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種植在黔東南州凱里學院內不同區域的紫葉李果實為試材,研究其果實品質。結果表明,種植在凱里學院湖邊的紫葉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維生素C含量高達7.59 mg·(100 g)-1,感觀評分為14分,宜食性高。紫葉李色澤好、口感佳、鮮食品質上等,營養價值高,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關鍵詞 紫葉李;不同區域;果實品質;凱里學院
中圖分類號:S66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07
紫葉李(Prunus cerasifera)為薔薇科(Rosaceae)李屬落葉小喬木,原產于亞洲西南部[1]。紫葉李春季開花展葉,花粉紅色[2],葉色在整個生長季節內呈紫紅色,亮麗別致、觀賞價值高,具有較強的吸收SO2的能力,是著名的園林綠化樹種,且具有喜濕、耐旱、抗寒、抗病蟲力強等特點[3-4],栽培容易,成活率高[5],備受人們青睞,在我國廣泛種植。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紫葉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引種栽培、繁育管理、園林應用、葉色素等方面[6-9],而關于其果實營養品質卻鮮有報道。有研究者通過紫葉李雜交培育觀賞鮮食兼用型品種北國紅[10]、一品丹楓[11]。李曉男等利用紫葉李鮮果進行化學成分研究,首次分離得到3-O-乙酰基原兒茶酸、2( R) -羥基丁二酸-1-甲酯、3,3',4,4'-四羥基聯苯、β-胡蘿卜苷和槲皮素等5種化合物[1]。譚國輝等發現乙醇體積分數60%、超聲提取時間40 min、水浴提取溫度40 ℃、料液比1︰80(g·mL-1)的條件下利用超聲波輔助萃取紫葉李葉片總多酚獲得率是4.72 mg·g-1,且當紫葉李葉片多酚濃度為0.04 mg·mL-1時,DPPH·、 ·OH和O2·分別為53.30%、70.70%和78.70%[12]。有研究者發現紫葉李果實中的總黃酮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明顯抑制脂質過氧化,且可以通過抗氧化、促進肝細胞再生、調節脂質代謝等方面發揮其改善酒精性肝損傷的作用[13-14]。紫葉李果實中總多酚對常見致病性細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室內自然光、陰暗處總多酚溶液存放穩定,在酸性條件下和低溫下穩定[15]。紫葉李在適宜的條件下可結果。凱里學院內的紫葉李果實極具觀賞性且結實率極高,除部分被師生采摘鮮食,其他的成熟后自然掉落。為探究紫葉李果實的營養品質,本研究以種植在黔東南州凱里學院內不同位置的紫葉李果實為材料,對其果實表型性狀、營養成分和感官評定指標進行分析,為紫葉李果實的開發利用提供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19年5月下旬在種植于黔東南州凱里學院內宿舍中庭(A)、沿湖路邊(B)、教學樓中庭(C)、校園綠化帶(D)、學校主干道(E)5個區域內的紫葉李樹冠中上部按東南西北中5個方向采果,每個區域選擇10株果樹,每株采摘無病蟲害、無畸形的30個果,采后用冰盒保存帶回實驗室備用。
1.2" 方法
1.2.1" 李果實外觀品質指標測定
果實的單果質量、核鮮質量采用電子天平稱量;果實縱徑、橫徑、側徑采用數顯游標卡尺測量;果形指數=果實縱徑/橫徑。
1.2.2" 李果實表觀性狀測定
參照《李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6]對紫葉李果實果形、果皮底色、著色程度、果頂形狀、縫合線、果肉色澤、果粉、核黏離性、核面、色澤、果核形狀及對稱性進行測定。
1.2.3" 李果實內在品質指標測定
參照《果樹栽培學實驗實習指導用書》[17]用2,6-二氯靛酚法來測定維生素C含量;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總糖含量;氫氧化鈉滴定法測定可滴定酸含量;采用手持折光儀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果實總質量-果核質量)/果實總質量]×100%;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
1.2.4" 李果實風味品質及感官評價測定
參照《李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16]對紫葉李果實果肉質地、果實風味、果實香氣進行測定。參照錢永平等[18]和俞群等[19]的方法選擇色澤、甜度、酸度、口感、澀味等宜鮮食性指標作為評價紫葉李感官指標,酸度分無酸味(3分),微酸(2分),酸(1分);色澤分無斑點(3分),略有斑點(2分),較大斑點(1分);口感分好(3分),一般(2分),差(1分);甜度分甜(3分),微甜(2分),不甜(1分);澀味分無澀味(3分),微澀(2分),澀(1分)。在校園內隨機選擇15位同學一起評判,總分≥13分的宜食性高,總分≥10分但<13分的宜食性一般,總分≤9 分則宜食性較差。
1.2.5" 數據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軟件進行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表觀性狀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果形為圓、橢圓、卵圓;果實果皮底色皆是紅色;果實紫紅色、紫黃色、紅色、橙黃色;果實著色程度皆為全部著色;果頂形狀有平、凸、圓凸3種;縫合線為平、淺;果肉色澤有黃、黃綠及紅3色,紅色為主要色澤;果實對稱性有對稱、較對稱兩種;果粉厚度都較厚。黏核;核面平滑;果核為卵圓、橢圓、圓、倒卵形。
2.2" 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外觀品質分析
如表2所示,不同區域紫葉李單果質量為8.62~11.00 g,以B區表現最好,單果質量最佳, C區和A區次之。果實縱徑、橫徑、側徑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核鮮質量E區最大,為0.67 g,D區最小;縱徑、橫徑、側徑皆是B區最大,分別為2.65、2.69、2.55 cm;果形指數范圍在0.96~1.03;紫葉李果實外觀品質在不同區域之間變異系數為1.99%~14.92%,其中核鮮質量變異系數大于10%。
2.3" 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內在品質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紫葉李維生素C含量最高可達7.59 mg·(100 g)-1;可溶性固形物以B區最高,為11.90%,E區次之,A區最低,為9.80%;可溶性總糖范圍在5.14%~10.35%,B區最高;可滴定酸含量為E區最高,為2.03%,D區最低,為1.30%;固酸比和糖酸比分別為5.47~8.75和3.92~7.61,二者均以B區最高,E區最低;B區的可食率最高,為95.07%,E區最低,為93.27%;果實內在品質在不同區域之間變異系數為0.67%~31.03%,糖酸比變異系數最大,其次為可溶性總糖,變異系數超過20%,可食率最低。
2.4" 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風味品質及感官評價分析
從表4可知,5個區域紫葉李果實質地屬于松脆、松軟兩種;除E區果實風味為酸外,其他區域紫葉李屬于酸甜類,酸味稍大于甜味。紫葉李果實無香味。
B區域酸度指標為微酸,其他4個區域皆為酸;A區域色澤指標略有斑點,其他區域紫葉李無斑點;口感以B區域為好,E區域為差,其他3個區域為一般;甜度以B區域為甜,D區域最差,為不甜,其他3個區域為微甜;5個區域紫葉李均無澀味。B區域紫葉李總分最高,為14分,宜食性高。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不同區域采摘的紫葉李果實在表型性狀和外觀品質上均存有差異。紫葉李果實的果形指數在0.96~1.03,果形為圓、橢圓、卵圓。果實大小是評價果實外觀品質的重要標準,本研究中不同區域紫葉李果實單果質量在8.62~11.00 g,僅為奈李[20]的1/6。果實的質量與果樹樹勢、營養成分及掛果數量都有關系,凱里學院種植的紫葉李管理較粗放,沒有施加水肥,且年年掛果數量非常高,負荷較重,所以果實單果質量相對較小。
果實的風味和感官評價主要與糖含量和酸含量密切相關,也取決于糖酸比[21]。金吉林等測得的貴州不同地區的16個晚熟李果實可滴定酸含量為0.51%~1.10%[21];王紅林等測得貴州12個種植區的成熟奈李果實平均酸含量0.61%~1.29%[20]。而本研究中測得5個區域紫葉李果實的酸含量為1.30%~2.03%,與前兩者研究結果相比,酸含量偏高。貴州12個種植區的成熟奈李果實的糖含量為5.85%~13.41%,糖酸比為4.55~18.82[20]。貴州不同地區的16個晚熟李果實可溶性糖含量為6.20%~11.70%,糖酸比為5.64~21.27[21]。本研究測得5個區域紫葉李果實的糖含量均值為5.14%~10.35%,糖酸比均值為3.92~7.61,與王紅林等、金吉林等的研究結果相比,糖含量和糖酸比值均偏低。
B區域紫葉李單果質量、可食率、橫徑、縱徑、側徑顯著高于其他4個區域,較之北國紅[10]和一品丹楓[11]兩個紫葉李雜交品種略有不足。B區域李的感官評價優于其他4個區域,且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別為11.90%和11.35%,與王紅林等[20]、溫靜等[22]的研究結果相似,與耿文娟等[23]的結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地形的優勢,湖邊地形較開闊,植株能夠更好地接受光照,光照強度大,利于果實糖分的積累[24-25],使B區域李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更高;其次水源充足,果樹生長有著良好的條件,光合作用好,營養物質充足,因此增大了果實,改進了外觀品質,提高了果實的感官品質。有研究表明,施肥對果實中的糖、酸含量有重要影響,磷、鉀肥的早施有利于增加果實中的含糖量,提高糖酸比,不僅如此,在葉面噴磷酸二氫鉀還可增加果實風味[26],因此,合理管理紫葉李樹,補足營養條件,控制掛果數量,可以有效提升紫葉李果實品質。
參考文獻:
[1] 李曉男,陳燕燕,周江韜,等.紫葉李果實的化學成分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5(8):1362-1364.
[2] 張琪靜,金誠,白海.觀賞李資源———紫葉李[J].北方果樹,2005(3):45-46.
[3] 羅春霞.臨夏地區紫葉李栽培及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6(1):191-193.
[4] 楊進.彩葉樹種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的引種評價[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
[5] 孛隨文.彩葉樹種在北方園林景觀中的應用與選擇[J].現代農業科技,2007(23):52-53.
[6] 苗兆豐.觀葉樹種紅葉李的繁殖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5(10):208-209.
[7] 肖宇.紫葉李和紅葉碧桃穿孔病的藥效防治試驗[J].現代農村科技,2023(9):81-82.
[8] 劉秀英,余俊茹,劉長秀,等.基于顏色參數和BP神經網絡的紫葉李葉片花青素含量估算[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2,37(6):145-152.
[9] 阮世開.合肥地區紫葉李栽培及適應性研究[J].園藝與種苗,2022 (10):51-52.
[10] 張艷波,趙晨輝,梁英海,等.抗寒紫葉李新品種“北國紅”的選育[J].北方園藝,2013 (12):168-169.
[11] 李鋒,張艷波,趙晨輝,等.抗寒觀賞鮮食兼用紫葉李新品種‘一品丹楓’[J].東南園藝,2014(6):79-80.
[12] 譚國輝,王澤行,王汝鑫等.紫葉李葉片總多酚提取工藝優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現代園藝,2022,45(9):17-20.
[13] 吳麗紅,任麗英,陳志鋼.紫葉李果實總黃酮抗氧化性能實驗研究[J].中國藥業,2017(5):15-19.
[14] 馮海容,鄭軼,常海茹,等.紫葉李果實總黃酮對大鼠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藥房,2017(10):1332-1337.
[15] 汪洪濤,陳成,余芳,等.紫葉李果實總多酚的提取工藝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3(10):153-156.
[16] 郁香荷.李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17] 張琦.果樹栽培學實驗實習指導用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18] 錢永平,吳承禎,周俊新,等.福建山櫻花果用品種選育研究初報[J].林業科技通訊,2018(3):29-30.
[19] 俞群,郭龍清,危靜美,等.紫葉李果用優良株系選育初報[J].福建林業,2018(3):46-48.
[20] 王紅林,趙凱,趙曉珍,等.貴州不同地區奈李果實品質分析與綜合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22 (6):94-104.
[21] 金吉林,陳守一,王紅林,等.貴州不同地區晚熟李的果實品質分析及綜合評價[J].貴州農業科學,2021,49(9):8-13.
[22] 溫靜,周蘭英,蒲光蘭.成都地區歐李品種果實品質分析與綜合評價[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0 (1):71-78.
[23] 耿文娟,歐陽麗婷,頡剛剛,等.新疆野生歐洲李果實品質分析[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20(2):131-136.
[24] 張強.‘富士’蘋果果實品質與土壤養分和氣象因子關系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8.
[25] 張歡,高小峰,雷夢瑤,等.軟籽石榴果園土壤養分與果實品質關系的多元分析及其優化方案[J].河南農業科學,2022(4):111-119.
[26] 薛曉芳,趙愛玲,焦文麗,等.棗品種資源果實的糖酸含量特征分析[JL].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24,25(1):60-71.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3-09-20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項目(黔教合KY字〔2018〕352);凱里學院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園藝)建設項目; 凱里學院校級一流學科(園藝學)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劉雅蘭(1992— ),講師,從事果樹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E-mail:8673965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