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著名作家、文化學者、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
非遺是一種活態的遺產,一旦停止活態,非遺便會消亡。活態包括兩點:一是這種非遺還在應用著,二是技藝還在傳承著。活態是非遺的核心,更是非遺保護的核心,必然也是非遺博物館展示的重要內容。
張金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
屯堡文化是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發展當中一個非常鮮明的研究樣本。它的發展路徑和經驗教訓對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李飛(貴州省博物館黨委副書記、館長)
開展屯堡考古,需要回到明代這個歷史現場,以屯堡及相關明代遺存為切入點,對何以貴州作出科學的解釋,回應明代對貴州的奠基性作用這一重大現實關切。
李建軍(貴州大學貴州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高端智庫首席專家、教授)
保持鄉村文化原真性,激發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活力。以農耕文化為主要代表的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鄉村旅游資源。傳統村落、鄉村文物古跡、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承載著鄉村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依托。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只有精準把握技藝之活、記憶之活、人物之活、環境之活,才能讓非遺在人與人之間實現傳播和傳承,讓非遺依靠口碑和記憶來體現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