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布及保護級別情況
根據“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全省現存與明代“一線路”開發的文物遺存數量較多,主要分布于東部黔東南錦屏、玉屏,黔南福泉、貴定、龍里,中部地區貴陽南明、云巖、花溪、清鎮,安順西秀、普定、平壩、鎮寧、關嶺,西南地區黔西南晴隆、普安、安龍,六盤水盤州等地。其中以黔中地區最為豐富。安順相關遺存豐富,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文廟、武廟、云山屯古建筑群、鮑家屯水利工程以及平壩棺材洞、茶馬古道(關嶺段—關索嶺古驛道、黃果樹段—雞公背古驛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普定平訟摩崖、鎮寧城墻、頂營司城垣、圓通寺與西秀山白塔、玉真山寺、鎮寧高蕩村古建筑群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安順古城墻、鎮寧雙明洞摩巖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舊州土官司知州張公墓、顧統墓、舊州城墻遺址、安榨城遺址、吉昌墓群、平壩白云莊明墓、平壩喜客泉、平壩望城坡古驛道、大明定南所摩崖石刻、馬場沙家屯遺址、講義寨古建筑群、鎮寧鐘鼓樓遺址等。
貴陽境內重要明代文物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昌閣和甲秀樓、陽明祠和陽明洞、茶馬古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有鎮山村、六廣驛遺址等,市級文物單位主要有鎮西衛城垣、永樂古堡遺址、青巖書院、朱官堡遺址等。
黔東南屯堡相關的資源主要集中于錦屏、黃平、鎮遠等地。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黃平重安江水碾群、舊州古建筑群、飛云崖古建筑群、錦屏隆里古建筑群、鎮遠城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湘黔驛道黃平段(舊州上塘段)、青浪衛城墻、鎮遠何氏甘羅二夫人合葬墓、鎮遠碼頭、鎮遠青龍洞、鎮遠石屏山古建筑群、施秉華嚴洞摩崖、云臺山古建筑群、黎平何騰蛟墓、祠等。
黔南主要涉及福泉、貴定、龍里、都勻等市縣。明代文物中相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福泉城墻、福泉葛鏡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貴定陽寶山古建筑群、福泉高石頭摩崖、竹王城、甕安偏巖摩崖、長順來遠寫字崖。
畢節織金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畢節衛城墻、城隍廟、七星關摩崖、閣雅驛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黔西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定遠城、“欲飛”石刻。
六盤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盤州北城門鼓樓等。
關于文物展示
利用現狀及思考
相關文物的展示利用目前案例眾多,其中不乏作為國家5A景區,鎮遠古城、青巖古城、福泉等已成為省內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整體而言,目前關于屯堡及相關文物的展示利用工作尚需要進一步提升。一是文物內涵的挖掘與研究不夠。多數文物的研究薄弱,甚至對于文物本身的規模、構成都尚有模糊。二是展示、利用方式單一。一般僅僅是簡單的文物本體展示,或是附帶簡單的展板內容介紹。三是宣傳工作不全面。目前該類遺產已有一定知名度,如安順屯堡、鎮遠古城等,但尚有很多文物遺存的宣傳工作尚較薄弱,對文物本身反映的歷史進程、重大事件等宣傳較少。四是文物關聯性、故事整體性表現較弱。
展示利用工作的關鍵,需要注意整合資源,多元展示,因地制宜,利民便民。
資源整合,區域聯動。整合:對不同層次的地理單元、行政單元進行資源整合。線性整合、區段整合、區域整合,是有效開展文物遺存展示利用工作的重要途徑。相關遺存的線性特征明顯,關于線性文化遺產的構成、保護、展示利用等工作已有研究,該研究將屯堡相關的文化遺存與線路結合,提出“屯軍遺產廊道”。其中包括了物質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該廊道涉及面積寬、路線長、遺產資源豐富、生態系統良好。結合地理環境、遺產狀況、人口密度、經濟狀況等因素,將廊道分為四個區段,即鎮遠-施秉-黃平段、福泉-貴定-龍里-貴陽段、平壩-安順-普定-鎮寧-關嶺段、晴隆-普安-盤州段,每個區段均有豐富的遺產資源。其整合極大地豐富遺存內涵,也凸顯了遺存之間的關聯性。在資源整合過程中,突出重點文物資源,不同視角凸顯文物遺存之間、區域之間的聯動。既可以以文物視角拓寬公眾的歷史視野,又可以通過成熟的景點帶動欠開發的景點。
深度挖掘,多元展示。文物遺存的內涵挖掘,不僅是保護工作的必要,亦是展示利用的前提。多元展示,在展示方式上尋求多樣化與在展示內容上多元。注重文物本身時代上的歷史性和空間的擴展聯動。展示宣傳中結合特殊人文文化(如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自然景觀、物產資源等,將文物同其他因素結合,形成多元、立體的文化景觀。
因地制宜,突出個性。對不同類型文物、不同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展示利用方式。不能簡單地一以概之,更不能趨之若鶩、千篇一律地進行古城古鎮旅游打造。
適度多樣,科學利用。對文物的利用尋求多樣化,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多元、適度、科學地利用,最大程度地發揮文物的社會功能。
景觀立體,環境適宜。對文物地點及內部的環境做出整體規劃,打造適宜、和諧、立體的文物景觀。
便民利民,服務公眾。通過公眾調查、民間走訪,集合公眾意見與建議,開展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工作。
根據各類文物現存狀況、分布情況等,在此對屯堡文物遺存展示利用作以下建議:
一是打造貴州明代開發研學路線。銅鼓湘滇黔沿線文物遺存,展示明代貴州開發情況,包括城鎮化進程、驛道建設。
二是利用重要文物,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明代衛所及相關重要文物為主,整合周邊文物資源,尤其是重要紅色文物,以此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錦屏縣銅鼓衛,本身是一處省內保存最好的衛城遺址,亦是一處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紅軍戰斗遺址,是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優質資源。
三是人文文化與歷史文化相結合,打造名村名鎮。以錦屏隆里所為例,本身是一處明代千戶所城,保存有集中的文物資源,同時保留了特有的人文文化,現在中國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村,亦是省內一處重要的生態博物館。
四是利用地表建筑文物,打造城市歷史文化地標,展示城市歷史文化底蘊。針對諸多城市中保存的局部城墻城門等遺址。
五是對文物資源集中,文化底蘊較深厚,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村鎮,推進古村、古鎮打造,成為周邊區域的重要休閑觀光目的地。如錦屏舊州,安順舊州等。
六是利用保存較好的驛道,打造公眾休閑散步、徒步線路。在驛道旁通過展板形式展示驛道為主的交通遺存情況和相關歷史文化。如關嶺關索嶺驛道,地方已有一些措施,是當地居民業余休閑、鍛煉的重要散步場所。
七是對省內相關文物資源整合宣傳,突出貴州“一線路”開發史。(責任編輯/孫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