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馬紅梅,貴州日報報刊社編輯。
摘要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不僅是一種傳媒形式,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這類報道以貼近、深入的方式記錄基層一線的辛勤付出,展現他們在節日期間的堅守與奉獻,對于讓更多人了解并關注基層工作,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通過對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中的一些常見手法以及正能量案例的選取分析,進而探討該類報道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動社會持續進步及發展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
新春走基層 新聞寫作方式 傳播渠道 輿論影響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專注春節前后以及春耕前后的新聞報道形式,主要關注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展示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為主要目的。近年來,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其影響力也逐漸增強。本文旨在分析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的特點及影響力,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的特點
(一)主題突出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以展示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為主要內容,突出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的主題。在國內各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基層群眾積極向上的生命力。他們辛勤地創造著美好生活,用智慧和汗水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報道里,一個個“接地氣”的生活場景增添了新聞報道的溫度。
在春節前后這個特殊的時刻,記者們往往會緊扣社會和諧以及民生改善這個主題,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街道,與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記錄他們的故事,用鏡頭捕捉平凡而感人的瞬間,用文字描繪那些樸實而真摯的情感,讓更多人了解基層群眾的生活狀態,感受其喜怒哀樂[1]。
那些向上向好的幸福場景,以及具有感召力的社會正能量,展示著我國民生事業的蓬勃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些以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為主題的鮮明報道,有助于激發全社會共同關注民生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熱情。
例如,2015年貴州日報記者陳毓釗采寫的新春走基層新聞作品——《車輪上的幸福》獲得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本篇作品,是基于2014 年春節后,記者到貴州省福泉市開展“新春走基層”采訪,機緣巧合獲得村民吳成德家三次換車故事的線索。群眾生活改善是體現貴州民生改善取得成效的最佳例證,記者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新聞線索的價值,長途驅車、進村入戶,圍繞民生主題進行采訪以及寫稿,最終該稿件以普通人生活的“小變化”,反映了新時代社會的“大變遷”,把吳成德家將自行車換成摩托車,摩托車換成小汽車的故事娓娓道來,以細微敘事表現宏大主題,取得了非常顯著的社會效應。
(二)人物典型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關注基層群眾中的典型人物,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遞正能量,鼓舞人心。
在新春走基層的新聞報道中,人物典型是整篇報道的核心,也是廣大媒體記者最常見的報道方式。這些人物平時在人群中并不顯眼,但是他們的故事卻足夠鼓舞人心。這些典型人物或許不是社會的焦點,但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傳遞著正能量,弘揚著真善美。
2024年2月14日,央視在“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中,把視線轉向守衛祖國邊防的一線官兵。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西藏自治區亞東縣駐扎著海拔5318米的哨所——查果拉。春節期間,央視記者來到這里,記錄下戍邊官兵保家衛國的忠誠和擔當,萬千觀眾為之動容。
同樣,2024年2月15日,央視在“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中報道了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最西端——茫崖綜合救援站里,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救援人員的救援故事。救援站地處800里瀚海戈壁最深處,毗鄰315國道和黃茫高速,距離最近的茫崖市有80公里。315國道上,往來青海西藏的貨運車多,道路情況復雜,為破解距離遠、時間長、難度大的救援問題,2022年3月設立了這處綜合救援站。記者通過深入采訪,挖掘出這群年輕人堅守陣地,枕戈待旦,無怨無悔地把青春和責任寫在瀚海戈壁上的故事,謳歌了無私奉獻的社會正能量,讓無數人深受感動。
這些典型人物,他們是平凡的,但他們的故事卻不平凡。他們用日復一日的堅守和付出,讓受眾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和美好。他們用行動傳遞正能量,鼓舞人心。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力量改變著世界。這就是新春走基層中典型人物的魅力所在。
(三)情感真摯
新春走基層,是一項富有深意的新聞報道活動。它不僅僅是對基層群眾生活的簡單記錄,更是對人性、情感和社會責任的深度挖掘[2]。在這個過程中,記者將鏡頭對準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們,通過他們的真實故事,傳遞出真摯的情感,讓受眾在其中找到共鳴。
新春之際,這一滿載喜慶與希望的時刻,人們的情感達到頂峰。此時,身處基層的記者們尤其能夠捕捉到那些在日常瑣事中隱匿的深刻情感,并轉化為具有強烈感染力的報道。這些報道中,我們目睹了無數堅守崗位的勞動者,他們默默奉獻,為社會的繁榮穩定貢獻著力量。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熱心公益的志愿者,以他們的實際行動傳遞著關愛與溫暖。
例如,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推出的《高寒鐵路上的“守護人”》(2023年1月6日播出)、《青春夢想在航母甲板上綻放》(2024年2月11日播出),以及《人民日報》在2021年2月5日刊發的兩篇文字新聞《紅蘋果成了金果果》《西藏多龍崗村村民:“鄉親們暖了心窩窩”》等報道,首先標題就讓人感到溫暖,其次這些報道的視頻和文字篇幅不長,但內容生動、題材鮮活,以小切口講述大主題,令人耳目一新。
這些報道里的故事雖然普通,卻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內涵。既展示了生活的原貌,同時也凸顯了人性的光輝和溫情。這些故事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每個人的影子,引導我們更加珍視和感恩自己的生活。新春期間,基層新聞報道不僅傳遞了真摯的情感,而且在讀者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在這個信息泛濫的時代,這些真實、生動、情感豐富的故事能夠深深觸動人心,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并激發對周圍人和事的關注與關心。
綜上所述,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是一種兼具深度和溫度的傳播方式。它不僅展現了基層民眾的真實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而且傳遞了人性的美好和溫暖。這種報道方式不僅擊中了讀者的情感,更在無形中滋養和提升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四)形式多樣
在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中,記者們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基層群眾的生活和工作,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基層的真實面貌。
文字報道是這類報道的重頭戲之一。各家媒體的“筆桿子”們深入一線,用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基層群眾的生活場景。在田間地頭,在工廠車間,在社區街道,這些文字報道既傳遞了基層群眾的聲音,又讓讀者感受到了基層群眾樂觀向上的奮斗精神。
圖片報道則通過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讓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了基層群眾的生產生活場景。攝影記者們用鏡頭捕捉基層群眾春節期間闔家團圓的笑臉,以及揮汗如雨的忙碌身影,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生動展示了基層群眾真實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從側面展現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欣欣向榮。
視頻報道則通過更加直觀、生動的形式,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基層群眾的生活和工作。視頻記者們通過拍攝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用動態的畫面和解說性的語言,讓整個基層躍然眼前,讓富有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的群眾生活變得觸手可及,從而引導受眾對基層群眾充滿敬意,讓整個社會更加包容[3]。
多種形式的新聞報道,不僅豐富了報道的內容,讓受眾更加立體地看到基層群眾的美好生活,而且生動地傳遞了基層群眾的聲音。
二、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一)提升社會凝聚力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關注基層群眾,展示社會和諧、民生改善,有助于提升社會凝聚力。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的筆觸深入到了社會基層。不僅關注了基層群眾的物質生活,更關注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同時,基層群眾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開始注重文化娛樂,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多彩。在新聞報道中,我們看到了基層群眾在春節期間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如舞龍舞獅、打鼓擊樂、書法繪畫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更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4]。
2024年農歷春節前,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新春走基層”團隊走進雪峰山區域,來到懷化市洪江市,以“錦繡中國年”為主題,策劃推出“新春走基層·龍騰雪峰”特別報道。從2024年2月9日(大年三十)到2月13日,連續五天在《湖南新聞聯播》中播出。
報道播出后,洪江市濃濃的年味不僅傳播了當地的特色文化,還吸引感染著全國各地的群眾,知名度隨之高了起來,截至2月18日,該市春節假期共接待游客129.8732萬人次,同比增長576.06%,實現旅游收入1.74億元,提升了群眾文化素養的同時還提升了當地的經濟收入[5]。
新春走基層的新聞報道還展示了社會的和諧。在基層社區,鄰里之間關系融洽,互幫互助成為一種常態。這種和諧的社會氛圍不僅讓大家感受到了溫暖與力量,而且還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通過新春走基層的這些新聞報道,我們不僅看到了基層群眾的生活變遷,更看到了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巨變。
例如,《工人日報》2022年2月16日刊發的新聞《小城社區里的幸福年》,講述了甘肅永昌縣城關鎮,有一群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穿梭在天錦苑社區,為孩子不能回家過春節的老人張蘭英打掃衛生、貼春聯,春節期間又登門做長壽面,讓老人深切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互幫互助的溫暖。
(二)引導輿論導向
新春佳節,是闔家團圓、歡樂祥和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基層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更是牽動著無數人的心。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正是以基層群眾為中心,通過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遞正能量,引導輿論導向,促進社會和諧。
2023年1月21日,央視“新春走基層”欄目刊發了一則《記者親歷新疆三十里風區15級大風下的道路救援》的消息,主要講述G30連霍高速公路小草湖段突然刮起10級以上大風,陣風達到11級,這里是南北疆出入疆的必經之路,盡管屬地交警在收到大風預警后,就緊急采取了交通管制,但仍有車輛在刮風前就駛入了三十里風區。為確保滯留人員安全回家,新疆吐魯番市托克遜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小草湖中隊的交警連夜上路處理事故、疏導被困人員。該報道播出后,觀眾為風雪中的救援感到揪心,同時也被小草湖中隊交警風雪無阻,成功救出被困人員的行為所感動,紛紛表示要向一線交警致敬。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不僅承載著傳遞正能量的使命,還進一步引導著輿論導向。通過報道基層群眾的故事,更多人了解了基層的真實狀況,增強對基層的理解和認同。同時,報道基層群眾的先進事跡和成功經驗有助于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也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國家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增強新聞傳播力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展示基層群眾的生活和工作,有助于增強新聞傳播力。
當前,我國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形式和魅力,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春走基層中,多形式的新聞報道,不僅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還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覆蓋面。
近些年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新聞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而是通過各種方式,如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呈現在大眾面前。這些新形式的新聞報道,不僅讓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更加便捷、高效,而且還使得新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吸引力。
多形式的新聞報道不僅提高了新春走基層受眾的覆蓋面,還使新聞內容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在新媒體的推動下,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逐漸從單一、刻板的模式轉變為多樣、生動的形式——既有文字、圖片,還有視頻、音頻等,讓人們在瀏覽信息的同時,也能切實感受到基層群眾的真實精神風貌。
結語
新春走基層新聞報道以其鮮明的特色和廣泛的影響力,在每年春節期間備受媒體重視和社會關注。
這類報道需要廣大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采訪,因此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成為春節期間一道獨特風景線的同時,還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基層群眾的生活和發展,深刻傳達了黨和政府對基層群眾的深切關懷,對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謝佳瀝.央視新春走基層主題報道特色分析[J].新聞世界,2012(6):65.
[2]王秋晶.短視頻作為新聞傳播新方式的發展前景[J].傳播力研究,2019(13):47.
[3]蔣玉鼐.新春走基層如何常走常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2015年春節走基層報道觀察[J].中國記者,2015(3):33.
[4]聶綜俊.試論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新形勢[J].文存閱刊,2019(6):91—92.
[5]汪衡.一年帶火一座城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春走基層堅持12年成效顯著[EB/OL].(2024-2-29)[2024-3-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220355123415719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