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從發達經濟體到新興市場國家,多國本幣對美元匯率大幅下跌,亞洲多國貨幣更是被一場“貶值風暴”席卷。“跌跌不休”的背后有哪些原因?“貶值潮”又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何種影響?
亞洲承壓明顯
4月27日是日本開啟黃金周假期的第一天。然而,一些準備出國旅游的日本民眾卻高興不起來。由于日元持續貶值,他們不得不想辦法節約開銷,有的打算自備便利食品,有的干脆決定少吃一頓飯。
此前一天的4月26日,日本央行決定維持現行貨幣政策不變,未如預期實施量化緊縮,東京外匯市場日元對美元匯率跌破158日元兌1美元,再次刷新1990年5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事實上,日元的疲軟,只是近期多國貨幣跌勢的一個縮影。
資料顯示,今年初至4月中旬,20國集團(G20)除美國外的主要經濟體——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國家——其貨幣對美元幾乎都在貶值。“領跌”的是土耳其里拉,跌幅達到8.8%;日元、韓元等緊隨其后,分別下跌8%和5.5%;澳元、加元和歐元分別下跌4.4%、3.3%和2.8%。
從地域看,亞洲主要經濟體貨幣承壓明顯。
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分析師熊野英生表示,日元對美元匯率跌破關鍵關口,即便岸田政府現在進行干預,操作空間也非常有限。
在韓國,4月中旬韓元對美元匯率盤中一度失守1400韓元關口,也是近年來第三次觸及這一關口。美銀研究報告指出,在美聯儲推遲降息時機以及中東地緣政治風險成為主要不利因素之后,韓元前景“顯著轉變”。
在南亞和東南亞,印度盧比、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越南盾、菲律賓比索等貨幣均持續走出下行曲線。印尼央行不久前將三項主要利率水平上調25個基點。但外界質疑效果,因為印尼央行多次出手,均未能阻止印尼盾從年初開始貶值超5%。同樣出手的還有越南央行,越南盾今年以來貶值近5%,越南央行已向一些銀行拋售美元。
輿論稱,美元走強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一個重大擔憂,不僅在新興經濟體,而且在發達工業化國家敲響警鐘。
“強勢美元”誘因
此輪貨幣“貶值潮”因何而起?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獨立經濟學家譚雅玲認為,主要原因是所謂“強勢美元”。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政策導致美元大幅升值,資本從新興市場回流,加劇新興經濟體和世界經濟面臨的風險。而4月中旬美聯儲有關不急于降息的暗示,更成為亞洲貨幣大幅貶值的直接誘因。此前,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將于今年降息。
譚雅玲說,從定價機制看,全球主要貨幣盯住美元,或者盯住以美元為主導的一籃子貨幣。這種系統下,美元升值也就自然引發其他貨幣的貶值,它脫離不了這一循環和邏輯關系。
此輪“貶值潮”的另一大推手,是日元貶值。譚雅玲說,相比歐系貨幣,亞洲貨幣此次貶值程度更為嚴重,因為后者還受日元貶值的連帶影響。“亞洲國家與日本的金融、貿易聯系比較緊密,其貨幣走勢難免受到日元影響。日元貶值疊加美元升值,刺激了亞洲貨幣貶值。”
有評論認為,日元這輪貶值,一方面由美國激進加息引發,另一方面受日本經濟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推動。這些因素包括日本重要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對美元需求持續增加,以及海外投資的回流資金趨于減少等。
除受美元、日元影響外,亞洲國家本幣貶值還與另兩個因素有關。一是資金轉場,更多資金轉向發達國家股市抄底。二是亞洲國家資本價值和經濟規模依然落后于發達經濟體,市場開放度、市場體系完整性等方面尚未對國際資本產生足夠吸引力。
“貶值潮”帶來沖擊
展望全球主要貨幣走勢,譚雅玲認為,考慮到美聯儲未來將走向降息,美元將會迎來貶值,美國經濟運行情況也支持美元貶值的趨勢。
目前,投資者“押注”美聯儲將在11月6-7日貨幣政策會議后決定是否降息。這一時間點恰好在11月5日美國大選投票日之后。
日元方面,譚雅玲指出,日元的極度貶值是與美元相配合的,不代表日本經濟不好。在她看來,日本股市是可以支持日元升值的,只不過受利差套利等影響,在技術面仍顯示出本幣貶值,實際蘊藏升值潛力。
此外,分析機構預測了其他亞洲國家貨幣的前景。分析認為,越南高層接連人事變動以及房地產行業的困境,刺激該國對美元和黃金的需求,預計年底前美元對越南盾匯率將調整至1:25700。泰銖同樣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考慮到油價和貨運成本上漲,相關機構將其對年底前美元兌泰銖匯率的預測調至1:37。
譚雅玲認為,本幣貶值首先會損害新興市場國家。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本幣貶值對于出口貿易有利,但如果一個國家資本市場不健全,或者外資站位不是特別確定的話,那么,資本外流會對該國經濟產生較大沖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如果美元在外匯市場升值10%,新興經濟體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將在一年后下降1.9%,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將持續兩年多。
對于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而言,“貶值潮”也會帶來不同的消極影響。
對日韓而言,由于其經濟依賴進口,本幣貶值會加劇輸入型通脹,推高進口成本,使消費承壓。本幣貶值還會引發資本外流,擾亂金融市場。在印尼和越南等國,由于經常賬戶赤字、通脹率和外債水平較高,本幣貶值讓償還巨額外債及利息變得更為困難,對經濟穩定構成更大風險。在拉美,一些國家曾先于美聯儲開啟加息周期,在美聯儲按下加息“暫停鍵”后又先一步啟動降息。分析認為,美聯儲未來幾個月維持利率高位的前景,將促使拉美政策制定者更審慎地撬動貨幣杠桿。在非洲,持續的貨幣貶值可能讓許多中產家庭返貧。以尼日利亞為例,兩年前攢錢供孩子上大學的家庭,現在可能吃飽飯都成問題。非洲國家正通過去美元化、加強黃金儲備等手段應對。
還有輿論對“貶值潮”會否引爆危機表示擔憂。兩年前,斯里蘭卡由于本幣貶值、無法償債宣布“國家破產”;前不久,埃及開放匯率管制以緩解外匯困境,致使埃鎊兩年來第四次“雪崩”……更多“灰犀牛”事件會不會由此上演?譚雅玲認為,“貶值潮”會帶來沖擊,但出現危機的可能性在減小。因為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各國防范危機的意識越來越強,也建立了防御措施和預警系統。“如果外匯儲備比較充足,那么完全能抵御此類風險。”譚雅玲說,但對于像越南那樣急速消耗外匯、外資開始撤離、經濟實力有限的國家,需要防范風險。
美國打出“組合拳”
在此輪貨幣“貶值潮”中,美國維持美元霸權,割全球“韭菜”的做法再次受到輿論指責。
譚雅玲認為,美國從全球化利益視角布局美元資產的收割。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還在亞洲和拉美國家搞“試驗田”,重構區域化戰略。
“美國有一套力保美元貨幣地位的霸權邏輯。”譚雅玲說。
美國的“組合拳”是通過激進加息導致全球流動性快速收緊、多種貨幣大幅貶值,以美元計價借貸的國家清償債務壓力驟增。未來隨著降息和美元貶值,不僅推動通脹飆升,更通過超發美元進口商品、投資他國等方式輸出資本,收割全球財富。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德斯蒙德·拉赫曼此前表示,美聯儲政策加劇了新興經濟體債務風險,令世界經濟雪上加霜。
(摘自《解放日報》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