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的現場調研和分析,指出植物景觀存在的問題,并遵循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原則,從城市景觀視角結合不同景觀要素,如地形、水體、建筑、道路等的視線關系等因素,對會龍山公園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提出優化策略和植物景觀配置模式,優化提升植物景觀,營造會龍山公園的四季景觀。
關鍵詞 城市景觀視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會龍山公園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13
山地公園的概念包括地理學上的山地、丘陵、高原的綜合,又包括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具備山地特點的公園[1]。山地公園利用自然山體的現有形態特征和山體現有植被來營造供城市居民休閑、游玩、娛樂的場所。城市的自然山體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重要內容,屬于大尺度的風景園林規劃項目。山地公園由于山地地勢起伏較大,公園植被在不同位置會呈現出不同的種類和層次,這也使得山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成為一項重要的工作。
湖南省益陽市會龍山公園位于益陽市中心城區西部,東接資江一橋,西靠志溪河,南臨花鄉路,北接資江,地理位置優越,該公園為自然山體,屬典型山地公園,總面積為204.7 hm2。該研究擬針對會龍山公園的植物景觀現狀,分析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背景與存在的問題,在城市景觀視覺的要求之下,再對會龍山公園地形、道路、水體、建筑等景觀要素的植物景觀分別采取設計優化工作,提出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優化策略與建議。
1" 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
在會龍山公園總體規劃下,公園景觀結構規劃清晰,公園功能區域布局合理,景點規劃、道路系統規劃完善,公園以山脊、山頂、山坡等地形為主,水體有三眼塘及臨資江的濱水景觀,因此,會龍山山地公園具備有良好的山水景觀格局,同時,會龍山公園自然植被豐富,為營造豐富的植物景觀提供了良好基礎,為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提供了規劃背景。
2" 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存在的問題
1)宏觀尺度上,會龍山公園的規劃設計,特別是其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由于缺乏從宏觀層面進行植物規劃的意識,忽視了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同城市整體設計的協調,使得城市整體的風格同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的風格不太協調,最終影響到會龍山公園的景觀視覺及城市整體的景觀視覺效果。再者,因為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尺度大,植物景觀主要以群體為單位展現,呈現大面積的群體林相景觀或小尺度的植物群落景觀,而弱化了植物個體的視覺效果。
2)微觀尺度上,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因植物類型較少,在植物配置中稍顯凌亂,層次感也不強,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導致視覺效果較為單調,降低植物景觀的層次性和觀賞性,整體景觀的觀賞性有待提升。同時,有部分原生植被受到破壞的,通常以次生林或荒山為主,植物景觀效果差,植被現狀需要恢復與改造才能滿足其作為風景游憩地的游賞需要。
3)城市景觀視角下,會龍山公園中作為城市背景的植物群落所形成的背景林,郁閉度過高,沿坡地缺少觀賞性極佳的風景林景觀,樹種單一,四季景觀單調,植物景觀不豐富,色彩不明朗,缺乏觀賞性[2] 。
4)缺乏季相景觀,特別缺乏春季及秋季特色植物景觀。公園喬木以樟樹為主,常綠闊葉樹面積多,落葉樹面積少,林相單一,四季常綠季相不明顯,景觀效果差,作為城市公園在植物景觀上不能步移景換給人豐富的視覺感受。在樹種規劃時要增加落葉樹種、春花植物和色葉樹種,以增加春季和秋季景觀,豐富季相變化。
5)公園內特色主題不突出,分布較凌亂。缺乏植物空間的營造、植物文化的體現等。
3" 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原則
會龍山公園作為益陽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城市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反映了城市的景觀風貌與特色,其植物景觀規劃設計面臨城市景觀視覺效果不佳的問題,應注重公園自身規劃建設的同時,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上應遵循景觀性、整體性、生態性、多樣性及文化性等原則,為城市增添靚麗的風景線,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美感和享受。
3.1" 景觀性原則
會龍山公園的植物因地形起伏變化,需首先考慮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因為它是城市景觀視覺效果美化的重要內容。其植物景觀要結合地形融合當地地域歷史文化,營造四季變化的景觀,特別從立面上要形成優美的林冠線和豐富的天際線,從而提高城市景觀質量。
3.2" 整體性原則
為確保整體城市景觀視覺效果的良好性,使得公園整體充分融入到現代化城市的規劃與設計當中,結合公園地形對山地公園的植物景觀制定整體植物景觀設計方案,在整體植物景觀輪廓層次的把握上,主要是注重山地公園同水體、道路、建筑等相協調,并且具備景觀的立體性,對整體的公園植物進行設計優化,使之達到良好的城市景觀視覺效果,景觀更加具有層次美感和流暢的線條美感。
3.3" 生態性原則
當優先考慮生態效益及景觀效益,與城市聯系密切,在城市景觀視角下,平衡生態效益與視覺效益之間的關系,既滿足城市山地公園的游憩功能,又能滿足其生態功能。
3.4" 多樣性原則
在營造地域原生植被的前提下,增加會龍山公園植物種類,豐富植物景觀的多樣性,使公園環境更加優美。
3.5" 文化性原則
以公園自身特點進行特色營造,基于會龍山公園自身的自然、歷史、人文特點,從會龍山整體對規劃區的植物景觀特色進行規劃,使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特色區別于參照對象的特色。
4" 會龍山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4.1" 公園不同地形與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將會龍山公園不同地形下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分為山頂、山脊、山腰、山坡及山腳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幾種類型,分別對其植物種類選擇、植物群落配置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其具體的植物景觀規劃優化策略如下:
4.1.1" 山脊、山頂植物景觀
1)自然山林山脊、山頂:從城市景觀視角,從仰視景觀的優化設計方面,山脊和山頂作為山體的天際輪廓線[2-3], 因此位于山脊和山頂的植物景觀,應該突出其高聳,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采用季相豐富的喬木或者彩色葉樹種;同時,從遠視效果來看,山脊、山頂處也應該種植季相變化明顯的樹種,以香樟、楓香、烏桕、苦楝、無患子、欒樹、復羽葉欒樹、黃山欒、白玉蘭等樹種為主,構建以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部分山脊構建針闊混交林。灌木以山蒼子、格藥柃、杜鵑、紅繼木、金葉女貞、梔子花等為主,以增加物種多樣性。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為:喬木+小喬+灌木或喬木+灌木。
植物配置為:香樟+欒樹+大葉山礬+檫樹—白玉蘭+櫻花+雞爪槭—杜鵑+山蒼子+格藥柃。
2)佛教人文景區山脊、山頂:佛教人文景區山脊、山頂的植物應與亭、閣、樓等景觀建筑相得益彰,供托整體林相景觀[2-3]。可選用體現佛教文化特色的樹種,如香樟、銀杏、楓香、紅楓、羅漢松、黑松、龍柏等樹種為主。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為:喬木+小喬+花灌木+地被。
植物配置為:香樟+銀杏+楓香+龍柏—桂花+白玉蘭+紅楓+垂絲海棠+紫葉桃—羅漢松+杜鵑—鳶尾+麥冬+蔥蘭。
4.1.2" 山腰、山坡植物景觀
城市景觀視角下,山腰、山坡植物景觀作為城市或會龍山公園的背景,應營造為具有較高美學價值的人工風景林。因會龍山公園山腰、山坡的現有的植物設計中,大多數都是綠色植物,顏色較單一,通過使用彩葉植物可以使園林景觀具有不同的表現,群植或片植形成彩葉植物風景林,體現植物的整體美,使觀賞者可以產生新鮮感,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園林景觀的美感與舒適度。
另外,山腰具有單向性的景觀,視野較遠[1],沿坡地適宜形成觀賞性極佳的風景林景觀。結合游步道、登山道等,同時規劃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四季景觀。山腰位置應該注重植物群落的構建,同時針對山坡公園采取的是交叉類型的植被,使其更加具有觀賞性,并且還利用山坡的斜度,進行植被整體的規劃設計。
在風景林中,增加上層大喬木,形成常綠落葉闊葉林或混交林,豐富林相變化,以豐富林冠線或天際線,增加季相景觀植物,如秋季變色葉樹種,三角楓、五角楓、銀杏、楓香等豐富秋季開花植物,木槿、月季、木芙蓉、紫薇、黃花槐等。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喬木+花灌木+地被或大葉山礬純林、杉木純林、杜英純林、櫻花林、梅園、南酸棗林、色葉林等純林。
植物配置為:香樟+杜英+五角楓+楓香+檫木—碧桃+櫻花+紅楓—山蒼子;香樟+大葉山礬+三角楓杜英+楓香—山蒼子+木芙蓉+木槿;香樟+南酸棗+刺楸+五角楓+銀杏—紫薇+黃花槐+苦櫧+山蒼子—杜鵑+鳶尾。
4.1.3" 山腳植物景觀
一般都是重點開發建設的景區,景點周邊地段、道路兩側,如公園入口廣場、公園入口等位置,是人們主要集中游覽的視野區域,應選擇能體現季相變化,觀賞價值高,能有良好視覺效果的闊葉樹種,營造芳香林地[1,4]。樹種應選擇深山含笑、樂昌含笑、樸樹、枇杷、結香、丹桂、海桐、杜英、木芙蓉等。山腳從面上適宜采用的植物配置模式為“香樟林或桂花林”或“銀杏林+欒樹林 ”。
4.2" 公園水體與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會龍山公園水體主要有濱河景區和三眼塘水體景觀,位于會龍山公園的山腳,濱河及三眼塘水岸線為山頂俯視觀景提供了較好的觀景面,山頂視角的全向性既可以俯視又可以極目遠眺,從城市景觀視角,注重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要從植物景觀背景、中景、前景考慮。
4.2.1" 濱河景區植物景觀
從城市景觀視角,注重彩葉植物和水景設計相結合,補植楓香、銀杏、烏柏等秋色葉樹種和樹形優美的樹種,加強林冠線的處理,豐富植物的輪廓層次及季相色彩變化,從而產生神秘感,使整個園林景觀更加生動、活潑。同時還增加碧桃、梅花、櫻花、垂絲海棠、垂柳等開花植物和姿態優美的植物,形成優美的水岸景觀。
臨水體部分可作為濱水景觀的前景,補植櫻花、桂花、垂柳,增加遮蔭度,豐富濱水景觀,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景觀意象。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喬—灌—草和水生植物組合。
植物配置為:垂柳+櫻花+桂花+烏桕—紅葉石楠+杜鵑—鳶尾+花葉蘆竹。
4.2.2" "三眼塘水體植物景觀
1)水邊植物:水邊植物通過色彩美、姿態美、線條美來豐富岸邊景觀視線和藝術構圖、增加水面層次。水邊常植垂柳,配以碧桃、櫻花、烏柏、楓楊、水杉、落羽杉、棣棠等。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喬木-灌木-地被。
植物配置為:垂柳+碧桃+櫻花—連翹+迎春—麥冬+杜鵑。
2)駁岸植物:在駁岸植物選擇上,應該突出自然野趣。利用蔓生植物可以掩蓋生硬的石岸線,如栽幾叢月季、薔薇、迎春、連翹等。還可在岸邊栽植一些花灌木和水生花卉如雀舌黃楊、小葉黃楊、金葉女貞、美人蕉、花葉蘆竹、再力花、千屈菜等。
優化配置模式:灌-草-水生植物型。
3)水面植物:水面植物要與水面的功能分區結合,應該留出充足的開闊水面展現倒影。選用荷花、睡蓮、香蒲等水生植物,形成香蒲群落、荷花群落或睡蓮群落。
4.3" 建筑與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在進行植物景觀設計優化時,主要考慮從城市景觀視覺植物景觀同周邊建筑的視線關系來設計,利用植物自身的斑塊特征,同山地公園建筑設計相結合,使得整體的公園植物景觀更加具有層次美感和流暢的線條美感。
在仰視景觀的設計方面,以位于山腳的佛教人文景區建筑為觀賞點,主要措施是采用深色植物斑塊或開花喬木、灌木突出前景,用色葉植物做中景,來明確山地的地勢范圍。在俯視景觀設計上,位于山頂的佛教人文景區建筑為觀賞點,主要考慮到的是公園整體植物的空間布局情況,會營造觀賞價值高的風景林景觀,強化布局效果。在平視景觀設計中,以位于公園附近的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建筑為觀賞點,結合視覺距離的遠近來確定植物景觀的類型和規模,距離較遠需要注重的是植物景觀的層次和整體形態,突出植物景觀的個體美和群體美。
總的來說,佛教人文景區建筑周圍宜選用富有觀賞、科普、文化等內涵的樹種,配置常綠針葉樹,以體現莊嚴肅穆、萬古長青的氣氛[1,4]。同時,適當采用彩葉植物與周圍建筑相融合,但應注意色彩具有較高的協調性。
4.4" 道路與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
4.4.1" 公園生態廊道與山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策略
公園生態廊道的打造結合人們的視覺觀看角度,從城市景觀視角進行相關植物的選擇和道路的植物規劃設計。廊道以綠色為底蘊,以花徑或花境為紐帶,以休閑慢生活為主題,增加道路的特色樹種,如櫻花、銀杏、北美紅楓等,打造以“色葉片林、通幽花徑”為特色的生態廊道。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喬木+花灌木+地被。
植物配置為:香樟—櫻花+垂絲海棠(碧桃、紫葉桃)—杜鵑+麥冬+蔥蘭
4.4.2" 道路與山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策略
主園路植物景觀主要突出其觀賞性,給游人帶來視覺享受,可種植櫻花,形成櫻花大道;或栽植樂昌含笑+紫荊,形成林蔭路加花徑;或栽植美國紅楓,形成紅楓景觀大道。在步行游道植物設計上,根據游路栽植櫻花、桃花、梔子花、杜鵑等花灌木,形成櫻花步行道,依山體自然植被,不拘泥于等距栽種行道樹,樹下栽種灌木或多年生花卉,豐富綠化層次。堅持“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加深文化內涵,體現地方特色,突出植物造景和休閑游憩的功能,以植物造景為主,并且增加植物的特色,吸引人們注意。
優化植物配置模式:喬木+地被。
植物配置為:香樟+樂昌含笑+櫻花——杜鵑+鳶尾+麥冬+吉祥草+蔥蘭。
5" 小結
因會龍山公園以山脊、山頂、山腰、山坡等地形為主,與普通平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相比,主要從植物的整體景觀風貌和從城市景觀視覺的角度對會龍山公園進行植物景觀的規劃設計,結合公園地形、水體、建筑、道路等的視線關系等不同景觀要素,提出了公園相應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優化策略和植物景觀配置模式,營造豐富的季相景觀和特色植物景觀,以建立具有優良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的城市山地公園[5],為山地公園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 魏育娟. 基于生態恢復的福建山地公園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
[2] 楊文婷. 重慶主城區山地公園植物造景手法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3] 鐘媛. 山地生態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4] 魏育娟,吳少華,李房英.山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C]//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0年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2010:110-118.
[5] 蔡曉晶.基于GIS的城市山地公園視覺景觀評價技術及實證[J].現代園藝,2020(8):80-81.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10-07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創新平臺開放基金項目(20K024)。
作者簡介:余紅兵(1976—),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植物生態修復、植物景觀規劃與設計研究。E-mail:5225948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