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占余



電學實驗題是高考物理試題中的重要部分,是對考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動手能力、設計能力等綜合素質進行考查的一個必要命題環節。電學實驗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下面就對電學實驗中的熱點問題之一———電表內阻的測量方法進行盤點,供同學們參考。
一、電流表內阻的測量
1.半偏法。
基本原理:如圖1 所示,先閉合開關S1,調節電阻箱R1 的阻值使電流表G的指針滿偏,再閉合開關S2,調節電阻箱R2 的阻值使電流表G 的指針半偏。在R1?R2 的條件下,可認為電流表G 的內阻Rg=R2。但因為R2 的并入,電路中的總電阻減小,導致電路中的總電流增大,所以當流經電流表G 的電流為Ig/2 時,有Ig/2 +IR2 >Ig,即IR2>Ig/2,根據并聯電路知識可知,必有R2 例1 某同學欲將一個量程為0~1 mA 的毫安表A 改裝成量程為0~5 V 的電壓表。該同學先用如圖2所示的電路測量毫安表A 的內阻,實驗步驟如下:A.將滑動變阻器的阻值調到最大,斷開開關S2,閉合開關S1,調節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使毫安表A的指針滿偏;B.閉合開關S2,保持滑動變阻器的阻值不變,調節電阻箱R 的阻值,使毫安表A 的指針半偏;C.記下電阻箱R 的示數為60.0 Ω。 (1)毫安表A 內阻的測量值為_____Ω(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字),該測量值_____(選填“>”“<”或“=” )毫安表A 內阻的真實值。 (2)若取毫安表A 內阻的測量值進行計算,為將毫安表A改裝成量程為0~5 V 的電壓表,可將毫安表A_____(選填“串聯”或“并聯”)一個阻值為_____Ω 的定值電阻R0。 (3)正確改裝完畢后,該同學用如圖3 所示的電路對改裝后的電壓表進行校正,結果在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從左到右滑動的每個位置,改裝后的電壓表示數總是比同量程的標準電壓表的示數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1)本實驗中用半偏法測量毫安表A 的內阻,故毫安表A 內阻的測量值等于電阻箱R 的示數60.0 Ω;該測量值小于毫安表A 內阻的真實值。 (2)將毫安表改裝成電壓表,表頭分擔的最大電壓一定,只能串聯電阻才能實現分壓,故要串聯一個定值電阻,使其滿足U=Ig(Rg+R),解得R=4 940 Ω。 (3)毫安表內阻的測量值Rg 偏小,導致按照改裝公式計算出的串聯電阻偏大,因此在實際電路中流過毫安表的電流I 偏小,從而使得改裝后的電壓表測量的電壓出現偏小的情況。 答案:(1)60.0 < (2)串聯 4 940 (3)偏小 2.等效替代法。 基本原理:如圖4 所示,電流表A 的量程比電流表G 的量程大幾倍,先閉合開關S和S1,調節電阻箱R1 的阻值使電流表A 的指針指向一定值I,再斷開開關S1,接通開關S2,調節電阻箱R2 的阻值使電流表A的指針仍然指向定值I,則Rg=R2。 例2 為了測量電流表Al 的內阻,采用如圖5所示的電路,其中電流表A1 的量程為0~300 μA,內阻約為100 Ω(待測);標準電流表A2的量程為0~200 μA;R1 為電阻箱,阻值范圍為0~999.9 Ω;E 為電源,電動勢為3 V,內阻不計;R2 為滑動變阻器,S1 為開關,S2為單刀雙擲開關。按電路圖連接好電路后,適當調節滑動變阻器R2 和電阻箱R1,先將單刀雙擲開關S2 扳到觸點1,閉合開關S1,調節滑動變阻器R2,使兩塊電流表的讀數均為150 μA,再將單刀雙擲開關S2 扳到觸點2,調節電阻箱R1,使標準電流表A2 的讀數仍為150 μA,若此時電阻箱R1 各旋鈕的位置如圖6所示。 (1)電流表A1 的內阻Rg =_____。 (2)為了保證兩塊電流表的安全使用,限流電阻R3 的阻值應選( )。 A.100 Ω B.150 Ω C.10 kΩ D.15 kΩ (3)滑動變阻器R2 的最大阻值應選( )。 A.2 kΩ B.5 kΩ C.200 Ω D.500 Ω 解析:(1)根據等效替代法的原理得Rg=R1=22.8 Ω。 (2)因為標準電流表A2 的量程為0~200 μA,所以電路中的總電阻至少應為R =3 V/200 μA=15 kΩ。因為電阻箱R1 和電流表內阻之和最多只有1 000多歐,所以限流電阻R3 的阻值應選D。 (3)測量時,電路中的總電阻R =3 V/150 μA=20 kΩ,因此滑動變阻器R2 的最大阻值應選B。 答案:(1)22.8 Ω (2)D (3)B 3.伏安法。 基本原理:如圖7 所示,閉合開關S,調節電阻箱R1 的阻值,記下電流表的示數I,電壓表的示數U,則Rg=U-IR1/I 。 例3 電流表A 的內阻在0.1 Ω~0.2 Ω 之間,現要測量其準確值,可選用的器材如下: A.待測電流表A(量程為0~0.6 A) B.電壓表Vl(量程為0~3 V,內阻為2 kΩ) C.電壓表V2(量程為0~15 V,內阻約為10 kΩ) D.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為10 Ω) E.定值電阻R2(阻值為5 Ω) F.電源E(電動勢為4 V,內阻不計) G.開關S及導線若干 (1)電壓表應選_____。 (2)畫出實驗電路圖。若測得電壓表的示數為U,電流表的示數為I,則電流表A 內阻的表達式為RA=_____。 解析:(1)儀器的選擇。電源的電動勢為4 V,若選擇量程為0~15 V 的電壓表V2,則電壓表的最大示數不足滿偏的1/3,讀數誤差較大,因此應選量程為0~3 V 的電壓表V1。 (2)電路的設計。因為有電壓表和電流表,要測電流表的內阻,所以首先想到的便是將電壓表直接接在電流表的兩端,根據歐姆定律求出電流表的內阻。但本題中電流表的內阻很小,電流表兩端的電壓也很小(最大為0.12 V),即便用量程為0~3 V 的電壓表測量也無法準確讀數,因此應將阻值為5 Ω 的定值電阻R2 與電流表A 串聯,這樣根據歐姆定律算出的電阻便是定值電阻與電流表內阻之和,即RA =(U/I)-R2。實驗電路圖如圖8所示。 4.并聯分流法。 基本原理:如圖9 所示,閉合開關S,調節電阻箱R1 和R2 的阻值,使電流表G 和A 的示數分別為I1 和I2,根據并聯電路知識得I1Rg = (I2 -I1)R2,整理得Rg=(I2-I1)R2/I1 。 例4 實際電流表有內阻,可等效為理想電流表與定值電阻的串聯。測量實際電流表內阻r 的電路如圖10所示。供選擇的儀器如下:①待測電流表G1 (量程為0~5 mA,內阻約為300 Ω),②電流表G2 (量程為2 mA~10 mA,內阻約為100 Ω),③定值電阻R1(阻值為300 Ω),④定值電阻R2 (阻值為10 Ω),⑤滑動變阻器R3(阻值范圍為0~1 000 Ω),⑥滑動變阻器R4 (阻值范圍為0~20 Ω),⑦干電池(電動勢為1.5 V),⑧ 開關S 及導線若干。 (1)定值電阻應選_____,滑動變阻器應選_____。(填寫對應器材的序號) (2)補全實驗步驟:① 按電路圖連接電路,_____;②閉合開關S,移動滑片P 至某一位置,記錄電流表G1 和G2 的讀數I1、I2;③_____;④以I2 為縱軸,I1 為橫軸,作出相應圖像,如圖11所示。 (3)根據I2-I1 圖像的斜率k 及定值電阻,寫出待測電流表內阻的表達式為_____。 解析: (1)根據電路連接特點可知,電流表G2 測量的是流過定值電阻和電流表G1 的總電流,若定值電阻選阻值為10 Ω 的R2,則易使流過電流表G2 的總電流超過其滿偏值,故定值電阻應選R1;分壓式接法用小阻值的滑動變阻器R4 即可。 (2)在閉合開關S前,應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 移到最左端以保護儀表;為了減小實驗誤差,應多次移動滑片P,記錄多組電流表G1 和G2 的讀數I1、I2。 (3)根據歐姆定律得I1r1=(I2-I1)R1,整理得I2 =(R1+r1/R1)I1,即k=R1+r1/R1 ,解得r1=(k-1)R1。 答案:(1)③ ⑥ (2)①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 移到最左端 ③多次移動滑片P,記錄多組電流表G1 和G2 的讀數I1、I2(3)r1=(k-1)R1 二、電壓表內阻的測量 1.半偏法。 基本原理:如圖12 所示,R1 為滑動變阻器,R2為電阻箱,閉合開關S 前,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 移到最右端,并將電阻箱R2的阻值調至零。閉合開關S,調節滑片P,使電壓表的指針指到滿刻度,保持滑片P 不動,調節電阻箱R2 的阻值,使電壓表的指針指到刻度盤的中央,記下此時電阻箱R2 的阻值,在R1?R2 的條件下,近似認為RV=R2。用該方法測出的電壓表內阻偏大。 例5 為了測量一個量程為0~3 V 的直流電壓表的內阻RV (約為幾千歐),采用如圖13所示的電路進行實驗。 (1)該實驗中需要進行的步驟羅列如下,合理的順序是_____。(用步驟前的字母表示) A.閉合開關S B.將電阻箱R0 的阻值調至零 C.調節滑片P,使電壓表的示數為3 V D.斷開開關S E.調節電阻箱R0 的阻值,使電壓表的示數為1.5 V,讀出此時電阻箱R0 的阻值 F.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 移到a 端 (2)若在步驟E中,電阻箱R0的示數如圖14所示,則R0 的阻值為_____Ω,電壓表內阻RV 的測量值為_____Ω,由于系統誤差,測量值_____(選填“偏大”或“偏小”)。 解析:(1)合理的實驗步驟順序是先將電阻箱R0 的阻值調至零,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 滑到a 端,再閉合開關S,調節滑片P,使電壓表的示數為3 V,然后調節電阻箱R0 的阻值,使電壓表的示數為1.5 V,讀出此時電阻箱R0 的阻值,最后斷開開關S。 (2)根據電阻箱的讀數規則可知,電阻箱R0 的阻值為2 900 Ω。本實驗測量電壓表內阻的原理是半偏法,則電壓表內阻RV 的測量值等于電阻箱的示數2 900 Ω。采用半偏法測量電壓表內阻時,由于系統誤差,測量值偏大。 答 案:(1)BFACED (2)2 900 2 900偏大 2.伏安法。 基本原理: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根據R=U/I可知,只要用電表測出通過待測電壓表的電流及其兩端電壓,即可求出電壓表的內阻。 例6 現要較準確地測量一個量程為0~3 V,內阻大約為3 kΩ 的電壓表V1 的內阻RV,實驗室提供的器材如下:電流表A1(量程為0~0.6 A,內阻約為0.1 Ω),電流表A2(量程為0~1 mA,內阻約為100 Ω),電壓表V2(量程為0~15 V,內阻約為15 kΩ),定值電阻R1(阻值為200 Ω),定值電阻R2(阻值為2 kΩ),滑動變阻器R3 (最大阻值為100 Ω,最大電流為1.5 A),電源E1(電動勢為6 V,內阻約為0.5 Ω),電源E2(電動勢為3 V,內阻約為0.5 Ω),開關S,導線若干。 (1)選用部分器材,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15甲和乙所示的兩個電路。 在圖甲的電路中,電源選擇E1,定值電阻應該選擇_____;在圖乙的電路中,電源選擇E2,電流表應該選擇_____。(填寫對應器材的符號) (2)根據如圖15甲所示電路,多次測量得到多組電壓表V1 和V2 的示數U1、U2,用描點法作出U1-U2 圖像,若圖像的斜率為k1,定值電阻的阻值為R,則電壓表V1 的內阻RV=_____;根據如圖15乙所示電路,多次測量得到多組電壓表V1 和電流表A 的示數U1'、I,用描點法作出U1'-I 圖像,若圖像的斜率為k2,則電壓表V1 的內阻RV'=_____。(用題中所給字母表示) (3)從實驗測量精度的角度分析,用圖_____(選填“甲”或“乙”)電路較好,原因是_____。 解析:(1)在圖15甲的電路中,電源選擇E1,電源電動勢為6 V,定值電阻起到串聯分壓作用,應該選擇阻值為2 kΩ 的定值電阻R2。在圖15乙的電路中,電源選擇E2,電源電動勢為3 V,通過電壓表的最大電流約為1 mA,所以應該選擇量程為0~1 mA 的電流表A2。 (2)在圖15甲的電路中,定值電阻兩端電壓為U2-U1,通過定值電阻(電壓表V1)的電流I=U2-U1/R ,根據歐姆定律得RV =U1/I = RU1/U2-U1,變形為U1=(RV/R+RV)U2。根據RV/R+RV =k1 得RV= (k1/1-k1)R;在圖15乙的電路中,根據歐姆定律得U1'=IRV',則 RV'=U1 '/I =k2。 (3)用甲、乙兩個電路進行實驗都沒有因儀器儀表而引起的系統誤差,但是用如圖15甲所示電路測量時,電壓表V2 兩端電壓的變化范圍約為0~5 V,用量程為0~15 V 的電壓表V2 進行測量,相對誤差較大,因此用如圖15乙所示電路測量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