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莞明
有人說:“夢想,不過是成功者給你熬的一碗雞湯,是虛幻的泡影。”也有人說:“夢想,會在你付諸行動后終顯真章。”有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故步自封,選擇躺平;有的人在頭破血流之后,全力以赴,繼續遠征;有的人喜歡做夢,庸庸碌碌,蹉跎歲月,終究黃粱一夢;有的人選擇追夢,腳踏實地,日積月累,終會夢想成真。
只要有夢想,哪里都是星辰大海
◎李卓爾
“我在新疆戈壁灘上服役17年,來恩施從事國防動員工作5年。”回憶起自己的軍旅生涯,陳剛果說,“作為一名軍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無論我的戰位在哪里,永遠都不會停下前進的腳步。”
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從“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骨干
2001年,陳剛果大學畢業,帶著航天報國夢應征入伍,來到甘肅酒泉的一個小鎮。
到了部隊后,陳剛果發現自己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有時連一個極其常見的技術故障都難以解決。
剛到工作站時,師父打開站里的三個柜子,里面滿滿當當都是書和圖紙。師父告訴他:“要學懂弄通這些書本上的知識,沒個十年時間可拿不下來。”從此,陳剛果白天跟著師父調試設備,晚上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經常學到深夜。
扎根戈壁的17年間,陳剛果先后參加了200多次重大試驗任務,帶領團隊攻克了10余項重大技術難題,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原總裝備部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取得發明專利1項。
2018年,作為軍兵種交流干部,陳剛果調任恩施軍分區上校處長。從大漠戈壁來到鄂西大山,從戰略支援部隊進入國防動員系統,對陳剛果而言,一切要從“零”開始。
到村寨調研走訪,提升高素質兵員征集工作
來到恩施后,“轉型”成為擺在陳剛果面前的第一道難題。過去,長期與裝備儀器打交道;現在,則需要更多地與人打交道。
湖北恩施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高校數量少,高素質兵員征集工作一直難有突破。
在2個多月的時間里,陳剛果奔走于土家苗寨的各個村落,跑了1000多公里山路,走訪了300多戶村民家庭,和100多名民兵連長談心、交流。
隨著調研的不斷深入,陳剛果了解到,山區信息相對閉塞,許多家庭對參軍的意義不甚了解;同時,也沒有摸清轄區內大學生底數,沒能充分掌握大學生入伍意愿。
問題在基層,辦法也在基層。陳剛果主動與相關部門溝通,推動軍地聯合出臺了大學生兵員征集配套激勵措施;每年定期培訓專武干部,推出一系列獎勵政策……
一套“組合拳”下來,第二年,恩施的征兵工作就打了一個“翻身仗”,躋身全省第一方陣。
“只要有夢想,哪里都是星辰大海,哪里都有璀璨星光。”作為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陳剛果的腳步從未停止……
◆解讀
追夢之路難免坎坷。大漠戈壁,黃沙漫天,如此惡劣的環境,讓多少人望而卻步,然而這些泥濘與坎坷,在陳剛果眼中,卻成了實現理想與價值的“星辰大海”。從大漠戈壁到鄂西大山,從作戰一線到國防動員系統,陳剛果始終牢記囑托,把“提高打贏能力”作為目標,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革命軍人的初心與擔當。
中國航天員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網記者 張渺 見習記者 李瑞璇
要經歷嚴格的選拔與刻苦的訓練,一位航天員才能以最好的狀態飛向浩瀚的宇宙。
在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中,航天員,這些穿行于星辰大海的勇者,擔當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需要擁有超凡的體能和心理素質,還需接受長期且嚴格的訓練,以應對太空探索中的各種挑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是在1998年成立的,當時,從1500多名優秀的飛行員中選拔出了首批14名航天員,經過5年的訓練,才有第一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盡管有各種生命保障系統,但太空是一個高真空、高輻射、高溫差的環境,航天員需要做很多訓練才能適應,同時還要學習大量的太空知識,13個門類50多門課相當于又念了一個本科。”楊利偉用“艱辛”來形容訓練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嚴格的訓練外,航天員能否“上天”還需要等待契機。
飛行乘組是根據每次飛行任務的特點需求,結合航天員隊伍選拔訓練的實際情況,按照“新老搭配”等原則進行多方面統籌評價后最終確定的。他們用漫長的等待詮釋著對航天事業的堅守與熱忱。
航天員劉旺等了14年,張曉光等了15年。等待時間最久的是鄧清明,他等了24年零10個月。
鄧清明在1998年航天員大隊成立時就已經是一名預備航天員了。那時,他離自己從小懷揣著的航天夢更近了一步。
然而,成為正式的航天員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鄧清明經歷了數不清的訓練和考核,每一次都全力以赴,卻始終沒有獲得飛天的機會。但鄧清明沒有放棄,堅持訓練,堅持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質。
終于,在2022年11月29日,鄧清明迎來了自己的飛天機會,他成為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中的一名航天員。這一年,他已經56歲,生活中也升級為一名姥爺了。
鄧清明的付出和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他的航天夢也終于成為現實。
夢想支撐著每一位航天員。劉伯明曾感嘆:“讀書上大學不僅為了生活,人生總得有點理想。”王亞平也曾說過:“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總有一天你能觸摸到它。”
◆解讀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中國的航天夢是一場全力以赴的遠征,每一個航天人的航天夢都是一場又一場全力以赴的遠程的接力。多年以后,當我們回望這段動人心魄的征途時,我們會銘記這一個又一個勇往直前的追夢身影。正是這無數默默付出的星星之火,才點亮了中國千年的飛天之夢!
夢想雖微小,堅持終盛放
◎鄧崎凡
從零基礎的留守女童到全國足球大賽冠軍,需要多長時間?重慶石柱縣三河鎮小學女子足球隊用她們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條路要走十年。
從輟學、嫁人、外出打工到考上知名大學直至成為職業球員,命運因何改變?孩子們用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多么微小的夢想,堅持就能盛放。
重慶石柱縣三河鎮小學女子足球隊的故事幾乎是個奇跡。10月29日,三河鎮小學女足在第二屆全國追風聯賽總決賽中以全勝戰績,共打進16球,僅失2球,獲得總冠軍。隊員和教練還分獲最佳射手、最佳守門員和最佳教練。
十年前,時任三河鎮小學校長的孫曉鳴“異想天開”,成立女子足球隊。孫校長費盡心思說動孩子的家長、請來“專業”的教練、建起“奢侈”的足球場,黑、瘦、小的重慶石柱縣三河鎮小學的農村留守女童們的命運從此隨著足球轉動。
如今,66名農村留守女童從大山里走出來,到重慶主城區的學校免費就讀,第一批隊員20人中19人考上同濟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知名學府,有的還作為杰出代表去到世界各地。
這是體育帶給我們的最動人的故事,也是夢想最動人的模樣。
重慶石柱縣三河鎮的孩子們是幸運的,他們遇到了孫校長這樣播種夢想、培育夢想的人,但全國還有成千上萬像他們一樣的留守兒童,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生長,他們的夢想也需要有人點亮,他們命運的齒輪也在等待一個轉動的契機。
2023年9月1日,三河鎮小學的開學典禮上,當年的小隊員秦芙蓉拿著東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對著小妹妹小弟弟們說:“有夢想,就去追。”
“有夢想,就去追”,這是多么動聽的話語。但愿每個追逐夢想的征途都不孤單,都有力量與之相伴。
◆解讀
看,那烈日下穿著膠鞋踢著足球的女童們,眼眸中閃爍著清澈的夢想;聽,那“有夢想,就去追”的質樸宣言,在巍峨的大山中不斷回蕩。路雖遠,行則將至;夢雖小,終能綻放。那些曾經吃過的苦、流過的汗,終將成為你燦爛前程的小小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