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書宗 葉天楠
摘 要:沒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列寧根據俄國的國情和革命實際需要,摒棄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建黨模式,創建以暴力奪取國家政權為最近目標的建黨新模式;根據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趨勢突顯的新形勢,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勝利;根據俄國基本上是農民國家的實際國情,創造了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經濟政策。這樣,列寧就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然而列寧逝世后,蘇聯共產黨不能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以致蘇聯只存在了74年,社會主義建設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從根本上說是拓荒式的。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能不斷創造新輝煌,朝著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奮進,正是在于中國共產黨能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永不止步地創造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開辟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新道路。
關鍵詞:列寧;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式現代化
2024年是列寧逝世100周年。列寧是在他革命經驗積累最為豐富,并根據俄國的實際國情科學規劃了農民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英年早逝的。他所創建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只存在了短短74年。從一國社會制度歷史的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也是“英年早逝”。這兩個“英年早逝”,留給社會主義中國太多的啟示。
沒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規劃了一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1]294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還具體指明,到達理想社會的途徑是組織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暴力打碎舊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工人階級的政府”,然后逐步從“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2]109,305雖然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的具體步驟和做法,有待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實踐來作出回答,但是馬克思認為,通往理想社會的關鍵環節是“必須先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126沒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就根本不可能到達理想社會。1852年,馬克思在致約·魏德邁的信中就說:“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3]54719世紀80年代后,西歐各國特別是德國,不僅是它們的資產階級,甚至在它們的工人階級政黨中也產生了對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以及一切同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有關的事物的盲目崇拜。針對這種觀念和行為,恩格斯嚴正地指出:“國家無非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而且在這一點上民主共和國并不亞于君主國。國家再好也不過是在爭取階級統治的斗爭中獲勝的無產階級所繼承下來的一個禍害;勝利了的無產階級也將同公社(指巴黎公社——作者注)一樣,不得不立即盡量除去這個禍害的最壞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會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有能力把這全部國家廢物拋掉。”[2]13可見,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專政只是到達理想社會的過渡,且不管世界發生怎樣的變化,到達理想社會的關鍵環節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古往今來,多少先進人士都曾構想未來理想社會藍圖,希望人類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人人美滿幸福的大家庭。但是,他們的所有設想都是海市蜃樓。只有在工業文明時代,馬克思主義才科學地指明了人類社會是可以以及怎樣到達沒有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理想社會的。
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國人,都是在德意志民族意識及其哲學、思想文化的熏陶下成長的。1844年,流寓巴黎的馬克思創辦《德法年鑒》,投身政治斗爭,宣傳社會革命,并且完成了從青年黑格爾派、激進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的他們二人合作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則是1848年2月在倫敦發表的。這樣,德國、法國、英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故鄉”,也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國家。不過,這三個國家雖然都是世界上馬克思主義傳播最早、工人運動開展最廣泛的國家,卻不能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1871年3月,由于普法戰爭造成的特殊形勢,巴黎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聯合工人階級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巴黎公社。作為地方政權,巴黎公社只是憑著工人階級的本能,采取一些社會主義性質的政策措施,它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可見,沒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國家。
19世紀70年代,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俄國。向俄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人物當數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犀利地批判了民粹主義的空想,將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翻譯成俄文,并且建立了將俄國革命推向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的“勞動解放社”,點燃了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火種。不過,普列漢諾夫所做的這一切雖然意義重大,畢竟還挨不到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邊。普列漢諾夫之所以醉心于純理論活動,始終是一名“書齋馬克思主義者”,原因當然比較復雜,但根本在于他從1880年1月起就長期僑居國外,脫離了俄國工人革命運動的實際。因此,當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風暴來臨時,他就退縮了。1905年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爆發。在十二月莫斯科武裝起義失敗后,普列漢諾夫竟然說:“他們(指工人階級——作者注)的力量還不足以取得勝利。這種情況是不難預料的。所以說,本來就用不著拿起武器。”[4]284此后,普列漢諾夫也從為了“黨內和平”“坐在兩把椅子中間”轉向孟什維克,成為一名“熱烈的孟什維克”。
列寧從青年時代起就否定民粹主義道路,研究馬克思主義,深入工人群眾,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活動。1887年12月,他在喀山大學因參加反對警察制度的抗議大會而被捕,被開除學籍并被流放到喀山附近的農村。在農村,列寧調查研究農民的狀況。1893年,他移居到工人階級比較集中的圣彼得堡。此時,他已經細心研讀過《資本論》(第一卷)等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還將《共產黨宣言》從德文翻譯成俄文,向工人群眾宣講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開展革命活動。在工人群眾中開展革命活動的青年列寧,就以精通馬克思主義著稱。
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革命活動的特點,就是能夠根據俄國的實際國情,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俄國化。他根據自己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致力于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創建社會主義國家的斗爭實踐,得出了一個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只有實現民族化,才能在民族國家發揮其引領和指導社會前進運動的作用。早在1899年底,列寧就在他流放西伯利亞期間所寫的關于黨的綱領及其說明的文章中指出:“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我們認為,對于俄國社會黨人來說,尤其需要獨立地探討馬克思的理論,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5]274-275經過十多年各種形勢下的曲折斗爭,1911年1月,列寧更深刻地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么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6]281這些中肯的話語,是列寧在實際斗爭中的切身體會,是他關于怎樣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至理名言。列寧主義就是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正是由于此,列寧才能在俄國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歷史的實際是:只有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才能在民族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當然,20世紀人類社會歷史上,也存在沒有通過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東歐各國共產黨雖未根據本國的實際國情推動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卻也建立起各自的社會主義國家。不過,那是在二戰后非常特殊的國際局勢下,蘇聯按照自己的模式,以包辦代替的方式給東歐各國建立起來的,而不是東歐各國共產黨自己的成果。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多國的共產黨曾試圖根據本國的實際國情,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但是蘇聯不允許,甚至出兵予以武力干涉。
蘇聯禁止東歐各國根據本國國情建設社會主義的典型事例是扼殺“布拉格之春”。1968年4月5日,經過較長時間醞釀和各方面討論,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全會通過了題為《捷克斯洛伐克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的改革政綱,即《行動綱領》,啟動了建設具有捷克斯洛伐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這場改革運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行動綱領》對從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國情、民情出發建設本國的社會主義作出具體規劃,并特別聲明: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始終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但是蘇聯不允許捷克斯洛伐克進行這一改革。蘇聯在以各種方式威脅仍不能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放棄改革的情況下,竟然以“華沙條約締約國武裝力量”的名義出動大軍,以偷襲的方式武裝占領捷克斯洛伐克。蘇聯占領軍將捷共的領導人綁架到莫斯科,以屠殺捷克斯洛伐克的和平居民相威脅,迫使捷共領導人在蘇聯早已擬好的《莫斯科會談公報》上簽字,放棄改革。蘇聯還將堅持改革的這批領導人統統一擼到底、開除出黨,讓對蘇聯俯首帖耳、蘇聯稱之為“健康力量”的一撥人充當捷共領導。東歐其他幾個也試圖進行改革的社會主義國家,都嚇得不敢動了。
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由蘇聯包辦代替建立起來的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已不復存在。東歐各國曾經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這段特殊歷史,正好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沒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
列寧的馬克思主義俄國化創造
20世紀來臨時,俄國還是在沙皇專制統治下、保留著農奴制殘余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這就是俄國的特殊國情。在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從俄國的這種特殊國情出發。
列寧根據俄國的實際國情,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運動。其偉大的歷史性創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問題上,列寧認為必須建立不同于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獨特的黨,即摒棄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的建黨模式,創立從俄國實際國情出發的建黨新模式。
必須有獨立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的領導,方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主張。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畢生都在關注和指導建立工人階級革命政黨。
1869年8月,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關懷下,代表德國工人階級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黨)成立。1875年,愛森納赫黨與另一個德國工人階級政黨、遵循拉薩爾主義的全德工人聯合會,合并為統一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后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違背馬克思、恩格斯支持建立統一的德國工人階級政黨的初衷,在哥達合并大會上,通過了被馬克思、恩格斯嚴正批判的拉薩爾主義綱領——《哥達綱領》。統一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不聽馬克思、恩格斯的多次嚴正勸阻,堅持走單一的合法斗爭道路,醉心于議會選舉。不過,在資本主義民主制逐步完善、出現“福利國家化”趨勢的時代,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確實利用“普選權”闖入議會,在為雇傭勞動階級爭取有保障的社會性福利上取得了一定成績。由于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堅持,經過歷時兩年的辯論,德國議會終于在1883年通過了《醫療保險法》,這是資本主義歷史上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接著,德國議會又于1884年出臺《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出臺《老齡和殘疾保險法》。德國的這些社會保障法規規定:工傷事故費用全部由雇主承擔;老齡和殘疾保險由雇主與工人各支付一半入會費,工人所支付的這筆入會費大約占一般工人年收入的1%,不足部分由國家承擔。這些社會保障法規的出臺,意味著新的涉及國家法律強制性和社會自律原則的社會福利保險制度終于建立起來了。這確實是雇傭勞動階級自產生以來所追求的。
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爭取這些社會保障法規出臺的同時,在每次議會選舉中獲取的選票和議席的數量都穩步上升。1912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為德國議會中的第一大黨。統一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建立及其在合法斗爭中的成就,創造了工人階級政黨參與社會政治斗爭的新道路,成為雇傭勞動階級建黨的一種模式,即:利用“普選權”進入議會,并立足議會講壇,為改善雇傭勞動階級的勞動條件和提高雇傭勞動階級的社會福利,不斷開展能收獲實際效果的工作。于是,西歐各國雇傭勞動階級的首領們競相仿照這種模式,建立起社會民主黨。俄國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有些領導人也竭力主張按照這種現成的模式,建立俄國社會民主黨。
列寧根據俄國的國情,否定了這種以合法斗爭為手段,以爭取議席為籌碼,以改善雇傭勞動階級的勞動條件、提高雇傭勞動階級的社會福利為目標的建黨模式,而是創立了一種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以開展秘密斗爭、暴力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為最近目標的建黨新模式。1898年3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但它還來不及開展活動即遭到沙皇密探的破壞,選舉產生的黨的領導人幾乎都被關進監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雖然在名義上成立了,實則如同一盤散沙。因此,列寧認為:“我們首要的最迫切的實際任務是要建立一個能使政治斗爭具有力量、具有穩定性和繼承性的革命家組織。”[5]386他反復強調:俄國需要有職業革命家組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必須是一個“牢固的、集中的、戰斗的革命家組織”。“同政治警察作斗爭,就需要有特別的品質,需要有職業革命家。”“社會民主黨人首先應當考慮建立一個能夠領導無產階級的全部解放斗爭的革命家組織。”[5]390,391,398列寧還指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也不能實行“廣泛民主制”。他告誡道:在黑暗的專制制度下,在盛行“手工業方式”的國家,在流行由憲兵來進行選擇的情況下,“黨組織的‘廣泛民主制只是一種毫無意思而且有害的兒戲。說它是一種毫無意思的兒戲,是因為實際上任何一個革命組織從來也沒有實行過什么廣泛民主制,而且無論它自己多么愿意這樣做,也是做不到的。說它是一種有害的兒戲,是因為貫徹‘廣泛民主原則的嘗試,只會便于警察進行廣泛的破壞”。[5]418列寧要求,黨必須是向沙皇專制制度堅決宣戰的、集中的戰斗組織,必須有嚴格的、統一的組織紀律。列寧的名言是:“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5]406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就是按照列寧創造的建黨模式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所以能勝利地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創建的“革命家組織”,確實“把俄國翻轉過來”了。
第二,根據世界形勢的新發展和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加劇的新趨勢,列寧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發動,社會主義國家能夠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中首先建立,從而為俄國單獨一國突破帝國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建立一國社會主義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于共產主義革命的程序問題,恩格斯在1847年10月底至11月所寫的問答式的《共產主義原理》中,對第19個問題“這種革命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的回答是:“不能。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系起來,以致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此外,大工業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成了社會上兩個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它們之間的斗爭成了當前的主要斗爭。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1]241不過,《共產主義原理》并沒有在1847年發表,而是后來才公開發表的。而且,早在1850年,馬克思、恩格斯就預見到美國將發展成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也即預見到資本主義發展將是不平衡的。所以,關于共產主義革命的程序問題,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只是原則性地指出:“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無產階級的統治將使它們更快地消失。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1]291此后,馬克思、恩格斯再也沒有談過關于共產主義革命的程序問題。可見,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市場全球化這一社會發展趨勢,傾向于認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有賴于革命在文明國家同時發生。自那以后,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不再提起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將之留給了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發展的實際來回答。
進入20世紀后,列寧根據資本主義各國發展不平衡越發突顯的新情況,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一國首先進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列寧就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可能在單獨一國首先勝利。1915年8月,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指出:“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6]5541917年9月和10月,一個靠攏齊美爾瓦爾德左派的國際社會主義青年組織聯盟,在它的機關刊物《青年國際》上,刊登了被它稱為“大家談得最多的俄國革命活動家”“這位鋼鐵般的老革命家”的列寧“闡明他的大部分政治綱領”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一文。[6]884列寧在這篇文章中更明確地指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6]722
列寧根據20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新情況的這一創造,是在作為帝國主義鏈條薄弱環節的俄國,首先發動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指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武裝起義的時機是稍縱即逝的。1917年9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將世界搞得周天寒徹,當政的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軟弱無能,全國極度混亂,人民群眾革命情緒極端高漲時,列寧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致信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像對待藝術那樣對待起義……正是他(指馬克思——作者注)把起義叫作藝術,他說,必須像對待藝術那樣對待起義,必須贏得第一次勝利,并且趁敵人張皇失措的時候,不停地向敵人進攻。”“我們就一分鐘也不能浪費,應當立即組織起義隊伍的司令部,配置力量,把可靠的部隊調到最重要的據點去。”[7]274,279正是列寧“一國首先勝利”的理論創造,以及他關于武裝起義刻不容緩的判斷,使布爾什維克黨不失時機地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俄國臨時政府,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第三,列寧創造了農民國家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經濟政策,成功解決了農民階級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社會階段性矛盾,把作為小私有者的農民吸引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使在世界發展進程中相對落后的俄國在跳躍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之后,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下巍然屹立。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俄)建立后,在全國13680萬人口中,居住在農村的農民超過80%。社會主義的蘇維埃俄國,基本上仍然是農民國家。三年國內戰爭期間,全國實行“軍事共產主義”,并試圖由此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軍事共產主義的一項最基本政策是“糧食征收制”。實行糧食征收制后,農民的糧食幾乎被無償地奪取,所有流通市場也隨之封閉。如果說在國內戰爭的險惡形勢下農民還能忍受一時,那么1920年底國內戰爭結束后,農民反抗的事件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其中,尤其使列寧感到震驚的是喀瑯施塔得事件。
喀瑯施塔得是18世紀初彼得大帝建立的海軍要塞,位于芬蘭灣的科特林島。它是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距彼得格勒30公里。1921年初,波羅的海封凍期間,駐守喀瑯施塔得要塞的波羅的海艦隊水兵、守備部隊、軍官、職員以及工人,大約有5萬人。俄國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期間,喀瑯施塔得差不多一直是革命的紅色堡壘。1921年3月1日,主要是因為激烈反對糧食征收制,喀瑯施塔得發生了反蘇維埃政權的暴力事變。最后,蘇維埃政權只能采取武力鎮壓。喀瑯施塔得事件給列寧以極大的震動。
俄國一躍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之后,如何解決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階級與社會主義制度之間的矛盾,這一問題的答案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后,列寧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政者,需要思考怎樣使占全國人口80%的農民能夠活下去、活得好,使農民擁護社會主義。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列寧決定改變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針,以糧食稅取代糧食征收制,逐步開放自由貿易渠道。他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工農聯盟的原理,根據俄共(布)當政的俄國國情,創造出新經濟政策,以使蘇維埃俄國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1921年2月初,列寧就決定以糧食稅取代糧食征收制。列寧認為,以實物稅取代糧食征收制本質上是工人階級怎樣對待農民的問題,是個“政治問題”。2月19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了列寧起草的《農民問題提綱初稿》。該提綱的第一條就是:“滿足非黨農民關于用糧食稅代替糧食征收制的愿望。”緊接著,列寧又聽取包括農民代表團在內的各方面的意見,并且特別注意農民代表團的意見。農民代表團說:“請你們在計算的時候要考慮到小農的需要;小農需要心中有數:我該交出多少糧食,其余的由我支配。”列寧當即回答:“對,這有道理,這是完全符合當地情況的合理想法。”①
1921年3月15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提出的“關于以實物稅代替糧食征收制”的決議。該決議的第一條就規定:“為了保證農民在比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經濟資源的基礎上正常地和安心地進行經營,為了鞏固農民經濟和提高其生產率,以及為了確切地規定農民所應擔負的國家義務,應當以實物稅代替糧食征收制這種國家收購糧食、原料和飼料的方法。”②根據列寧的提議,“我們必須今天晚上就把通過的決定用無線電向世界宣告”。[8]459
這樣,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為標志,蘇維埃俄國就從實行軍事共產主義這種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針,轉變到實行新經濟政策這一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針。
歷史實踐證明,“間接過渡”既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完成了俄國民主主義革命遺留的歷史任務,解開了捆綁俄國社會前進的死結,又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活躍了商品流通市場,把農民吸引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
這樣,列寧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終于巍然屹立。
創造以少數職業革命家為核心、有嚴格的組織紀律、通過暴力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的建黨新模式,提出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建立的新理論,制定農民國家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新方針,這三方面的理論創造和政策實踐,是列寧主義的核心,是列寧實現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標志。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一國首先取得勝利,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列寧主義新階段的現實結晶。
列寧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開創者。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是列寧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成果,是列寧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
列寧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典范。
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也要不斷推進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使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迅速強大起來。然而,歷史也表明,即使是已經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拋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也會喪失社會主義政權。
在近代以來的三個多世紀,俄國一直努力追求歐化,渴望趕超西歐。沙皇彼得一世實行鐵腕改革,雖不能說枉費心思,但終究未能使俄國趕超西歐。俄國貴族革命家們作出種種努力,其精神固然可嘉,可結果也是徒勞。民粹主義者否定宮廷改革的道路,以頻頻籌劃、實施暗殺沙皇以及宮廷政要等做法,想使俄國富強起來。民粹主義者選擇恐怖主義道路、個別人獻身革命固然不失悲壯,但這對于推進俄國社會發展來說,猶如一顆石子投入一潭死水,僅能激起幾層漣漪,而無法產生整體性的社會影響。
20世紀初,俄國資產階級建立了立憲民主黨、社會革命黨等政黨,投身社會政治運動,試圖把國家從沙皇專制統治改造成君主立憲制,甚至是民主共和制,以推進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使俄國強大起來。但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俄國資產階級在變革國家政治體制、推進社會發展方面難有實際作為。1917年二月革命后,由于特殊的時代因素,俄國資產階級僥幸取得政權,組成臨時政府。但臨時政府在8個月的當政實踐中,不僅在內政、外交上毫無作為,更使無政府主義泛濫,全國一片混亂。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列寧,勝利地領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老邁、孱弱的俄羅斯帝國躍變為社會主義蘇聯。社會主義蘇聯又經過20多年的建設,躍進為世界上先進的工業化國家。俄國在20世紀上半期的變化,是列寧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現實結果。
列寧英年早逝后,斯大林傾全力意圖推動蘇聯邁向強大。列寧曾借用涅克拉索夫的詩句感嘆俄羅斯母親“又貧窮又富饒,又強大又衰弱”,盼望俄國強大起來。但列寧也非常清楚,只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才能強大起來。列寧是把社會主義國家放在第一位的。斯大林當政后,認為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有社會主義。斯大林是把國家強大放在第一位的。
為了使蘇聯急速強大起來,1928年11月,斯大林宣布“拋開”新經濟政策。斯大林對此的說法是:“我們所以采取新經濟政策,就是因為它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當它不再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時候,我們就把它拋開。”[9]151①
斯大林心目中的“社會主義事業”,就是“國家急速強大”。斯大林說:“我們是在一個技術非常落后的國家內取得了政權的。除了少數大工業單位多少有些新的技術基礎以外,我們千百個工廠的技術是根本不能拿現代技術成就來衡量的。可是,我們周圍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它們擁有比我國發達得多的和現代化的工業技術。你們看一看資本主義國家,就可以看到那里的技術不僅是在前進,而且簡直是在突飛猛進,超過了舊式的工業技術。……不為國防建立足夠的工業基礎,就不能保衛住我們國家的獨立。不使工業具有高度的技術,就不能建立這樣的工業基礎。”[10]214為此,斯大林“拋開”新經濟政策,將列寧的“間接過渡”方針轉變為他自己的“社會主義全線進攻”。超速度地實現國家工業化,是“社會主義全線進攻”的重要方面。
為了實現超速度的發展,蘇聯在編制和討論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就已多次反復提高指標。1931年2月4日,斯大林提出了必須在三年內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要求。為什么必須這樣做呢?斯大林說:“人們有時問: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緩進展嗎?不,不能,同志們!決不能減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須竭力和盡可能加快速度。……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11]37-38
要使國家轉眼之間就強大起來,必須立即解決實現國家急速工業化所必需的資金的問題。為此,斯大林創造了“貢稅論”,強迫農民為國家工業化繳納額外稅。為了根據國家需要順利而方便地從農民身上拿到額外稅,斯大林急速實現農業全盤集體化,消滅富農階級,把全國農村都組織成集體農莊,推行“義務交售制”。斯大林還創造了“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尖銳化”的理論,并把“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尖銳化”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在全黨、全國搞大清洗。
在實現國家急速工業化過程中,斯大林先是提出“技術決定一切”,認為“阻礙這件事情(指國家工業化——作者注)的,并不是新機器和新機床不夠,因為機器制造工業已能提供新的設備,而是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不正確地對待技術,低估技術在改造時期的作用,鄙薄技術”。[12]371,345過了幾年,斯大林又提出“干部決定一切”。1935年5月4日,斯大林指出:“從前我們說:‘技術決定一切。這個口號曾經幫助我們消滅了缺乏技術的現象,在一切工作部門里建立了極其廣泛的技術基礎,使我們能夠用頭等技術來武裝我們的人才。這是很好的。但這還遠遠不夠。為了把技術運用起來并得到充分利用,就需要有掌握技術的人才,就需要有能夠精通并十分內行地運用這種技術的干部。沒有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是死的東西。有了掌握技術的人才,技術就能夠而且一定會創造出奇跡來。”[13]35,34這里,斯大林所說的“干部決定一切”,意即“精通并十分內行地運用這種技術的干部”決定一切,實際上這不過是“技術決定一切”教條的延伸,還是技術決定論。
斯大林所做的這一切,確實使蘇聯飛速崛起,在二三十年里就躍進為世界一等強國。不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也存在被世人詬病的一些現象與問題。但這基本上是由斯大林超越客觀條件的強國“強迫癥”造成的,并非社會主義制度的缺陷。
1928年,斯大林“拋開”新經濟政策,意味著他中斷了馬克思主義俄國化。他“拋開”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幾乎是自然地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教條化。1938年出版,由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編、聯共(布)中央審定,實際上是斯大林主持編寫,可以稱作斯大林著作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藍本。斯大林不僅把這本書作為蘇聯全民法定教科書,還竭力把它推廣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去。斯大林的后繼者們有的也試圖改革,但是都沒有從時代發展和蘇聯實際出發去實現馬克思主義蘇聯化,而是越來越嚴重地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例如,勃列日涅夫在他當政的18年里,也看到由于世界日益信息化,蘇聯青年一代思想迷茫。面對這樣的現實,蘇共中央政治局曾多次討論對策,采取的辦法是:拼命印刷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塞給青年人。這種做法,越發使青年人產生逆反心理。1968年11月,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曾就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在給蘇共中央的報告中說:“一年級大學生要學習蘇共黨史,當然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死板的研究,教員只要求記住而不是理解,直到增強記憶的法則——怎樣記住講臺上講的俄共(布)歷次黨代會召開的日期,迫使大學生對社會政治課程就像對待積累事實,對待令人生厭的次要的義務一樣。正是在這里形成社會科學‘不是課程的觀點。”《共青團真理報》號召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大學生們說:“這是專家的事,而且我們也讀不懂這個《塔木德》(系猶太教經典,此處意為讀不懂的“天書”——作者注)。”敖德薩市一些大學生把市委圖書館當作學習精密科學最方便的地方——這里從來沒有人,非常安靜。學校中最受人歡迎的地方是黨史或者政治經濟學資料室——這里無人妨礙一個人干自己的事情。[14]140,145青年一代是蘇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蘇共中央如此處置這一重要、嚴肅的問題,足見其教條主義泛濫之嚴重。
如同人類社會發展是永不停步的前進過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也沒有休止符。一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建立,是列寧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歷史成果。社會主義蘇聯的發展,則需要列寧的后繼者們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不斷實現新階段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后來的蘇共領導人沒有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而是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使得蘇聯只存在了74年。這也從反面印證了:沒有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就沒有社會主義國家;即使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一旦“拋開”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教條主義就會泛濫,社會主義國家也不能持久。
以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列寧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俄國化,但俄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并不完全適用于所有其他國家。實際上也根本不存在一種普適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理論。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社會主義中國之所以能不斷創造新輝煌,并踏上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能根據國內外形勢發展,永不止步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提升到新高度。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到了中國。中國最先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先進人士,決定根據列寧的建黨學說建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當時的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農民占總人口的90%以上,是一個經濟和文化極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不要說和世界上的先進國家相比較,即使與基本上是農民國家的俄國相比較,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復雜性。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創造性地運用了馬克思主義。
列寧領導的俄國革命分兩步走,即從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革命也要分兩步走。但是,中國共產黨如果按照俄國共產黨領導俄國民主主義革命的樣板來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那就要吃大虧。同樣是在共產黨領導下、通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中國革命卻不能像俄國革命那樣在中心城市發動武裝起義,奪取全國政權。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的國情、民情,創造性地開辟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包圍城市、奪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農村包圍城市”新道路。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即使在通過武裝斗爭建立起來的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也絕不把“中間勢力”當作打擊對象,而是始終爭取、團結“中間勢力”。就這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鍛造出一整套有效的克敵制勝的武器。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15]606中國共產黨必須結合中國實際,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才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對此,毛澤東說:“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地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6]557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資本主義國家的洋槍洋炮轟開閉關自守的大門,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擁有5000多年綿綿不絕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生存危機。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全國性勝利,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猶如一輪紅日,從東方大地噴薄而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終于站起來了。
中國人民能夠從此站起來,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創造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創世成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社會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這29年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建國初期,中國仍全面照搬蘇聯建設經驗。1956年蘇共二十大后,毛澤東等人意識到不能照搬蘇聯經驗。可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方面對蘇聯社會主義斯大林模式尚缺乏深刻的認識,繼之又將斯大林定性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其“一生功過三七開,即是過三分,功七分”;把斯大林踐踏社會主義法制、搞大清洗,定性為“肅反擴大化”;堅持掛斯大林像;甚至把對斯大林的不同認識,上綱上線為“敵、我問題”。這樣,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方面,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逐漸偏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方向,發生了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傾向。由此,直至“‘文化大革命長達十年的動亂,使黨、國家和各族人民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時間最長、范圍最廣、損失最大的挫折。黨的組織和國家政權受到極大削弱,大批干部和群眾遭受殘酷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全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①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特別強調,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17]450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決定,從1979年起,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提出了改革開放的任務,要求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轉向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轉向對外開放。全會還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保證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撥亂反正,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升到新的高度,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作為一個農民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中國要實行改革開放、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面臨最艱難也特別復雜的問題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問題。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能總是按照蘇聯農業集體化的老路走。要擺脫這條“農村貧困路”,就特別需要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放眼世界,闖出中國式的農村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勇氣,充分相信農民、依靠農民,自己動手,打破圍困農民和農村經濟的壁壘,允許并鼓勵農民靠自己的雙手掙錢,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強調先富帶后富、城市幫農村。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本質上說是從對農民的讓步開始的,進而使農民逐步富起來,由此逐漸形成了淡化城鄉差別的城鄉新格局。中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成功改革、農村面貌的根本改觀,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創造。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時代發展的新形勢,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創造出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整套理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到一個全新高度。蘇聯的歷史只有74年,從歷史發展的長河看,其社會主義建設剛剛開了個頭就結束了。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拓荒式地開辟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繼續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向前推進,實現了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有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中國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將證明,這二者是辯證統一、密不可分的。
2023年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18]2023年12月3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4年新年賀詞中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19]這一宏偉、樸素的目標,也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馬克思主義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外來的”。中國人口超過14億,占目前世界80億人口的17%以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是在中華民族血脈里世代流淌的精髓。歷史表明,中華文明具有特別的親和力。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方向是使馬克思主義融入中華民族血脈,同中華民族優秀文脈相融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三化”,實際上是“三位一體”的。實現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三化”,必須以當代的、動態的思維和觀念去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除了加強宣傳教育之外,更要通過分布于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渠道,以中國化的語言文字,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潤物細無聲地沁透到人們的心田里。這是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要求。
馬克思指出:當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到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2]305迫使個人服從分工情形的消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消失,將是一個分工和對立逐漸模糊、自然淡化的過程。勞動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也是一個與前述過程相聯系的、同步的,“不知不覺”演進的過程。“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更是一個需要不斷推進、接續奮斗加以實現的過程。
回顧歷史,一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成果。展望未來,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中國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不斷推進、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一個大同、和諧的社會的端倪,也許,本文是說“也許”,才有可能在地球的東方最先出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蘇]米·約夫楚克,[蘇]伊·庫爾巴托娃.普列漢諾夫傳[M].宋洪訓,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
[5]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0]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11]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3]斯大林文選(1934—1952):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4]葉書宗,主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31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5]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1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8]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日報,2023-02-08.
[19]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
[責任編輯? 張? 華]
The Role Model of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Commemorating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Lenins Death
YE Shuzong, YE Tiannan
(School of Humanit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Shanghai Aurora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023)
Abstract: Without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there would be no socialist country.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revo-
lutionary needs of Russia, Lenin abandoned the party building model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ies in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created a new one with recent goal of seizing state power through violence.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highlighted by imbalance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pitalism, he proposed that the victor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could be firstly achieved in a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ussia as a basic peasant country, he created the new economic policy of indirect transition to socialism. In this way, Lenin developed Marxism to the stage of Leninism and established the Soviet Union, the first socialist country in the world. However, after Lenins dea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could not continue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world situation, which made the Soviet Union only exist for 74 years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end after a short begi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untry in China is fundamentally pioneering. The socialist China can constantly create new glory and forge ahead towa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s because the Party ca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continue to adapt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in the new era, which opens a new path to socialist country building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Key Words: Lenin;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socialist country;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