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和煦,綠樹成蔭。春光灑在每個角落,讓人心生歡喜。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3%,國民經濟開局良好,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較好基礎。2024年一季度餐飲收入13445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餐飲收入3551億元,同比增長9.2%。
為推進餐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22項具體政策措施,分別提升餐飲服務品質、創新餐飲消費場景、增強餐飲業發展動能、弘揚優秀餐飲文化、促進綠色發展、優化餐飲業營商環境和加強組織保障。同時,針對近年引發高度關注的預制菜產業,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旨在強化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預制菜產業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眾食品安全。
春意盎然的四月,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加快了推進繁榮中餐計劃的腳步,從在鄭州舉辦的“海內外嘉賓交流座談會”,到分別接待意大利北部華僑華人餐飲業協會回國考察團、西班牙回國考察團和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一行;從舉辦2024咖啡的100種可能創新論壇、首屆外賣新領袖發展大會和2024春季青年名廚研修班,到豫菜高質量發展暨阿五創辦20周年活動,乃至在泉城濟南舉行的2024“中華美食薈”啟動儀式、在東莞舉辦的2024粵港澳大灣區預制菜裝備產業大會,都彰顯了海內外餐飲人密切合作與交流,共促餐飲發展的信心與決心。
為了迎接即將于5月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的第九屆中國烹飪世界大賽,本刊專訪了曾經同臺交流技藝的海內外從業者,聽他們回顧參賽的精彩瞬間與獲獎感言,看他們以匠心提升中餐品質,提高中餐國際影響力的發展路徑與成效。
本期“書香味道”欄目推薦的《漢字中的味道》一書,選取味、咸、淡、酸、甘、甜、苦、辛、辣、鮮、麻、澀、滑、香、臭、腥、膻、臊共18個漢字予以重點介紹,通過味道所涉及的成語、俗語、歇后語,展現文字背后的文化意涵。《天津飲食文化史》則努力還原天津地區食事的形態、方式、過程,力求準確地揭示天津飲食文化形成的歷史規律。石自彬的《瀘菜重要理論的規范表述及科學闡釋》,旨在從科學層面構建起瀘菜的理論體系和菜品體系,形成科學、規范、準確、統一的表述,確保瀘菜理論和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伴隨著四月的風和雨,讓我們在花草初盛的春意中,來一場從古到今的探味之旅。詩仙太白的佐酒美食,《黃帝內經》中的飲食養生文化,清明、谷雨節氣的特色菜,北京人愛吃的“茴香餡兒”和炸“花椒魚兒”,用陳皮鹽烹制的佳肴,都讀來生津,讓人頗覺春色滿眼、春味滿懷。此外,還可以看看紀錄片《奇食記2》中令人驚異的“非常規”美味,探尋“經典流傳”的美食博物館,再遠眺溫哥華的吃喝玩樂住行……
一路繁花,一路旖旎。讓我們擁抱未來,攜春光,盎然走向盛夏!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