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穎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超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它緩解了京津冀及其周邊地區的水資源短缺,是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焦作是這一工程的關鍵節點城市,焦作人民在實踐中孕育出寶貴的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忠誠擔當、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在文旅領域,為焦作綠色發展鋪平了道路,促進了休閑旅游業的欣欣向榮,為打造焦作生態旅游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在文旅城市營造中的體現
為全域旅游發展注入新動力
南水北調工程為焦作帶來了潔凈的生態用水,極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在這一進程中,焦作人民以“忠誠擔當、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投身于工程建設,讓山川換了新顏。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為焦作全域旅游注入了新動力,更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倡導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價值理念。在這種精神感召下,焦作全面打造全域旅游格局,充分挖掘利用山水資源、文化資源、紅色資源等。城市生態景觀持續優化,社區文化旅游蓬勃發展,鄉村旅游特色鮮明,紅色旅游資源充分利用,旅游業正在成為焦作發展新的增長點。
推動生態景觀提質升級
南水北調大大改善了焦作的生態環境,而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則為全市上下打造優質生態景觀注入了不竭動力。焦作持續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著力打造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的旅游新格局。
一是大力實施“6111”園林綠化系統工程,城市綠地品質、生態效益顯著提升。目前,焦作市區綠化覆蓋率已達45.8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28平方米,13個綜合公園設施齊全、功能完善。二是持續加大北山生態修復力度,致力打造懷川風景區。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5.2%,生態質量持續改善,成為城市生態景觀的亮麗風景線。三是重點打造白鷺濕地公園、黃河濕地保護區等湖泊濕地景區,彰顯山水相依、湖光瀲滟的秀美畫卷。四是大力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建設一批紅色景區景點,使革命老區煥發新的紅色氣息。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引導著焦作人民在生態景觀建設上持續用力,推動生態旅游成為焦作發展的新亮點。
營造清新宜居的城市環境
南水北調工程為焦作帶來了充足的優質生態用水,而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則推動著城市環境持續改善,為營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化生態文明城市不斷注入動力。焦作人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實施“三十工程”和城市修補行動,持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深入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推動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近年來PM2.5年均濃度連續下降;全力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大污水處理力度,地表水質持續改善;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因地制宜建設焚燒、填埋等無害化處理設施,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不斷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全面完善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為市民創造寧靜的生活環境。一座城市的環境質量,不僅影響著市民的生活品質,也直接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前景。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對文旅產業的深遠影響
促進文化旅游品牌建設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蘊含著焦作人民在偉大實踐中孕育的寶貴精神財富,為焦作文化旅游品牌的深度打造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焦作將“振興懷川”確立為城市發展戰略,全力打造“黨員活動地”“紅色教育基地”“生態文化旅游城市”,持續彰顯焦作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姿態。
焦作圍繞焦裕祿精神、太行精神等豐厚資源,深度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將革命英雄的悲壯歷程和崇高精神融入其中。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明有序旅游等理念,賦予旅游更高的文化內涵。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已深深融入旅游品牌建設的全過程,必將為焦作文化旅游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不竭精神力量。
帶動旅游服務業提質增效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中蘊含的“忠誠擔當、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為旅游服務業提質增效指明了方向,注入了不竭動力。
“忠誠擔當”的職業操守,推動旅游從業人員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廣大旅游從業者懷著對游客“夫雖貴,必有所尊”的服務意識,以飽滿的熱情、優質的服務贏得游客的信賴和好評。“頑強拼搏”的拼搏精神,培育出矢志不渝的進取心和開拓創新的勇氣。旅游企業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升硬件設施,豐富項目內容,為游客帶來更佳的旅游體驗。“團結協作”的協同理念,推動業內加強聯系交流,攜手共贏。各旅游景區、飯店通過資源共享、市場聯動等方式實現優勢互補。“無私奉獻”的奉獻意識,激發從業者主動為游客服務。廣大從業者以極大的熱情為游客答疑解惑,提供幫助,為焦作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推動文旅融合深度發展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
一是堅持創新理念,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焦作不斷深化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業態。如以“紅色故事會”為主線,將焦裕祿精神、太行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景區解說、體驗活動中等;以“游學焦作·走讀懷川”為主題,整合陳家溝太極文化、金谷軒絞胎瓷非遺工坊等地文旅資源,創新發展研學旅游線路等。
二是優化服務供給,帶動文旅產業聯動發展。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品,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打造文創產品制作、展示、銷售一條龍服務。積極對接國內外文旅消費市場,不斷豐富“旅游+文化”等新業態。同時,積極探索“旅游+鄉村”“旅游+康養”“旅游+體育”等融合模式,培育文旅融合新動能。
三是強化招商引資,構建文旅融合生態體系。持續加大對文旅項目的招商力度,重點引進一批文旅融合龍頭企業,打造集文化傳播、文創產品開發、文旅項目建設等于一體的文旅融合發展新載體。同時,大力培育文旅企業,推動本土文旅企業做大做強,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良性發展生態。
傳承和弘揚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的路徑
要持續弘揚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就要將其牢牢植根于各領域工作之中,體現在焦作發展的方方面面。思想建設方面,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應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動教材,大力宣傳普及其豐富內涵,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習傳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城鄉建設領域,應把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融入城鄉規劃編制和實施中,體現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等各個建設環節,將其蘊含的高尚品質和價值理念真正體現在城鄉面貌的改善之中。
應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植根文旅產業,融入旅游市場營銷、旅游線路規劃、文旅項目融合等當中,通過開發精神實踐教育基地等,讓游客在旅途中感知和體驗焦作人民的拼搏精神和崇高品格。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落實體現到公共服務領域,“以人民為中心”的服務宗旨應貫穿于政務、教育、醫療、文體等各項社會公共服務中。
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所彰顯的崇高品質,理應成為焦作文旅企業和從業人員應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通過舉辦研討會、開設專題課程等,深入解讀焦作精神的內涵和實踐要求,引導企業領導和員工自覺認同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將精神培育有機融入企業文化建設,體現在企業理念、制度和行為規范之中。
楷模典型是指引,應大力宣傳和樹立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楷模。廣泛宣傳“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等先進典型,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大力褒揚文旅行業內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讓他們的事跡成為社會正能量。監督問責是保障,應嚴格約束、樹立良好形象。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和責任追究機制,對違反職業道德和操守行為嚴肅查處。加大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端正文旅行業發展良好風氣。唯有將其真正內化為文旅從業者的精神氣質,方能在文旅實踐中充分彰顯其獨特魅力。
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融入特色文化宣傳和教育陣地建設,是持續傳承和發揚這一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途徑。融入紅色教育基地建設無疑是關鍵一步。依托焦作豐富的紅色資源,打造一批以焦裕祿精神、太行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生動再現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的偉大實踐。通過情景再現、實境體驗、互動教學等形式,讓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在身臨其境中領會其真諦。
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紀念場館。在革命老區、紀念館等陣地,設置專門展區或展覽館,系統展示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譜寫過程和豐富內涵,再現焦作人民投身工程建設的英雄壯舉。同時,編撰相關宣傳資料,開發精神實踐教育游等,使游客在參觀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另外,充分利用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等陣地,舉辦宣講會、攝影展、書畫展、詩歌朗誦、運動會等群眾文化活動,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同時,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將核心理念和價值觀融入文明建設,把精神培育有機融入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等工作。鼓勵志愿者通過采訪攝制等形式,宣傳好南水北調焦作精神。唯有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植根于這些群眾性宣傳陣地,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永續發揚光大。
總之,弘揚南水北調焦作精神,需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要在思想引領、實踐體現、模范帶動、監督約束等多個層面精心設計,將南水北調焦作精神貫穿于城鄉建設、公共服務、文旅產業等各個領域,成為推動焦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本文選自:“南水北調焦作精神”(編號:26)2023年度焦作市黃河文化研究專項課題。
(作者單位 黃河交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