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妹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 年版)》強調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理解和闡釋能力,使其服務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凸顯新時代中國高等外語教學的新使命。基于此,一些學者研究通過翻譯教學探索立德樹人的路徑,以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如通過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或將中國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張虹、于睿 2020;代正利 2020;司顯柱 2021;王海妹 2022)。
“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有助于學生有效理解當代中國,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當前研究主要從宏觀角度探討其教學價值(徐方富、趙秀鳳 2023;孫吉勝、石毅 2023;程維 2023;孫有中2022;陳彥旭、周惠 2023),而從微觀層面探討較少。其中,程維(2023)提倡充分利用好教材“二次開發”,把教材真正轉化為聯系的、開放的、讓教學充滿活力的課程資源。陳彥旭、周惠(2023)將現有教材與“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融合探索,對本研究有重要啟示。該系列教材雖然面向外語專業學生,但是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同樣重要。翻譯是相通的。考慮到教學實際,將“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融入大學英語教學,有利于豐富現有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當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譯好中國故事。
文章先梳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借鑒“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中的時政文獻慣常表達的英譯成果,結合教材單元主題漢譯英練習,探討如何將其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以開闊學生的翻譯思路,提高他們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和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大學英語教學從未忽視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代正利 2020;劉亞蘭 2017;王海妹2022)。隨著翻譯能力重要性日益凸顯,重視文化傳承、文化交流與翻譯人才培養融為一體及翻譯能力與思政育人的互促和雙贏的實踐(代正利 2020;司顯柱 2021)備受關注,大學英語亦然。其中,圍繞母語文化呈現挖掘現有教材中思政元素(王海妹2022;代正利 2020)或結合現有教材融入中國文化,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加強本土文化建設實踐的研究較多(張虹、于睿 2020;代正利 2020;司顯柱 2021)。
可見,翻譯既是講好中國故事、譯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手段,又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徑。黨政文獻翻譯和國際傳播是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組成部分(朱希偉、陶李春 2023)。“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有助于培養理解當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人才。其中,“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強調發揮譯者主觀能動性,兼顧目的語讀者思維方式、文化習俗、閱讀心理和表達習慣,實現譯文“融通中外”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中國時政文獻英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考慮到非英語專業學生有考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的需求,且翻譯之道是相通的,認為以上研究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有重要啟示和借鑒意義。
結合教學實際,主要聚焦《理解當代中國:高級漢英筆譯教程》和《理解當代中國:漢英教程》中四字格和俗語,語義重復,主語和必要信息缺失,邏輯內隱,常用副詞等英譯常見問題和處理手段,探索其對大學英語漢譯英教學的啟示。本譯例主要摘自現有教材《新一代大學英語》基礎篇和提高篇1、2 冊,個別系單元主題回譯實踐,其中譯文1 為參考譯文或學生譯文,譯文2 為筆者譯文。
四字格和俗語是漢譯英的重難點。“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中時政文獻用典的英譯,可根據用典的具體語境采取意譯、省譯或轉譯等靈活翻譯(孫有中、任文、李長栓 2022;孫有中、張威、程維 2022),從而對漢譯英教學中處理四字格和俗語提供重要思路。
例1:在教學上,中國的教育者強調因材施教,認為教師應選擇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
譯文 1:In terms of teaching,Chinese educator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ailoring education to students’aptitude.
譯文 2:In teaching,Chinese educators valu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students’aptitude.
原文是漢語常見表述,前句引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后半句進一步解釋“因材施教”的具體內涵和實施路徑,即強調教學實踐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實際。為了避免信息重疊冗余,譯文提煉核心信息,只譯出“因材施教”的內涵,而不是照著漢語表達直譯。另外,譯文1 強調“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譯文2 側重教學實踐上實現“因材施教”,兩者有細微差別。
例2:大一新生往往對大一生活深感水土不服。
譯文 1:Freshmen are often deeply unaccustomed to the situation or new type of weather of their college.
譯文 2:Freshmen often feel uncomfortable or can’t find home in their college.
案例體現了漢語善用成語和修飾語的特點,成語言簡意賅,修飾語能加強語氣。譯文1 參考借鑒《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譯文,但“深”字并無修飾感覺程度之意,且deeply 與be unaccustomed to并不搭配,因此將其譯成deeply 有畫蛇添足之嫌,建議刪掉。若“水土不服”指新生因迷茫、困惑難以適應,無法融入新環境,那么譯文2 亦可。
要理解四字成語英譯,就要譯出關鍵信息,這對俗語英譯同樣適用。但是,如果在中西俗語意象不一致的情況下,那么就要注意靈活處理。比如,將“膽小如鼠”歸化處理成as timid as a rabbit(孫有中、張威、程維 2022)。
例3: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于很多白領而言,很難同時追求事業和照顧家庭。
譯文 1:As the saying goes,it is impossible to have both the fish and bear paw at the same time.
譯文 2:As the saying goes that you cannot have your cake and eat it too.
中國人借俗語“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言簡意賅地表達兩者難兼顧時應如何取舍之意。若直譯為譯文1,不但難以促進交流和理解,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而譯文2 照顧到讀者的閱讀習慣,在歸化和異化中平衡取舍。
語義重復或形式緊湊,或節奏明快,或增加文采,或增強語勢,是漢語常見表達;英文則不喜重復,重簡潔、平實(Pellatt,Eric & Liu 2010)。“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編委針對時政文獻語義重復,提出可根據翻譯語境靈活處理:若保留可以強化表達效果或需保留原文結構,則保留;若保留使譯文臃腫贅余,則省譯語義重復部分;若保留不符合英語慣用表達,則可替代原文反復。
例4:海南四季如春,一年四季都適合旅行。
譯文 1:The four seasons in Hainan are like spring,making the perfect tropical island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ll year round.
譯文 2:Its pleasant weather makes Hainan a fascinating destination all year round.
在中國文化意象里春天代表希望和美好,這與西方中春天的文化聯想意義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若直譯成譯文1,重復冗長,還可能導致詞不達意。譯文2 刪除語義重復,保留原文共核信息,既不損害原意,又使譯文簡潔明了,符合受眾的閱讀習慣。
例5:地鐵具有安全、快捷和舒適的優點,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地鐵作為每天上班或上學的主要交通工具。
譯文 1:The subway has advantages of being safe,fast and comfortable,a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choose it as the major means of transport to work or school every day.
譯文 2:Since the subway is safe,fast and comfortable or due to its safety,convenience and comfort,...
原文中的“安全、快捷和舒適”是地鐵的優點,故在譯文1 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為譯文2,同時增添連接詞since、due to 使因果關系明了,邏輯清晰。
無主句是中國時政文獻常見句型,翻譯時要根據句內語義邏輯斷句,再采用“無主變有主”的處理方式(Pellatt,Eric&Liu 2010)。此外,“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主張英譯時政文獻表達無主句、流水句時,先根據句內語義邏輯斷句,再將無主句譯成有主句或將主動句變成被動句(孫有中、任文、李長栓 2022)。
例6:時下,消費領域刮起了一股國潮風。
譯文 1:At present,the consumption field blew a national tide wind.
譯文 2:Nowadays,China has seen a surge in consuming traditional brands and products,a trend known as Guochao(Chinese Fashion).
“國潮風”比喻國產品牌逐漸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并成為一種潮流。在譯成英文時,敘事視角發生了改變,將原來無主句變成中國作主語,使表達更客觀、具體,且與整篇文章主題建立有效聯系。
例7:自1977 年恢復高考以來,大量青年學子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改變了命運。
譯文:Since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as resumed in 1977,numerous young students have changed their fate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原句是對高考重要性的客觀陳述,而高考是前半句的焦點,就邏輯而言,高考不能自己恢復,故英譯時,將“恢復高考”被動處理,還原原句客觀事實陳述,實現譯文邏輯自恰。
例8:夏糧喜獲豐收,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煤電運支撐條件改善。
譯文:We have enjoyed an excellent harvest,and there has been rapid progress in restructuring industry.Support for coal,electricity and transport industries has been improved.
原文系典型并列結構,目的在于增強氣勢,譯例是無主句英譯的典型。第一個并列句主語是“夏糧”,通過補充We 作主語,敘事視角轉變成“我們”,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喚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通過斷句處理,最后兩個并列句被譯成被動句。整體句式豐富,意思明了,結構清晰、緊湊,既保留原句語勢,又照顧讀者的閱讀習慣。可見,譯文處理不應拘泥于原文,而要跳出漢語思維,靈活變通。
此外,因社會背景和表達習慣不同,一些常見表述英譯時須把具體信息補上(王海妹 2022)。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譯成——Since its 18th National Congress in 2012,補充具體時間信息,既是對客觀事實的陳述,也是實現譯文邏輯自恰的內在要求,更是對讀者閱讀體驗的尊重。
漢語重意合,詞語之間的關系、語法關系和邏輯關系是隱含的;英語注重顯性接應,頻繁使用各種連接手段。學生要學會分析譯文的銜接手段和連貫方式,并恰當掌握這些手段(孫有中、張威、程維2022)。
例9:北方人主要吃面食,南方人大多吃米飯。
譯文:People in the north mainly eat food made from flour,while people in the south mostly eat rice.
原話是南北方飲食對比,漢譯英時添加while把兩者對比邏輯表達出來,實現邏輯自恰,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漢語喜用副詞修飾動詞,起強調作用,但英語的習慣動詞包含修辭之意,漢譯英時無需把形容詞和副詞譯出來(Pellatt,Eric&Liu 2010)。孫有中、張威、程維(2022)指出在處理此類修飾語時,若非特別強調,無需把它們譯出。
例10:中國全面參與并推動了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改革。
譯文 1:China has fully participated in and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譯文 2:China has participated in and helped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of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mechanism.
副詞“全面”修飾“參與”,體現中國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漢語表達正向而積極。如果直譯成譯文1,就沒有把漢語積極的內涵表達出來。反觀譯文2,省譯“全面”,不僅不損害原意,而且更有利于塑造國家正面形象。
如何引導學生熟悉時政語言特點,樹立語言對比意識,加強中國時政文獻對外翻譯語言的規范性?“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提供了解決方案和思路。整體而言,常用漢語表達如強調副詞英譯需要淡化處理,語義重復則簡化處理,主語和必要信息缺失及邏輯內隱則需要顯化處理。具體而言,要根據翻譯語境,靈活處理。
鑒于學生實際,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將“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常見漢語表達的英譯常見問題和處理手段融入大學英語漢譯英教學有重要意義。從課堂觀察和學生翻譯成品來看,學生基本能把漢語中所承載的信息用英語表達出來,掌握時政文獻英譯要關注的問題和處理手段,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從而提升對母語文化的認識,并有意識地積累相關表達。
有些譯例是課堂上討論的結果,雖然并不完美,有待繼續完善,但是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翻譯水平和翻譯思路。可見,耐心修改譯文、虛心向他人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同時說明好的教學資源有利于促進教學互長。
將“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系列教材融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可豐富現有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翻譯思路,培養他們理解當代中國、翻譯“中國”的能力。從翻譯作業成品看,學生能基本掌握時政文獻英譯要關注的問題和處理手段,并嘗試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未來應繼續提高理論修養,用好該系列教材,擴大教學對象,培養出更多理解當代中國、講好中國故事、譯好中國故事的學生。鑒于本研究只關注句子翻譯,未來可嘗試聚焦段落翻譯研究,從而豐富研究實例。