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揮“土、特、產”優勢,做好“土、特、產”文章,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舉措。浙江省臺州市是各業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農業區域,推動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有助于農業提質增效,助力實現鄉村振興。為進一步健全聯農帶農益農機制,助力推動臺州市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基于當前臺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從“土、特、產”3方面出發,認真剖析其存在問題,并從本土文化、特色品牌、產業集群等方面積極探索推進“1+N”模式(即1個大集群,N個產業加主體)的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方法和舉措。
關鍵詞 “土、特、產”;農業產業;集群化;浙江省臺州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47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專章部署[1]。2023年2月,浙江省委主要領導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表示,要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產”文章。秦小玲認為,鄉村特色產業是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且由于其市場化程度較高、產業屬性更強,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選擇[2]。王炳春認為,當前,做好“土、特、產”文章面臨優勢鄉土資源挖掘不夠、產業鏈條短而不全、產品附加值低、主體科技創新不夠及帶農增收作用未充分發揮等一系列問題[3]。筆者在對浙江省臺州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問題短板,結合“土、特、產”3方面優勢,提出臺州市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理論構架,以期進一步開發整合鄉土資源、突出產品特性、打造農業產業大集群。
1" 發展現狀
近年來,臺州市聚焦農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延長農業產業鏈條,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4]。2022年,臺州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572.06億元,較2021年增長5.41%。其中,農業產值為193.23億元,增長5.60%,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33.78%。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構成比重也有所變化,從2011年的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及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比重為35.78∶1.72∶10.26∶51.32∶0.92,調整到2022年的33.78∶1.10∶6.65∶57.13∶ 1.34。農用化肥的施用量從2011年的8.97萬t下降到2022年的7.68萬t。特色產業的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22年,臺州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8.226萬hm2,產量為23.891萬t;水果產量14.217萬t,柑橘和楊梅占臺州市水果總產量的1/2以上。此外,臺州市擁有一個市級的區域公共品牌及若干其他地方品牌和個體品牌。
根據鄉“土”資源、“特”色產品及“產”業發展綜合分析臺州市農業產業發展情況。1)鄉“土”資源優。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臺州市生態環境優越、氣候溫和濕潤,適宜喜溫果木和三熟制作物生長。在持續挖掘悠久農耕歷史文化底蘊和鄉土內涵的過程中,浙江仙居古楊梅群復合種養系統、浙江黃巖蜜橘筑墩栽培系統、天臺烏藥林下栽培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同時,臺州市打造了12個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15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8個“中國特色之鄉”。2)“特”色產品多。臺州市農產品品種豐富、數量眾多、品質較高,有9個著名皇家貢品,66個認證有機食品,304個綠色食品,227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臺州市已培育地理標志證明商標33件、農產品地理標志13件,數量居浙江省前列。作為全國著名的果品基地,柑橘、楊梅等農產品不斷暢銷海內外。此外,通過整合農產品特色優勢,臺州市打造了“臺九鮮”區域公共品牌,推動形成“公共品牌+地方品牌+企業品牌”的特色品牌格局。3)“產”業發展好。臺州市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8 031家,其中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100家,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4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0家;產業鏈韌性持續提升,聚焦“六鏈重構”,實施農業全產業鏈“十鏈百億”行動,省級示范性農業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的有10條,各類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數達到60萬戶、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收入總額超30億元;產業融合不斷深化,如仙居縣的產才融合楊梅產業生態圈、黃巖區的茭白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等。
2" 存在的問題
2.1" 相關主體協調配合有待加強
近年來,臺州市的農業產業多樣,涉及的經營主體眾多。調查發現農戶、合作社和農業企業之間關系微妙。農戶傾向于追求眼前利益,市場行情好時會自行售賣,不愿意長期與合作社合作;而市場行情不好時,又希望合作社提供支持,這給合作社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同時,農戶往往忽視產品損耗率,對企業和合作社的收購價格持不滿意的態度。企業間的溝通交流也較少,不同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未能實現共享。此外,中間商對合作社產品的來源和品質表示擔憂。這些原因導致各相關主體之間的合作關系不夠緊密,仍呈松散態勢[5]。另外,臺州市農產品基礎良好,許多生產經營者滿足于現狀,不愿承擔生產經營模式改變所帶來的風險。這些導致相關主體間的合作關系不利于產業集群的發展,無法形成高效的協作能力和整體競爭力提升。
2.2" 本土文化尚待深入融合應用
臺州市在用好鄉土資源,發展壯大農業產業的具體過程中更注重產品地域性、農產品自身優勢等方面,使得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趨于同質化,缺乏獨特性。具體而言,臺州市農產品的鮮甜特質與其深厚文化底蘊融合不足,僅關注歷史典故、農耕文化等方面,雖然可以引起消費者興趣,但還應對產品后續的聯想、認同、信任等方面加強拓展應用。例如,結合和合文化、宋韻文化、濟公文化、飲食文化等元素,以支撐產品特性、傳遞情感價值,從而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2.3" 品牌特性仍待進一步宣傳推廣
臺州市農產品擁有眾多品牌,部分品牌形成早、發展好、知名度高,如黃巖蜜橘、玉環文旦、仙居楊梅等。基于全局考慮,臺州市于2019年全力打造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臺九鮮”,在引領市內農業產業發展、產銷對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調查結果顯示,基層從業者和行業外人員對該品牌的認知度不高。相比個體品牌,集群公共品牌的特色鮮明,但其內涵和外延不夠突出,知名度不夠響亮,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推廣[6]。
2.4" 產業集群缺乏持續發展后勁
臺州市積極打造“區域公共品牌+產業大集群”的發展新格局,但面臨一些問題制約集群的可持續發展。1)集群結構不平衡,頂層統領能力不足,底層缺乏合作意愿,浪費成本。2)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和獎懲機制,尚未對集群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規范,易出現“地方品牌+”“企業品牌”現象。3)服務功能不完善,缺少專項金融、保險、法律、咨詢等服務[7]。
3" 對策建議
針對臺州市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本土文化、特色品牌、產業集群等方面的發展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從“本土文化-產業產品-特色品牌-產業集群”角度出發,推動臺州市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
3.1" 以市場盈利倒推集群發展
臺州市農業產業基礎較好,為改善“集而不群”的現象,需要改變原有的思維觀念,從市場盈利入手,以切實的效益增收團結凝聚各方力量。1)構建科學的組織構架,厘清政府與市場、行政與運營的關系,使各方發揮最優效果。2)建立專業化市場,進一步提高產品和產業的市場滲透能力。3)升級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縱向一體化,降低交易成本、時間成本。
3.2" 以本土文化賦能集群產業
強化文化賦能的作用,提升消費者對農業產品的認知度和認可度,進而激發情感價值,為臺州市農業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其模式主要可以分成2種:1)形成以農業生產實踐為核心的文化體系。農業系統通過主動深入挖掘農耕歷史文化,整理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脈絡體系,如仙居縣圍繞千年楊梅文化形成《仙居楊梅文化匯編》,則臺州市可形成《臺州農業文化匯編》,涵蓋史前農業文化到現代農業發展的各時間節點、歷史典故和產業產品,能夠直接賦能農業產業大集群。2)挖掘以地方特色文化為中心的農業典故。文化系統可以深入研究臺州市和合文化、宋韻文化、詩路文化、鄉土文化、飲食文化等,尋找與農業相關的事跡和典故,并加以整理。不斷豐富農業的文化內涵,間接賦能相應的農業產業。例如,通過研究和合文化與茶文化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當地茶葉產業的發展,并進行文化賦能、宣傳推廣,達到雙贏效果。
3.3" 以特色品牌提升集群價值
臺州市已成立特色鮮明的公共品牌“臺九鮮”,可進一步加強特色品牌建設,提升集群價值。1)注重產品質量。制定統一標準,嚴把產品質量關,避免出現質量安全問題。基于產品鮮甜特色、市場需求、消費者喜好等,制定生產標準、收購標準、銷售標準,提高良品率、減少損耗率,提升質量、突出特色。2)加強品牌認同。由政府出面,通過市級、縣級、鄉鎮、社區等各層級農業相關管理部門共同配合,做好“臺九鮮”品牌的政策宣傳和引導;加強集群內部成員培訓和管理,提高對公共品牌的認同和熱愛。3)突出點面聯動。強化個體品牌與集群品牌互相聯動,形成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合力,以“優勢個體-集群-弱勢個體”的模式帶動大集群品牌發展。
3.4" 以多方協同助力集群發展
臺州市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健全產業集群的發展機制、完善產業集群的多方位服務功能。1)提供專項運作資金,加強集群品牌推廣與管理,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為零散生產經營者提供指導和服務。對于集群運營,給予專項運作資金;對于集群品牌,加強授權管理和宣傳推廣,如集群成員使用統一包裝,政府出資給予其相應補貼;對于集群企業,加強龍頭企業政策賦能,不斷培育其核心能力、引領能力;對于零散的生產經營者,組織成立專門的隊伍,提供生產指導、上門收購、統一運輸等服務。2)組建強有力的集群運營主體,包括政府、行業協會、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及渠道商等多個相關群體代表;制定集群規章制度,確定集群成員的準入條件,明確成員權責,實施獎懲措施,整合和配置公共資源。3)打造網絡平臺,提高營銷功能;開展助農培訓、科普教育和經營管理能力提升培訓;吸引社會投資設立金融保險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個體戶解決融資和抗風險難題。
4" 結語
針對當前臺州市“土、特、產”發展現狀及農業產業集群面臨的挑戰,根據現實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采用重新構建組織構架、探索“1+N”運營模式,協調好政府與市場,通過互聯互通,發揮各自作用,以推動當地農業產業的穩步發展,為其他地區的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佚名.“土特產”文章大有可為[J].農民科技培訓,2023(5):1.
[2]" 秦小玲.以“土特產”引領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J].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5):11-13.
[3]" 王炳春.黑龍江省高質量做好“土特產”文章的深度解析[J].中國農墾,2023(4):39-42.
[4]" 潘崇敏.臺州鄉村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新農村,2020(5):5-8.
[5]" 王維,劉康.培育新型合作組織 做好“土特產”文章[J].中國農民合作社,2023(3):32-34.
[6]" 曾夢寧.培植“土” 體現“特” 做大“產” 做好鄉村振興“土特產”這篇大文章[J].中國金融家,2023(4):35-36.
[7]" 徐麗華,王慧.區域農業產業集群特征與形成機制研究:以山東省壽光市蔬菜產業集群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11):26-32.
(責任編輯:敬廷桃" 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2-01
基金項目:2023年度臺州市三農軟課題(TZSNYNC2023-7)。
作者簡介:陶瑩(1991—),碩士,助教,主要從事農產品品牌、鄉村振興發展、地方特色文化等研究。E-mail:237645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