黨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命題,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9年3月,鄧小平明確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作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之后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他進一步闡釋“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此后,以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帶領全體人民不斷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先后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推進我國現代化總體布局由“三位一體”向“四位一體”再向“五位一體”轉變等重大戰略思想,豐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在創新中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對此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中央在二十大報告中描繪的“中國式現代化”,較之當年“四個現代化”的起點更高、內涵也更豐富。從性質來說,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從特色來說,這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圖景來說,構成包括“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五個方面,從而開創了一種具有東方氣質、大國氣象的新模式;從原則來說,推進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從方法論來說,推進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從文明形態來說,這是一種人類文明新形態;從終極目標來說,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總之,中國步入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人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沿著毛澤東指引的方向繼續探索,在全新高度上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豐碩成果,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黨的二十大吹響進軍中國式現代化的集結號,正式描繪了經過“兩個15年”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目標已經確定,方向已經指明,道路已經開通,我們要踔厲奮進,將藍圖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