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油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樹種,可用于食用油、肥皂、潤滑劑等產品的生產,被廣泛種植。以欽廉林場為例,系統(tǒng)闡述了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即從苗木選擇,林地清理,整地處理,放基肥、回坑,定植、補植,撫育管理等5方面加以重視;同時對油茶常見病蟲害特征及防治方法做了進一步的論述,旨在為該類型氣候區(qū)內的油茶生產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 油茶;高產高效栽培;病蟲害防治;欽廉林場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6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山茶科山茶屬常綠喬木[1],高度可達10~20 m,樹皮呈灰色,樹冠茂密;葉子為革質,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有光澤,葉緣有鋸齒;花朵為白色或粉紅色,具有芳香味;果實為球形或卵圓形的蒴果,成熟時呈黑色。油茶起源于中國,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地區(qū),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也有分布[1-2]。
油茶是一種經濟價值極高的經濟樹種[3],油茶樹種子中的油脂含量較高,可達到50%,是一種優(yōu)質的食用油。油茶油中富含亞油酸、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有益于人體健康。此外,油茶油還可以用于制作肥皂、潤滑劑和化妝品等,經濟價值極高[4]。本研究以欽廉林場為例,系統(tǒng)闡述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旨在為該類型氣候區(qū)內的油茶生產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1" 研究區(qū)概況
欽廉林場位于廣西南部,地理坐標位于22°13′~22°43′ N、108°40′~109°30′ E,地勢北高南低,海拔最高點為245.3 m,最大坡度為38°。該地區(qū)屬北熱帶濕熱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2 ℃,年均降雨量1 700~2 100 mm,光照較強,降雨充沛,水熱情況良好。欽廉林場內植被以人工闊葉林為主,有少量天然次生林。人工林樹種主要有桉樹(Eucalyptus robusta)、濕地松(Pinus elliottii)、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龍眼(Dimocarpus longan)、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等。
2" 油茶在欽廉林場的適生性
研究表明,油茶適宜在海拔600 m以下,東、南坡向,年均氣溫16.0 ℃以上,≥10 ℃的年積溫4 800 ℃以上,年均降雨量1 000 mm以上,日照時間1 500 h以上的地區(qū)生長[5-6]。欽廉林場全場林地海拔高一般在40~100 m,相對高為50~70 m,≥10 ℃年積溫為7 886.3~7 982.7 ℃,年均降雨量1 771.4~2 103.3 mm,年日照時間為1 633.6~1 801.4 h,適宜油茶生長。
3" 油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3.1" 苗木選擇
本研究使用的油茶苗木均來自欽廉林場培育的容器苗。為保證植株的質量和生長能力,選擇苗高35 cm以上、地徑0.3 cm以上的2~3年生的I級容器苗。為進一步提高苗木的品質,對所選苗木進行煉苗處理,煉苗時間15 d以上。此外,所選苗木應具備根系發(fā)達完整、無病蟲害、植株健壯、無機械損傷的特點[7]。
3.2" 林地清理
栽培地點為欽廉林場文利分場文利工區(qū)、大垌寮工區(qū)等地,在東、南坡向栽培。在進行苗木種植前,需對林地進行清理,砍伐清理林地內的雜草、灌木和其他高大喬木,并清除林地內的石塊等雜物。因清理病害木等特殊情況需進行煉山處理(原則上不煉山),煉山前需設置煉山防火線要求寬10 m以上,危險地帶寬20~30 m,中間開1~3 m見土隔離帶,并報告地方防火主管部門做好備案,辦理野外生產用火許可證。
3.3" 整地處理
3.3.1" 平整梯帶
本研究選取的地形為低山丘陵地區(qū),故采用梯帶整地法進行整地。沿水平種植行平整梯帶,依地形變化呈水平狀,間距相等,種植行水平距3 m或4 m(平均坡度20°及以下時水平距為3 m,20°以上時水平距為4 m),梯帶寬25 m以上,靠內墻1 m寬,低于種植帶5 cm。
3.3.2" 挖坎
距邊坡70 cm挖明坎,坑面的長寬不作規(guī)定,深度設置為60 cm,底部寬設置為40 cm,挖出的表土需單獨放置以備回坎使用。設置株距2.5 m,行距3 m,密度每667 m2約為89 坎。
3.3.3" 排水
合理開挖排水溝,以均勻分配地表水到梯帶各段,并對多余的地表水進行適當的排除工作。
3.4" 放基肥、回坑
基肥施放有機復合肥(N、P、K含量≥5%,有機質含量≥40%),施肥量為12.5 kg·株-1。施肥時需將肥料均勻施加在坎底,然后填回挖出的表土,回土需高出坎面約5 cm,泥團搗碎至直徑小于2 cm;以種植行為中心覆蓋農用薄膜,鋪蓋后用泥壓蓋薄膜兩側以防風吹。
3.5" 定植、補植
3.5.1" 定植
該地區(qū)每年3月開始氣溫回升進入春季,故于3—4月底進行造林(最遲期限為5月底),同時可在雨天或雨后土壤濕透后進行定植以進一步保證苗木的成活率。晴天造林是在定植前,也應澆透定植坑,待土壤變得濕潤后再開始造林。在定植點中心開1個小穴,將苗木放入其中并扶正,之后填上回表土并將其踩實以確保苗木固定。此外,在定植中應注意,薄膜營養(yǎng)袋杯苗取苗時應注意避免捏碎泥團,而采用無紡布營養(yǎng)杯苗時可直接帶杯種植。
3.5.2" 補植
種植后30 d左右及時檢查成活率,要求成活率達95%;未達到目標成活率的,需按定植方法在雨后土壤濕透后進行補植。
3.6" 撫育管理
3.6.1" 除草撫育
定植前,視天氣及雜草情況可實施1次噴藥除草。定植后的除草撫育方式為人工除草,帶內雜草長到高度約40 cm,人工挖除,挖除的雜草作為覆蓋物堆放在油茶樹下。除草撫育一般為2~3次·年-1,具體視雜草情況而定,定期觀察,雜草達到一定密度和高度即可除草。
3.6.2" 根際追肥
當年林: 于7—8月份進行1次施肥。在陰雨天或下雨前,在距植株莖部30 cm處沿著樹冠投影邊緣開挖1條圓弧形溝(深約8 cm,寬約5 cm),并在其中施入尿素,施肥量為30~50 g·株-1。肥料施入后,需要用土將其覆蓋好,以促進肥料的吸收和利用。
2~4年生幼林:每年施肥3次,2—3月和5—6月或早春和初夏新梢萌動之前各施肥1次,每次施復合肥150~250 g·株-1,冬季施有機肥2~3 kg·株-1,在樹冠外沿圓弧形溝內施入肥料并進行覆土處理。
成林:第5年起,每年施肥3次,沿樹冠投影內緣挖寬、深各30~40 cm的弧形溝,將肥料施入、覆土,具體施肥時間和施肥量要求見表1。
3.6.3" 根外追肥
根據植株生長狀況進行根外追肥,一般每年追肥3~4次即可,選用的肥料種類和濃度見表2。此外,還需施加葉面肥,施肥時選擇一種或幾種葉面肥混合施加至尚未轉綠的新梢葉片上。
3.6.4" 整形修剪
整枝修剪可以促進樹冠的形成、控制徒長枝、疏去細弱側枝、病枝和枯枝等,從而提高油茶樹的生長質量和產量,其主要方法和步驟如下。
為促進樹苗的生長發(fā)育,使其盡快形成樹冠,在造林后的1~3年,于每年10—12月對油茶樹進行摘除花蕾處理;在苗高約60 cm時進行斷頂處理,并剪除弱枝、腳枝,只保留3個左右的強壯主枝,以促使樹苗分枝,形成較為理想的樹冠結構;在造林后的第2~4年早春也需進行剪枝處理,以控制徒長枝,促進側枝生長,實現樹冠結構調整,保持樹冠的通風透光,確保樹體的生長和養(yǎng)分的分配。
4" 油茶病蟲害防治技術
4.1" 油茶病害
欽廉林場常見病害主要包括軟腐病、油茶炭疽病、油茶霜霉病和油茶根腐病。
4.1.1" 軟腐病
軟腐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一般為Agaricodochium camelliae[8],主要侵襲油茶樹的根、莖、葉等部位。病原菌通過傷口或者根部微小傷口入侵,引發(fā)病害。其主要癥狀為植株出現不同程度的葉片黃化、枯萎和脫落。病斑最初為圓形或半圓形,隨著病害的發(fā)展逐漸擴散。當軟腐病菌侵害果實時,還會導致裂果或落果。該病害在欽廉林場一般于4月下旬發(fā)病,全年有兩個發(fā)病高峰:一為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二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冬季發(fā)病較少。
預防和治療:油茶軟腐病的預防方法包括定期清理油茶園地,控制病原菌擴散;調整土壤pH值,避免酸性土壤環(huán)境;加強樹體養(yǎng)分供應,提高油茶樹的抗病能力等。對于已經發(fā)生病害的油茶樹,需及時進行除病枝、病葉甚至直接伐除,然后噴灑波爾多液或多菌靈進行殺菌處理。
4.1.2" 油茶炭疽病
油茶炭疽病也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菌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Glomerella cingulata等。發(fā)病時,油茶葉片和果實上會出現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狀的黑色病斑,病斑邊緣呈紅褐色,可能會擴展并融合。嚴重感染時,病斑會導致葉片和果實的凋萎和脫落[9]。該病害在欽廉林場多發(fā)于夏、秋兩季,尤其是高溫、高濕的雨季。
預防和治療:保持樹冠通風透光是預防該病害的主要方法。在發(fā)現油茶患有炭疽病后,應及時清除病斑部分,并使用合適的殺菌劑進行噴灑殺菌,如苯醚甲環(huán)唑、多菌靈等均可有效治療。
4.1.3" 油茶霜霉病
油茶霜霉病是由霜霉菌(Peronospora camelliae)引起的一種油茶病害。發(fā)病時,油茶葉片上會出現黃色或淺綠色的小斑點,隨后逐漸擴大并變成灰白色,葉片下表面可能會出現灰白色霉層。嚴重感染時,葉片會變形、卷曲和脫落。該病害在欽廉林場多發(fā)于夏、秋兩季,尤其是高溫、高濕的雨季。
預防和治療:預防手段為保持樹冠通風透光,避免過度密植導致林內通風不暢滋生霉菌。發(fā)現病害需及時清理病葉,可使用苯醚甲環(huán)唑、氧化錳等殺菌劑進行噴灑殺菌。
4.1.4" 油茶根腐病
油茶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真菌引起,主要病原菌包括褐腐病菌(Phytophthora spp.)和白腐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等。發(fā)病時會導致植株生長緩慢,葉片發(fā)黃,枝條逐漸枯死;同時受感染的根部可能會變軟、腐爛,并出現黑色或棕色的病斑[10]。該病害與土壤的含水率密切相關,在欽廉林場多發(fā)于雨季,尤其是排水不好的林區(qū),根腐病易頻發(fā)。
預防和治療:預防該病害的主要方法為選擇合適的土壤,并保持排水良好,避免過度澆水和過度施肥。發(fā)生該病害后需及時清除受感染的植株,并使用多菌靈等殺菌劑進行治療。
4.1.5" 油茶煤污病
油茶煤污病是由多種煤炱目(Capnodiales)真菌引起的油茶病害。發(fā)病時油茶葉片的主葉脈兩側呈現煤黑色煙塵狀病斑,并逐漸擴散,病斑厚度也會隨之增加;葉片背面有煤黑色煙塵狀菌苔分布,導致油茶葉片干枯開裂,影響其光合作用,造成油茶生長衰弱,嚴重時可導致油茶枯萎死亡。該病害的發(fā)生與蚜蟲和介殼蟲有關,在欽廉林場多發(fā)于林分密度較大、林內通風性差等易于蚜蟲、介殼蟲滋生的區(qū)域。
預防和治療:預防該病害的主要方法為造林時避免造林密度較高,成林后定期修剪油茶枝條,保證林內通風性和透光性。發(fā)生該病害后需及時修剪受感染的枝葉,避免病害蔓延;油茶煤污病的發(fā)病多與蚜蟲和介殼蟲有關,因此采用治蟲除病的方式進行化學防治,可采用50%樂果乳劑、50%三硫磷2 000倍液等農藥施藥除蟲。
4.2" 油茶蟲害
欽廉林場常見蟲害主要包括蚜蟲(Aphidoidea)、夜蛾(Noctuidae)、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茶籽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4.2.1" 蚜蟲
蚜蟲是油茶的常見害蟲,主要有綠蚜、黑蚜等。蚜蟲會吸食植株的汁液,導致葉片變黃、卷曲和畸形。嚴重感染時,還會導致植株生長受限[11]。欽廉林場蚜蟲多發(fā)生于林分密度較大、林內通風性差等區(qū)域。
預防和治療:定期檢查植株,及時發(fā)現并清除蚜蟲。發(fā)生蚜蟲害后,可以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敵(如瓢蟲)或噴灑含有苦參堿的植物提取物治療蚜蟲病害。
4.2.2" 夜蛾
夜蛾是油茶上的主要食葉害蟲之一,其幼蟲主要侵害葉片,導致葉片被啃食,嚴重時會影響油茶樹的生長。欽廉林場夜蛾蟲害多發(fā)生于4月中旬至10月下旬,危害較大。
預防和治療:加強栽培管理,保持園區(qū)衛(wèi)生,及時清除病殘葉片,減少蟲源。發(fā)現油茶受夜蛾蟲害時,可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菊酯乳油等化學農藥進行防治。
4.2.3" 桃蛀螟
桃蛀螟是一種為害油茶果實的害蟲,其幼蟲侵害油茶果實,導致果實內部被蛀食,嚴重時會顯著影響果實產量[12]。桃蛀螟在欽廉林場每年可發(fā)生3~4代,主要高發(fā)于4月、7月、8月。
預防和治療:定期檢查,及時清除病殘果實,減少蟲源是預防該蟲害的主要方法。發(fā)現油茶桃蛀螟時,可噴灑農藥進行防治,如使用2.5%敵敵畏乳油、5%毒死蜱乳油等。
4.2.4" 茶籽象甲
茶籽象甲又稱油茶天牛,是一種危害油茶樹的害蟲。為害時,其幼蟲通過口器咬住果實表皮,通過旋轉身體將喙伸入果皮內部,取食種子,為害嚴重時可導致油茶大量落果。茶籽象甲在欽廉林場每2年可發(fā)生1代,高發(fā)于5—8月。
預防和治療:發(fā)現受害嚴重的油茶樹,需及時清除,防止茶籽象甲蔓延。在茶籽象甲為害相對較輕時,可以采用人工捕捉的方法,減少成蟲數量;在茶籽象甲發(fā)生嚴重時,需使用敵百蟲、殺螟丹、天王星等化學農藥進行防治,也可通過深耕利用茶籽象甲的假死特性滅蟲。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2] 劉賽靜,陳秋婷,方濤,等. 氣候變化影響中國山茶科油料物種的適宜分布區(qū)[C]//中國植物學會.首屆植物科學前沿學術大會摘要集(二),2022-07-18 .
[3] 韓勝. 柳州市高產油茶栽培技術及經濟效益分析[J]. 南方農業(yè), 2021,15(6): 24-25.
[4] 李揚,吳雪輝,楊柳,等. 油茶茶皂素的提取及其在肥皂中的應用[J]. 糧食與油脂,2016, 29(10): 50-53.
[5] 嚴邦祥,劉日林,陳祖海,等. 不同立地條件對油茶生長量的影響[J]. 浙江林業(yè)科技,2013, 33(5): 40-43.
[6] 劉英,黃安鳳,劉芬. 懷化市油茶種植的氣候條件分析[J]. 農業(yè)災害研究,2020,10(3): 139-140.
[7] 楊承霞,王明政,楊承榮, 等. 油茶大苗移栽綠化試驗[J]. 綠色科技, 2019,(15):147,149.
[8] 宋英培,王璠,周會汶. 油茶軟腐病的檢測及防治措施[J]. 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36(2): 1-3,56.
[9] 吳峰婧琳,陳健鑫,王芳,等. 云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鑒定及發(fā)病規(guī)律研究[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3,59(2): 118-127.
[10] 黃長文,肖承義. 恩施油茶根腐病的發(fā)生特點與防治試驗[J]. 湖北植保,2015,152(5): 9-10.
[11] 蔣學建,鄧艷,黃華艷,等. 油茶茶蚜天敵及其優(yōu)勢天敵的林間消長規(guī)律[J]. 廣西林業(yè)科學,2017,46,(1): 76-79.
[12] 王芳, 付紅梅, 胡松余, 等. 油茶桃蛀螟生物學特性及燈光誘殺技術研究[J]. 浙江林業(yè)科技, 2020, 40(4): 54-59.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9-04
作者簡介:梁珍海(1985—),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生產、管理和發(fā)展。E-mail:zhen243@163.com。
*為通信作者,E-mail:4955561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