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江:奮力建設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
過去一年,潛江錨定打造江漢平原水鄉園林精致之城、全國蝦-稻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基地、國家級綠色化工循環發展示范基地、華中地區戰略能源儲備應用基地的“一城三基地”示范定位,實現經濟總量跨越900億臺階、增長6.3%,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榜連續5年進位。2024年,潛江全力沖刺地區生產總值破千億的目標任務,加快探索四化同步發展的潛江路徑、潛江經驗。
擦亮生態宜居底色
2024年,編制實施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速縣河體育公園、濱江公園建設,打造曹禺公園、南門河游園城市客廳和高速、高鐵生態綠色廊道,實施水系連通,塑造“一環多廊”城市景觀風貌。
大力實施城市更新,系統推進完整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易澇點整治、口袋公園和停車場建設等,科學布局公共服務設施,舉辦返灣湖濕地馬拉松、首屆城市運動會等系列賽事。
出臺推進就地城鎮化發展政策,優化布局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建設全國優質戶外服裝供應鏈共建基地,讓返鄉農民工和進城農民在城區“安居”“樂業”。
蝦-稻領跑打造現代農業標桿
潛江蝦-稻特色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發展,全產業鏈綜合產值突破750億元,“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350.8億元、連續5年登頂行業榜首。
2024年乘勢而上,深化落實省“蝦十條”,聚焦“品牌最響、品質最優、體量最大、城市最火”目標,力爭綜合產值達870億元。策劃出臺支持小龍蝦全產業鏈發展一攬子政策,探索推廣“四季有蝦”、立體種養等新模式,支持潛網集團部省共建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專業市場,深入實施“百城萬店”工程;建設完全自主可控,輻射全省、面向全球的小龍蝦供應鏈體系,更好服務全省乃至全國小龍蝦產業鏈上下游企業。
做強綠色化工優勢
依托化工產業基礎,延伸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長飛光纖、菲利華、新硅科技等行業領軍企業先后落戶,潛江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預制棒、氣熔性石英材料生產基地,2023年綠色化工及光電子信息產值達450億元。
2024年將持續對接省“51020”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氯堿化工、煤化工、醫藥化工、新材料深度加工等產業鏈循環延伸,加快投資126億元的中能新材料產業園建設,完善“油頭、化身、精化尾”產品鏈條,創建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深度鏈接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集群,聚焦光纖光棒、濕電子化學品等細分領域,布局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等產品,全力打造全省光電子材料產業基地。
扛牢能源保供使命
潛江是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所在地,境內還有5條天然氣長輸管線,是華中地區重要的管輸體系樞紐城市,潛江在服務全國全省能源儲備保供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2024年將全面依托油氣資源和管網輸送樞紐優勢,加快推進江漢鹽穴天然氣戰略儲氣庫、中能建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煤鹽一體化等百億級項目建設,實施江漢鹽化工精細化工技改項目,著力引進一批新能源行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動“江漢油城”向“能源新城”蛻變。
神農架: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近年來,神農架錨定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目標定位,聚焦保護自然生態和提高群眾收入兩大任務,聚力實施生態保護提升、旅游發展提質、城鄉品質提能、群眾收入提高、基礎治理提效“五大行動”,致力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范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湖北模式。
在生態保護上創品牌
生態是神農架最大優勢、綠色是神農架最靚底色。
2023年,嚴格落實“三類五檔”分區管控和負面清單管理,實現連續43年“三無”目標,獲評IUCN世界最佳自然保護地稱號。
2024年,堅決扛牢共抓長江大保護源頭責任,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為重點,以保障生態功能和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開展青陽河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為帶動,統籌實施生態保護提升行動,牢牢守住“六類安全底線”,確保生物多樣性指數穩定在81.18、森林覆蓋率穩定在91.1%以上。
在品質旅游上練內功
發展旅游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更是神農架扎實做好生態價值轉化文章的最佳橋梁、最優選擇。
2023年,神農架搶抓文旅產業戰略性發展機遇,旅游回暖跑出加速度,重點景區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別增長48%、35%,省外游客占比上升到63.4%。
2024年,堅持跳出神農架看神農架,以供應鏈思維加快構建高品質多樣化旅游產品體系,著力在優供給、提品質、強服務上見行見效,加快建設世界著名生態旅游目的地與示范地。
把“生態旅游”的品牌優勢持續放大,立足生態價值展示,深挖神農文化、野人文化、生態文化內涵,以文賦能推進西南部景區提檔升級,補齊東部旅游集散功能,持續提升生態旅游美譽度,擦亮“神農架”品牌。
把“特色旅游”的澎湃潛能做大做強,以沉浸式體驗和創新創意為驅動,發展以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展示為主的科普研學游、以探秘健身為主的戶外運動游、以休閑度假為主的森林康養游,做優個性化、定制化特色旅游產品。
把“好客神農”的服務品質做實做精,以游客需求為出發點,聚力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工程,持續優化“吃住行游購娛”等高品質旅游配套,讓游客在神農架盡享“不一樣的美好”,以高品質服務樹口碑、贏市場。
堅持以木魚鎮整治更新為突破,加快實現城鎮風貌和旅游品質雙提升,打響“探秘神農架、神游木魚鎮”品牌,擦亮湖北旅游名鎮的形象和氣質。
在林下經濟上見實效
健康、無污染、高品質是神農架農特產品的特有符號、靚麗標簽。一流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孕育了諸多農特產品,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9個。
2024年,堅持“旅游+”賦能農林產業轉型升級,以神農架菌棒天麻、珍稀菌、淫羊藿等單品為突破,向林下要產品、向旅游要市場、向科技要效能,縱深推進農林產業供應鏈平臺體系建設,持續完善聯農帶農“共同締造”機制,扎實做好“土特產”文章,打造“神農系列”品牌矩陣。
做足“水”文章,推動神農架醬酒、礦泉水等特色精品走出湖北、走向全國。
黃岡:答好高質量發展的“黃岡密卷”
近年來,黃岡明確以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對內整合、對外開放,探索黃岡現代化建設路徑。2023年,全市GDP增速連續10個季度高于全省,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2,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躍居全省第四,經濟穩中向好。
以“雙集中”為切入點,推進就地城鎮化
主城區圍繞武鄂黃黃同城化,按照“通道-組團-功能-產業”的邏輯,推動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
加快科技城建設。深化與光谷科技同創、產業同鏈、園區共建,搭建前后臺一體化科創平臺、與東湖高新區共建“光谷第九園”,新導入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產業項目36個。
加快文旅城建設。打好黃岡中學、蘇東坡、李時珍“三張牌”,在鄂黃大橋橋東片區形成優質資源集聚區,著力打造黃鄂百萬人口城市新中心。
加快空港城建設。連接花湖機場,推進供應鏈基地、電商產業園、多式聯運倉儲物流基地建設,既服務樞紐門戶,又服務大別山內陸開放。同時,實施“四區聯動”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彰顯古城特質。
以供應鏈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用供應鏈提升傳統產業。對接華紡鏈,做強集采集配、線上交易、數字化改造等服務,提升紡織鏈能級;搭建麻城金石鏈、武穴建材鏈、紅安泛家居鏈等重點供應鏈平臺,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糧油、水產等大宗農產品,中藥材、茶葉等特色農產品,一品一鏈搭建供應鏈平臺,推動非標產品向標準產品轉化。
以專業化方式培育新興產業。圍繞生命健康、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建設專業園區、出臺專項政策、完善專項配套,促進集群發展。圍繞配套長江存儲布局產業園,培育濕電子化學品集群;對接光谷生物城,建設特色原料藥生產基地;依托智能科技產業園,發展機器人等裝備制造業。
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圍繞主導產業,調整國企投向,大力發展倉儲物流、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擦亮“大美黃岡,此心安處”文旅品牌,以多彩旅游路為抓手,一盤棋打造精品線路,吸引流動性消費。
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
按照“城帶鄉、強帶弱、大帶小”的原則,建成167個融合型教聯體,實行教聯體內“七個一體化”管理,開通智慧教育平臺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依托市中心醫院組建醫療集團,統籌市、區兩級醫療資源和業務。每個縣市組建1個以綜合醫院為龍頭、其他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的緊密型醫共體,對村衛生室實現一體化管理。
大力推行“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兩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并實現互聯互通、全覆蓋。盤活富余醫療資源和閑置學校,推動醫療事業和健康產業融合發展。
著眼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做實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去衙門化、去行政化、去形式化,突出功能整合、集成服務,運用共同締造理念,重構服務體系。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空間
系統謀劃推動改革。奔著解決問題去,集成推進“放管服”“多規合一”、國企改革等30余項重大改革。把小流域綜合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把政府有為和市場有效統一起來,把就地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起來,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一體推進,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
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深度融入大循環,加快建設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構建內暢外聯的開放體系。公路水路貨物周轉量、郵政快遞業務量增速均居全省前列,外貿進出口增速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創新招商機制,招商引資創歷史新高。
孝感:打造武漢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
2023年,孝感市地區生產總值2920億元、增長6.7%,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居全省第2、第1位。2024年,孝感錨定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的預期目標,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孝感重點聚焦“國家科技創新與制造業基地”這一功能定位,以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抓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打造武漢都市圈先進制造業基地。
堅持“大抓工業、抓大工業、把工業抓大”的鮮明導向,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制造業高端化升級、數智化賦能、綠色化轉型、集約化發展。
堅持“固本興新”,以科技創新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工程,加快推動紡織服裝、紙塑包裝、鹽磷化工、食品加工等4個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著力推動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兩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布局北斗、氫能源、白激光等未來產業,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堅持以供應鏈體系建設推動供需對接,主動對接融入華紡鏈、楚象、長江汽車等省級供應鏈平臺,依托首衡城·華中國際食品產業新城等龍頭企業創新搭建食品產業供應鏈平臺。
持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2023年,全市簽約億元以上產業項目746個、投資額4934億元,開工406個、投產239個,均創歷史新高。孝感連續5年獲評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及重點項目建設目標考核貢獻獎。
突出投資項目績效綜合評價改革,加快推進楚能新能源、祉星紙業、華強方特、漢川電廠四期等重點項目建設、投產、達效。一季度,全市集中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34個、總投資1304億元、年度投資428億元,項目個數和總投資規模分別居全省第4、第5位。
突出產業鏈精準招商,深入開展招商引資“比拼躍升”行動,一季度,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57個、投資額2172億元,分別增長55.7%、27.5%。
加快推動主城崛起
大力推動城鎮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研究出臺“雙集中”發展的實施意見,引導縣市在孝感主城區發展“飛地經濟”,提高城市首位度和產業集聚力。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
深入實施規劃引領發展和主城能級提升行動,組織實施主城五大片區100個重大產業項目、100個城市功能項目“雙百工程”,加快建設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的實力主城、活力主城、美麗主城。
圍繞主城崛起加快構建“123+X”綜合交通體系,“1”即“一線串六珠”,以高速公路連通市域內6個高鐵(動車)站點;“2”即兩條主城直通武漢的快速通道;“3”即加快建設孝感主城與漢川、應城之間互聯互通的一級公路,打造主城崛起的“黃金三角”;“X”即加快完善主城區與縣城之間快速通道,推動主城產業和功能“雙提升”。
全力打造中華孝文化名城
孝感因孝得名、以孝聞名。2023年,孝感堅持運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大力弘揚“至孝至誠、圖強圖新”的城市精神,以中華孝文化名城建設為抓手,推出敬老惠民“孝十條”,扎實推進崗位、學位、床位、餐位等“十位”民生實事,組織發動群眾共建美好家園。
2024年將持續深化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進一步做實“孝文化+”文章,用好“民生經濟學”,深化拓展“十位”民生實事,深入落實“孝十條”,切實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充分彰顯中華孝文化名城獨特魅力、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